长征(八)雪山草地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enh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树增 研究军事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他花费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终于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作品《长征》。
  
  1935年3月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时候,远在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为了向甘肃、四川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于3月底发起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经过激战,取得渡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红四方面军打乱了敌人“川陕会剿”的计划,控制了嘉陵江以西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新区,部队也发展到了八万多人,形成极为有利的形势。
  但是,张国焘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把原定留守川陕根据地的部队、地方武装和后方机关全都转移到嘉陵江以西。他采取这一行动的原因,是对川陕根据地有利条件和革命形势产生了悲观认识。他认为尾追中央红军的蒋介石嫡系军队即将入川,四方面军将招架不住,不如主动撤退。张国焘的“右倾”思想,不可避免地使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战略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
  这时中央红军已经突破金沙江和大渡河天堑,向红四方面军集结地域靠近。两支红军的主力汇集一省之内,这个会合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图1)。
  
  


  (1)中央红军和红四军会师计划示意图
  
  中央红军要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必须翻越夹金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向大雪山进发。但是此时经历数月行军,精疲力尽的中央红军官兵,怎样才能翻越这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据党史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中央红军翻越雪山虽然没有遭遇大的战斗,但由于险恶的环境却造成了重大伤亡。
  渡过了大渡河,中央红军官兵盼望着和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心情更加急迫。前面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了,只不过耸立着一座叫夹金山的大雪山,其主峰海拔426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海拔高,非常寒冷,根本不能在山上过夜,必须一天之内就翻越主峰。翻越夹金山给中央红军官兵造成很大损失,其中的原因是:
  第一,登上雪线以上高海拔山峰时,要消耗极大体力。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甚至降到平原含氧量的一半,使人呼吸困难,嘴唇发紫,浑身无力,意识模糊。一旦感冒,极易转为高山病,很快就死亡了。具有良好体力,才能翻越雪山。但是经过长途跋涉,高强度急行军,还要边走边战斗,战士们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了。
  第二,强渡大渡河的时候,处在湿度很大的峡谷中,非常闷热,汗流浃背,红军官兵纷纷脱得只剩单衣服了,仍然大汗淋漓。接着强渡天堑,紧张战斗,就把多余的衣服全扔掉了。到了雪山脚下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给几万官兵装备棉衣。所以很多中央红军战士的回忆录中都写着,恐怕要穿着单衣翻越雪山了。穿着单衣翻过白雪皑皑、高海拔的雪山,危险可想而知。
  第三,还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是中央红军官兵大部分是南方人,根本不知道高海拔是怎么回事,甚至不知道极度的寒冷是怎么回事,绝大部分官兵连雪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所以从福建参军的小红军就问当时的少共国际师师长萧华说:“师长,雪是什么样子?”萧华说:“跟面粉差不多吧?但是比面粉白一点。”一个江西籍的小战士插话:“师长,雪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云啊?”萧华说:“哟,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文化啊(图2)”。
  
  


  (2)
  
  红军从老乡那里得到一些翻越雪山的常识。老乡告诉他们,由于气候非常恶劣,早上9点钟之前不能上山。9点钟赶紧出发,下午3点钟之前最好能下山,绝不能在上面停留。最好穿得厚厚的,带着烈酒,带点辣椒面,拄着棍子。
  1935年6月12日上午9点,中央红军官兵终于向夹金山大雪山出发了。尽管事先做了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准备,尽管事先有了那么多的思想准备,但是爬向雪山的红军官兵,没有认识到雪山对人体的消耗是如此的残酷。穿着单衣的红军官兵,爬雪山的时候体力消耗殆尽,在缺氧的情况下,常常眼前一黑就栽倒了。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几乎所有的回忆录中都有这样的情形,身边的战友坐下来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所以在翻越雪山的时候,各级指挥员下了一道死命令,谁也不许坐下来,因为一坐下就站不起来了,就死在那里了(图3)。
  
  


  (3)红军不怕远征难(电视剧《长征》剧照)
  
  牺牲最多的是担架员和炊事员,因为他们的负重最重,担架员再苦再累也不想把担架上的伤员丢掉,炊事员再苦再累也不想把粮食和炊具丢掉,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雪山上耗尽了生命的最后能量(图4)。
  
  


  (4)红军翻越大雪山(油画)
  
  那么,翻越大雪山后的中央红军能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吗?
  翻越雪山的先头部队是中央红军一军团的四团,他们先于主力部队出发。他们翻过了雪山,迅速地下山了。下到北麓山脚有一条很深的沟挡住了去路,正在沟边寻找过沟的道路的时候,对面传来了枪声,赶紧隐蔽。对面是一个藏族小村庄,村边有一些军人的人影晃来晃去。但在望远镜里无论如何也判断不出来那些人是谁。因为他们的军装和川军不一样,肯定不是川军。那是谁呢?从来没见过。吹号联系,这边吹号,对面也用号声来回应。由于号谱不一样,双方都听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派出三名侦察员往前走,部队慢慢地跟进。对面在喊话,但喊什么听不清楚,等走得很近的时候,突然听清了,对方在喊:“我们是红军。”四团的人说:“不可能,我们是红军的前锋,前锋前边怎么会还有红军?这不可能的嘛。”因为事先并没有告诉他红四方面军就在眼前,他不知道啊。正在疑惑的时候,派出的侦察员飞奔回来,一边跑一边喊:“是红四方面军,是红四方面军。”这时候对面的喊声已经能听清楚:“我们是红四方面军。”这一刻,令红军官兵永生难忘,只愣了片刻,两个先头部队就相对而奔,拥抱在一块儿了。这时刻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的到来令所有的红军官兵认为,以前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六天后,中央红军和中央纵队一起到达了雪山北边的小城懋功,小城立即热闹起来了,荒凉的小城变成了红军之城(图5)。
  
  


  (5)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遗址
  
  在欢乐之中,毛泽东心里有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在向红四方面军靠近时,两军的电台联络开始通畅起来,但是在来往电报中,毛泽东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之间,就红军会合以后的军事行动产生了分歧。毛泽东建议,会合之后,要么向东,打回川陕根据地去;要么向北,在川、陕、甘三省交界地区建立新的苏区。一句话,这个地方不能停留。但是张国焘的意见是红军由此向西,首先占领青海和新疆。今天我们看,张国焘这个建议是没有道理的。翻开地图看一看,从懋功再往西走,是一片没有人烟的地方,数万大军进去,根本生存不下来,更谈不上前途。电报中已经显示出分歧,这是矛盾的开始(图6)。
  
  


  (6)毛泽东的战略构想示意图
  
  为了尽快统一思想,中央给张国焘发电报,希望他过来见见面,坐下来商讨一下,统一思想。张国焘距离毛泽东到达的位置要三天的路程,那个地方叫茂县。张国焘接到电报从茂县出发,毛泽东率领着中央红军也往北走,最后到达了两河口附近一个叫作抚边的小村庄,在那里迎候张国焘。中央领导同志,包括毛泽东在内,走出了三里地,来到一个路口,在那儿等着他。身后的红军队伍,拿着锣鼓,天下着小雨,就这样等候着。
  过了很长时间,有人喊来了!雨雾中冲出来30多匹高头大马,30匹马上全是英武的红军士兵,簇拥着中间一匹白马,白马上是魁梧的张国焘。毛泽东看见了,抻了抻被雨水淋湿的军装,缓步地走了上去,两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握手这一刹那,官兵们猛烈地敲起锣鼓,在他们心中这是多么重要的一个时刻,这标志着革命将要走向胜利吗?
  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两支红军队伍终于在雪山脚下的懋功胜利会师了。会师对于两大主力红军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它预示着红军将要峰回路转,苦尽甘来。1935年6月26日,中央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周恩来、毛泽东等多数人关于北上的意见。张国焘也表示同意。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会议精神确定《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指出红军应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中革军委根据两河口会议所确定的战略方针,制定松潘战役计划,决定占领松潘地区,打开红军进入甘南的通道,于是整编后的近十万大军开始向北进发。但是,红军官兵不知道,前方还有更为惊险的事情在等着他们(图7)。
  
  


  (7)两河口会议遗址
  
  两河口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自懋功一带北上,翻越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等大雪山。7月16日,先头部队抵达松潘附近的毛儿盖。张国焘惧怕同战斗力较强的胡宗南部作战,不执行军委计划,借口给养困难,反对北上,主张南下,向四川、西康边界退却,并提出“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有待解决”,故意延宕。他还鼓动一部分人向中央提出由他担任中革军委主席,给以“独断决行”的大权。中共中央坚决拒绝张国焘等人的无理要求,但为了红军的团结,于1935年7月18日,在川北芦花镇,也就是今天四川省黑水县城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张国焘任红军总政治委员(图8)。
  
  


  (8)
  
  7月21日至22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扩大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同时肯定了红四方面军英勇斗争业绩。会后,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向毛儿盖集中。7月下旬,红军发起对松潘的进攻,但是由于胡宗南的部队先于红军占领了松潘一线,国民党三十万大军挡住了红军由川北进入甘南的道路。 这时红军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要想北上,只有穿越人迹罕至、一望无际的松潘草地。8月初,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面对一个死寂的世界,忍受着疾病、严寒和饥饿的红军官兵怎样穿过布满陷阱的大沼泽(图9)?
  
  


  (9)松潘大草地
  
  1935年8月21日,毛泽东所在的右路军陆续进入了松潘大草地。松潘大草地是位于今天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的一片大草地,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片高原湿地,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粗略估计,它东西宽100多公里,南北宽200多公里,从南边穿到北边去,最快的速度也得用7天时间。大草地没有人烟,连鸟都很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遍地都是泥沼。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常年浸泡腐草的水不能喝。一个一个的草墩子,人马踏上去不小心就掉陷下去了,下边是千年的烂泥,越陷越深,谁也拉不上来。草地里的气候十分恶劣,一会儿烈日高照,一会儿风雨交加,一会儿雪雨冰雹,所以穿越大草地的时候,红军牺牲很大(图10)。
  
  


  (10)红军过草地(油画)
  
  首先是病患,红军官兵的体力都已非常虚弱,在这个不毛之地穿行,在腹中饥饿的情况之下,哪怕生一点点的病,或者是小伤口遇到腐烂的水就溃烂了。在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的情况之下,随时都可能导致死亡。红四团是先锋团,有个小战士叫郑金煜,17岁,在江西石城入伍的,大眼睛,大家都非常喜欢他,他作战很勇敢,是个宣传队员。进入草地以后,他扛着枪扛着行李,还扛了很多准备在草地里烧火的干柴。大家永远熟悉、喜爱他那张不知困苦的笑脸。但是进了草地几天之后,政委杨成武发现小郑不见了,小郑上哪儿去了,一打听说他掉队了,现在在卫生队呢。赶到卫生队去看,已经不行了,什么病也不知道。杨成武赶紧把马送给了这个小红军,但是这时候17岁的小郑连在马上坐着的力气都没有了。没办法,战士们用绳子把他捆在马背上,杨成武专门交代给一个战士牵着这匹马,护送郑金煜继续前进(图11)。
  
  


  (11)
  
  又走了一天,绑在马背上的小郑说,让政委停下来,我有话跟他说。杨成武返了回来。郑金煜说:“政委,我在政治上是一块钢铁,但是现在我腿不行了,我要死了,我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政委说:“小郑,我们无论如何要让你活着走出草地,让你看见胜利,你要坚强起来。”结果就在红四团离走出草地还有一天路程的时候,小战士郑金煜死在了马背上(图12)。
  
  


  (12)艰难时刻(雕塑)
  
  威胁最大的还是饥饿。过草地之前,筹粮就非常不容易,进草地的时候尽管让大家多带粮食,可没有粮食可带。分配到人的是一手心的青稞粒,就这样进了草地,所以很多死亡和饥饿有关。红三军团有一个炊事班,9名炊事员,班长姓钱,是个小个子,平时性格内向,不怎么开玩笑,官兵对他很敬佩,他打仗非常勇敢,政治上很坚定。他进草地的时候受批评了,为什么?他们班挑的东西超重了。为了让你活着走出草地,红军甚至制订了你要背多重的东西,重了不行,多余东西都给我扔掉。但是炊事班舍不得扔啊,他说:我们哪怕多挑一点粮食,在关键的时候就能给战士稍微地分一点,就不至于饿死,我们多挑一点柴火,我们就能多生一堆火,就可以烧一点开水。他们班有一口著名的大铜锅,很沉,进草地的时候,上级说把这个锅扔掉,钱班长不扔,说我扔了锅叫什么炊事班啊?所以一定要挑着。
  进了草地后,没过几天,早上出发的时候,一个炊事员挑起铜锅往前走,没走几步,连锅带人就栽倒了,栽在那儿就没起来。另外一个战士挑着锅继续往前走,到了一个地方,烧了一点可以喝的水,这个炊事员捧着这碗水想给一个伤员送去,走着走着,他也栽到地上,再没有起来。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背着粮食的9名炊事员,谁也没有动过一粒粮食,全分给伤员了,他们是生生饿死的。
  又走了两天,到一个地方宿营,半夜的时候,钱班长自己起来了,心里难过,想喝水,到锅边上看,锅里已经没水了,地上的泥水不敢喝,他就坐在锅边。天亮起来的时候,大家出发了,发现班长还在这儿坐着,就喊班长咱们出发了。但是发现班长一动不动,钱班长就坐在这儿死了。战士们摇着他,温暖着他,但是他已经凉了。这时候战士们才发现,他们不知道敬爱的钱班长的故乡在哪里,不知道班长还有什么亲人。只知道部队在江西境内行军的时候,这个班长跟着部队走了很长的时间,才被批准加入红军。有史料证实,红三军团的炊事班9名官兵,没有一个活着走出草地。经过巨大的艰难困苦之后,毛泽东所在的右路军终于走出了大草地,接着红军官兵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之下,打开了一个重要的据点包座,从此打开了北进甘肃南部的大门。
  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张国焘打来电报给毛泽东,说他们草地走到一半,遇到一条叫嘎曲的河,河水上涨,他们走不过来了。说他已经命令所有的部队南下了,同时他也让毛泽东率领整个部队重新回头,再走草地跟他南下,这是一个违反中央决议的决定。毛泽东一封电报、一封电报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一再劝告、催促左路军北上。但是,张国焘不听中央的劝告,坚持南下。9月9日,张国焘电令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于是9月10日这一天,在万般无奈情况紧急之下,毛泽东率领身边的红三军团、和红军大学一部分学员以及中央机关北上。
  不久他们在甘肃南部俄界和红一军团会合。会合之后,红军官兵们悲喜交加,喜的是,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终于会合在一起了,而且毛主席也和他们在一块儿; 悲的是,即使两个军团合在一起,也仅剩了七千多人。
  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的俄界(今高洁)召开了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并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称为陕甘支队。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领着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向甘南的腊子口前进。此刻,人们更为担心的是,中国革命到底要往哪里走呢?张国焘率领的八九万红军南下了,他们要到哪里去?我们七千多红军要北上,北上又要到哪里去呢?
其他文献
他,小名叫周来,奶奶告诉他:你是周公爷的娃,是他把你送来的。也许正是应了这个名字,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就痴迷上了西周考古,以毕生之力——      生在周原,常年在周原大地探宝、寻宝的考古学家罗西章    三千年前,这里,曾是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大业的发祥之地。但在“烽火戏诸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人们却很少再问津此地。直到寂静的田野中,不时有窖藏青铜器显露峥嵘,人们才再次将目光汇聚于此。这个地方,
期刊
1985年4月17日,陕西皮影《闹社火》在巴黎东方博物馆演出,这是中国民间皮影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成功上演(图1)。      (1)陕西皮影《闹社火》    法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57年5月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秘密访华。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1981年密特朗总统访问中国两个月后,一个法国艺术考察团来到陕北。当时陪同法国代表团的翻译王国屏,对此印象很深刻(图2)。     
期刊
自古以来,骆驼以隐忍、坚守、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成为人类的朋友,被称为沙漠中不沉的航船。    迪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第二大加盟酋长国,全球最富裕的地方之一。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特殊的比赛,比赛的主角是骆驼。  针对“比赛选手”,每只骆驼有一套专门的训练、医疗、保健体系,耗资巨大。但这种奢华并非骆驼真实的风格,吃苦耐劳才是骆驼真正的本性(图1)。      (1)沙漠之舟亦是赛场上的高手    
期刊
他是一位整形大师,一生都在做着修残补缺的工作。他的手术可以从头做到脚,大到烧伤修复,小到头皮再植。他让畸形人伤而不残,残而不废。而他自己的生命,却历经劫难。 他80岁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整形外科的奠基人。    1996年,一个叫名吴青的9岁小女孩,从湖北来到上海。  小吴青患有罕见的疾病,她的心脏长在了肋骨外面,没有心房的保护,隔着一层薄薄的皮肤就能看见跳动的心脏。从生下来,这颗脆
期刊
城市的各项活动都要占用土地,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银行、医院这些城市空间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构成了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这些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中,每天都挤满了川流不息的人群。人群聚集的地方,自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讲述城市传奇的电影中,镜
期刊
能使枉者直    《论语》从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它不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论语》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极的真理。当樊迟问老师什么是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叫作知人。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在我们今天来看,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或许你都不是大智慧,那只是你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期刊
马建章,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大型野生动物的权威专家,50年前曾与野生东北虎擦身而过。  马建章:1959年,我在小兴安岭见到一只虎,距离大概30多米,它在那里趴着。当时我毛骨悚然,说,哎呀,老虎!完了!我这一喊,后边的人也没看清,吓得从山上叽哩咕噜滚下去了。防蚊帽、饭盒都丢了,军用水壶也压扁了。  之后的50年里,几乎再没人与东北虎如此近距离相遇过。对最新发现的东北虎脚印,马建章给出了肯定(图1)
期刊
她9岁开始为小鸟建人工鸟巢,少年的自然之梦,让她着迷。    2007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八达岭林苑,静谧的夜色中,两个女孩在林间悄声前行。当一切沉寂了下来,万物都进入了梦乡。这两个来自城里的初中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五年前的六一儿童节,一群小环保志愿者汇集到中国儿童中心的小树林里,领头的是四年级小学生袁日涉,虽然才9岁,她却被大家称为“将军”,因为袁日涉从小就爱带动周围的孩子一起
期刊
我们的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人类之前,地球上早已生活过许多生物,它们在地层里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化石,使得我们能认识到它们曾经的辉煌。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古代生物的遗迹。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生机勃勃。这是一个繁盛的恐龙时代,它们生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图1)。      (1)侏罗纪的主人们    可再繁荣的物种也会遇到灾难,于是它们经过漫长岁月,最终演变成化石,散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等待着
期刊
2008年1月14日,在汕头市乐业园小学校担任校长的林妙香接到了儿子阿凯的老师打来的电话。    好儿子竟要掐死妈妈    儿子的老师在电话里说,孩子不交作文。第二天林妙香把儿子带到学校,让他在自己的身旁把这篇作文写起来。  老师命的作文题目是《冬天》。儿子说,既然老师要我写,那我就写:“汕头没有冬天”。就这一句话,这哪像是作文啊,林妙香像往常一样,伸手把孩子的这一页纸给撕了下来。  没有想到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