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走捷径 开创无所畏惧

来源 :山西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lax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25日,晋中市教育局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这是晋中市教育局继201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之后的又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我作为获奖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王沪宁书记的亲切接见。最近,中央深改办向全国推出了十大改革典型案例,晋中教育改革位列其中。那么,晋中教育是如何获得这些至高荣誉的呢?

一、有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年来,我们以人民满意为价值追求,明确提出了晋中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三大目标”:
  ———治理目标,就是按照“放管服”要求,着力改变教育部门集举办者、管理者、评价者三种角色于一身的局面,以“放到位”为出发点,以“管得好”为着力点,以“优服务”为落脚点,强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功能,压实县区主体责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教育专家治校,落实教师教学自主权,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育人目标,就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育好每名学生,按照基础教育各阶段特点和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设计确定了“幼儿教育玩中学、小学教育轻松学、初中教育全面学、高中教育分类学、特殊教育按需学”的育人机制,让更多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发展目标,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山西实际办教育,坚持标准引领,着力打造基础教育优质生态区域样本,使晋中的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教育政策更加公平,教育环境更加和谐,教育治理更加科学,教育评价更加绿色,教育质量更加优质,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二、有一套务实的改革举措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动力


  价值观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方向。围绕三大工作目标,晋中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一)以“管办评”分离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为抓手,落实“放管服”要求,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推行“管办评”分离改革,厘清权力界线。晋中市教育局深刻理解“放管服”的意义,坚决落实“管办评”分离要求,让干部每天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我们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基础教育“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调整为“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东风,该统则统,能放尽放,把高中学校的考核奖惩权收归市教育局,解决了一个县只有一、两所高中,县区教育局无法评价高中的问题;把市局机关可以下放的7类21项权力下放给县区、学校或第三方机构;我们坚持让每个干部在最佳的时间,以最佳的角色,做出最佳的贡献,然后组织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回报,以形成机关人事管理的良性循环。近三年,市教育局让各类人员合理流动,理顺工作关系39人,提拔52人,职称晋升19人,人员总数整体减少34人,发文由过去每年的200多件减少到2019年的72件,会议由过去每年的80次左右减少到2019年的15次,各类到县区、学校的检查由过去每年15次左右减少到2019年的1次,减轻了基层负担,盘活了教育系统活力,提升了教育管理效能。下一步,我们还将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东风,大力度调整合并重组机关科室,建立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需要的质量监测中心、课后服务中心、课题研究中心、奥赛实验中心。我们相信改革的力量,更相信组织结构的力量,我们力图通过组织架构重组,实现教育行政行为的变革。
  二是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实行专家治校。教育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还是校长。哪里有一个好校长哪里就有一所好学校。一方面,校长是追求专业发展还是追求官位发展,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校长是由谁选的,也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懂教育的校长或者业务能力差的校长如果到了校长岗位,那么这所学校就死定了。2017年以前,晋中全市中小学校中,有8所处级学校、34所科级学校,有34名处级干部、382名科级干部,可以说大学校、重点学校的校长、副校长都是有官帽子的,特别是还有一些没有教师资格的干部、不懂教育的干部为了提拔,跑到校园里来当领导的。这类校长有干得好的,但多数人把学校当机关管,把教师当干部用,让学校管理变了味儿。因此,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就是学校去行政化,校长摘官帽子。
  我们首先在市、县两级成立教育工委,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将原有行政级别的学校和校长一律去行政化,并全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俗话说,“人让人干人不干,改革政策调动千千万”。在政策的激励下,打破了人才流动壁垒,形成了人尽其才的活力机制和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局面,全市出现了“不当校长当教师,不当局长当校长,跳出机关到学校”的喜人现象。改革同时赋予了校长学校内设机构设置权等7项权利,并规定“学校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校长职级制改革推开以后,全市中小学新产生的817名副校长、2269名中层干部全部由校长提名聘任,组织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彻底把干部任用权交给了校长。从2017年起,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长开始享受1.1万~ 10万元不等的校长职级薪酬,改革还设置了团队激励资金,依据考核结果按每班1万、8000元、6000元直接拨给学校,其中一半分配给班主任,大幅度提高班主任的职业认同感,使班主任成为学校最抢手的岗位,有效破解了基础教育领域无人愿当班主任的痼疾。另一半分配给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校长和教职工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学校形成了以校长为中心的强大办学合力。
  三是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让校长拥有用人自主权。活力是组织之魂,惰怠是组织之癌。僵死的管理体制不改革,教育就没有活力。特别是教师队伍管理,教师编制、岗位、选聘、考核、退出等多部门管理,体制严重僵化,制约了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只有打破旧制度的束缚,才能落实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办学活力。這就像瓶子里的昆虫,如果瓶盖永远不打开,昆虫累死也飞不出去。飞不出去的结果就是人浮于事,累死不如等死。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相配套,我们为落实校长的“教师聘任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将过去编办、人社部门“核编到校”“定岗到校”等行政职能全部归口到教育行政部门,实现了教育系统内部的统筹协调、科学配置。这就改变了过去编制部门和人社部门直接把编制、岗位核定到校,统得过死,教育部门不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调配,导致学校缺乏自主办学的权力和活力的状况。改革共调整766个富余编制到缺编学校,压缩241个管理岗位、教辅岗位、工勤岗位补充调整到教师岗位,跨校竞聘交流1046人,辞退临时人员2044人。   对比改革前后,编委主任、人社局长、教育局长由“抓权力”变成“放权力”,“抓权力”就是把瓶口用瓶塞塞住,不让昆虫飞出来;“放权力”就是把瓶塞从瓶口拔走,就是开放、就是激活,让昆虫自由出入。学校校长由“用人难”变成“选能人”,校长完全能够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把德才兼备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再加上编制、岗位向农村边远学校、小规模学校倾斜,彻底解决了过去教师管理中的僵化问题。一线教师由“比关系”变成“比业绩”。“比关系”还是“比业绩”,区别是很大的。如果学校管理的一切以关系为基础,那么教育质量下滑的潜在可能很大。如果学校管理一切以奋斗者、以敬业工作者、以奉献者为中心,那么教育质量的提升指日可待。这是因为,在关系网络中,局部作用的潜在影响与其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小范围的变化很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由于这些看不见的关系,系统中任何一处的行动都有可能对别处产生影响。有教师靠关系不上岗不教课,无关系的人也会不干活,整个学校管理就乱套了。改革实现了由过去“行政命令式的编制管理”向现在“双向选择式的岗位吸引”转变,学校真正成为校长和教师干事创业的舞台。
  其实,这一轮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是晋中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3.0版。早在1999年晋中就搞人事制度改革,那一轮改革的特征是末位淘汰;10年后的 2009年是万名教师城乡大交流,通过交流推进了教育公平。如果用热学第二定律来解释,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育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过程。新一轮的“县管校聘”改革,则是以岗位吸引为特点的熵减措施。因为热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自然社会任何时候都是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热量,一个封闭系统最终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再也不能做功,而后就是熵死。解决熵死的办法就是打开门窗,让冷空气吹进来,也就是负熵。因为我们知道,事物在趋向平衡又打破平衡的过程中才能发展,成长的趋势实际上是趋向平衡,成长一旦达到平衡状态就终止了。要继续成长就必须再打破平衡。没有温差就没有风的流动,没有地势就没有水的流动,不打破平衡就不可能产生张力和活力。正是由于我们顺应时势,不停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适应了队伍管理需求,才有效激活了学校办学活力。
  (二)以高中招生计划管控改革、中考制度改革、小学生减负改革等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实现基础教育教学水平高质量发展。
  在高中教育阶段,一是实行高中招生计划管控改革。以“高中教育分类学”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5.5颐4.5的要求,管控普高和职高招生计划,发挥中考的分流功能;严格按照8颐2的要求,管控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的招生计划,给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的选择,但主要还是充分发挥公办高中的主体作用。县县建设优质高中,优质高中一律不跨县区招生,优质高中招生指标100%分配到校,让农村的初中生享有和城市初中生同等上学的机会。鼓励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允许特色高中跨县招收特长生;积极倡导民办高中走个性化、国际化路子,实现与公办高中错位发展、共同发展。二是推动高中人工智能课程改革。我们搞教育不能只关心明天下不下雨,关键要关心现在到了什么季节。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目前已达到500万人以上。晋中历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从2005年起就开始在中考中加试信息技术,并实现了信息技术考试成绩与中考成绩硬挂钩,为进一步抢占教育制高点,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我们于2018年投资1500万元,在全市所有高中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高中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开课仅一年,我市已有5个项目荣获全国大赛等级奖。三是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评价方式改革。在评价内容上,突出强调面向全体、面向应届生,强调增量和增值;在评价方式上,变只评价普高为普职同台评价,变只评价高考成绩为评价整体工作。我们坚决树立“不唯高考、赢得高考”的办学理念。近年来,我市高考各项指标都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获得几十项等级奖;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晋中连续12年获得全省团体总分第一名。
  在初中教育阶段,实行中考制度改革。早在20年前,我市就开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加试体育、信息技术和理化实验操作。从2013年开始,我市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扩大到100%,规定择校生、往届生一律不得享受到校指标,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于2017年进一步实施中考制度改革,推出了“全科开考、选科计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方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理性地看,人工智能时代虽然来临,但人工智能只是取代强化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而人脑更大的力量是创新能力,它是由右脑的发散跳跃思维和左脑的逻辑推理思维合作完成的。因此,AI是不可能代替人脑的。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培養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不能只盯着高考,过去以应对高考而设置的中考以及中小学教育必须变革。
  如果把晋中的中考改革方案转化为“8省市高考方案”的表达方式,就是“3+3+X”:第一个“3”也是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第二个“3”是从地理和生物、政治和历史、物理和化学“3个组合”中分别选取1科,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共300分。这种计分办法相当于“8省市方案”中,从物理和历史选“1科”并以原始分计入总分。但“X”不同于“8省市方案”的“2”,晋中的“X”是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操作和综合素质评价,这些内容加起来100分,共计760分,而未计入的3科用等级分作为优质高中录取的门槛。“唯坚持、得突破”,选择最难走的路,才能看最美的风景。这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努力和付出。2019年的这届初三上半年是初二,我们按照“随结随考”的原则,已经考了3门,计算机和地理、生物,其中地理和生物是一个组合,将由计算机自动选择学生分数较高的一门记入中考总成绩。成绩发布之后,非常平稳。
  为扎实推动中考改革,解决“重课堂、轻实践”问题,我们坚持知行合一的育人要求,狠抓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我们科学地按照人文、科学、科技、经济、社会这样一种递进式上升的层级结构设计研学课程,编写规范的研学教材16种。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已突破100万人次天,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被评为全国14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之一,我市《游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劳动教育成为全国改革试验区。美育教育成为全国典型,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我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代表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为引导课堂教学改革,解决中小学补课乱象问题,我市把中小学课外公益辅导“空中课堂”确定为13件民生实事之一,面向12万名初中生免费播出优质课。
  在小学教育阶段,扎实推进减负提质改革。大家都知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国人一直对近代史上数次被日本打败耿耿于怀,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日本小学入学率在1906年就达到100%,而同期中国的识字率仅为20%,中国到1986年才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在1999年首次達到99%,也就是说,我们的小学教育就比日本落后了100年。日本人的口号是“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而我们现在年轻人的就业观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才当教师。德国人也有一句教育名言:“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小学教师在讲台上完成的。”现在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15年之后才考大学,那时大概是2035年,那个时候正是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第一步完成的时间,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真正筑梦人。社会发展具有非线性特点,非线性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也许到他们这批人上大学的时候,已经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高考了。而事实上教育部已经明确从2020年起95所重点高校要扩大综合测评招生的比例。什么是综合测评,简单地讲只有两条,一条是专业认知,另一条是创新潜质。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教育思维,要引导学生轻知识重思维,培养学生可迁移的学习潜质。新时代需要新时代的创新人才,那么,什么是创新人才?创新即向上追溯和向下解构,向上追溯就是问题之问,向下解构就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是这样吗?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如果还是瞄着现在高考模式去死读书,那怎么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呢?怎么能回答好钱老之问呢?所以,我们坚持改革方向大致正确、确保队伍充满活力的工作思路,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巨大历史担当,大胆地围绕“小学教育轻松学”的思路,从2019年秋季开学起,以小学作业减负提质为突破口,不搞试点、不留空白,同步伐、全覆盖式地在全市所有公办和民办小学启动实施了小学生减负提质改革。这项改革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五句话30个字,具体讲就是“调整作业结构、催生课堂变革、完善绿色评价、坚持家校共育、推进综合治理”。通过改革,进一步牵动学生求知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家校协同方式和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寻求新时代晋中市小学教育“轻负担、高质量”的新路径,着力构建“减量不降标,减时不降效,减负不降质”的小学生减负新机制。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绿色评价”和“前置作业”两个问题。先说“绿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挥棒。这次改革,重点解决小学生学业评价中只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评价、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评价方式和手段单一、评价内容和过程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
  再说“前置作业”。孩子的学业负担主要源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课外负担。针对家长陪伴孩子做作业问题,社会上流传着一句很形象的话,说“不做作业母慈儿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很多家长的焦虑就是从孩子做作业引起的,长期以往将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我们明确提出,要改变传统作业以巩固为主的单一功能,在优化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校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的前置作业。从2019年秋季开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五门学科要加强前置作业设置,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能前置的作业尽量前置。设置前置作业以后,晋中小学教育的变化是深刻的。从前几个月的情况看,老师们对前置作业的研究蔚然成风,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激发了孩子们动手实践的欲望,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发展势头喜人,变化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坚信逻辑比事实更真实。探索前置作业改革,使得减负措施更具操作性,课堂教学更具主体性,学生作业更具多元性。学生的前置作业有用有趣有价值,才赢得各方认可。不仅如此,我们更清楚,对于一个组织,创始人的边界决定组织的边界,同理,对于教育改革而言,改革设计者的边界决定人才培养的边界。我们坚信这项改革推出的是个高质量的改革方案,对于晋中小学生的未来,我们更是充满信心。
  (三)以教育标准为引领,以学前教育、城乡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四大行动计划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达标准,实现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晋中市教育局深刻领会标准在未来教育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无标准建标准、有标准达标准、达标准提标准”的思路,一年来,各科室翻阅查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先后制定出台了1个总体标准和18个专项标准,标准制定的过程就是达成普遍使命共识、价值观共识以及制度设计共识的过程。晋中教育之所以多年来为国务院、教育部以及各种研究机构所关注,就是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据此,我们以晋中为例研制了《基础教育优质生态区域样板市(县、区)标准》,填补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尚无区域教育生态考核标准的空白。这种教育生态,是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同地方综合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健康、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各履其责、密切协同、健康运转的教育生态;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相互依存、兼容并蓄、共生共长的教育生态;是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评价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相互渗透的教育生态;是以德为先、以智为源、以体为本、以美为范、以劳为乐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个性成长,有利于更多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地方特质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生态。这个区域生态标准将在近期内正式以地方标准发布。   在制定标准的同时,我们同步推进幼儿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和高中教育质量标准提升“四大行动计划”:一是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二是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行动计划;三是特殊教育行动计划;四是高中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三、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一)坚持理念统领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解决了有教无类问题,要推进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实现均衡基础上的更优更好,就必须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办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适合的教育要适合“谁”?站在社会立场上,是适合社会;站在国家立场上,是适合国家;站在区域立场上,是适合区域;站在学校立场上,是适合学校。但最根本的是要适合学生。只有适合学生,才能彰显教育的本真;只有适合学生,才能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适合的教育是合乎人性的教育,适合学生群体特点的教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三者具有词典式的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偏废。目前,“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不仅成为晋中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还成为晋中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和重要价值取向。大家知道一个普遍的道理:我们内心不信仰的东西永远不会靠近我们。所以,理念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两年来,我们的改革比较顺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用办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个理念来指引。
  (二)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是发展的先导。抓改革首先要愿改革,过去人们认为改革有冒险,现在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对未来发展的选择权。抓改革,一定要看到问题的弊端在哪里,要找准点位精准施策。
  (三)落实“四个亲自”
  总书记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要落实“四个亲自”,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在推进晋中的一系列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作为局长,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上手修订改革方案、亲自督查落实,扎扎实实往前推。经验证明:不论哪一项改革措施,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细节是魔鬼,在实现途径里的选择错误、节奏踩错,都会造成致命的失敗。实践同时证明,改革是一把手的事,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
  (四)强化风险防控
  治大国如烹小鲜。青萍起于微末,要预知危险、感知问题。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每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充分调研论证、充分酝酿,找到风险点、做好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也就是把变革的分寸、力度、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防风险特别是要把握好两条:一是做次优选择。问题到处都有,但在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做相对最优选择,最优是不可能的,次优是可能的;第二是妥协,进与退的妥协。任何四面出击和四面树敌的变革,或者企图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变革最终都将是灾难性的,一定要渐进地、有序地推进,不要激进主义,不要追求完美主义。近年来,全国各地几乎每个月都有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来晋中学习的,但多数地区参观学习后觉得晋中经验学不了,为什么,因为这些地方的教育多年来一成不变,现在要一次性学晋中的一揽子改革计划,那就像给正在飞行的飞机修发动机一样,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经常给来晋中参观学习的同仁讲,要让理想的教育在当下发生,就要从当下做起,循序渐进,让窄门越走越宽。
  (五)用好督查督办指挥棒
  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但一定要明白单靠改革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必须用好督查督办这根指挥棒。 2018年,我们聚焦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在全市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全面从严治教”三轮压茬督导,对梳理出的100项重点内容一个节点接着一个节点持续落实。通过督导跟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世界万物无非是存在与变化,人类认知世界也无非是深度与角度。有人预测智能革命已经到来,对于我们教育人来讲,培养更多具有学习、生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是我们教育人存在的价值。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发端于技术突破,通过个人传导到组织,再渗透改造整个传统社会,然后完成一项文明进阶。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人,成为掌握新技术的先进人群;那些拥有先进人群的组织和国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那些运营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引领着文明的发展。当然我们明白,教育不需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科技精英,社会是自然分层的,需要各类人才。对多数人来讲,不必人人卓越,但一定要高尚地生活。我坚信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要能终身学习并高尚地生活,一生必有所得。为了孩子,为了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
  (本文摘编自晋中市教育局局长张海荣在“地市教育改革创新晋中研讨交流会”上的主题发言)
其他文献
据媒体报道,在浙江杭州,13岁的晓晓(化名)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然而,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她只考了全班第五。她觉得这是人生“污点”,甚至因此丧失了斗志,不想去学校。一向严厉的母亲狠狠批评了她一顿,不料小姑娘一气之下竟拿美工刀割伤了自己的手臂。所幸那一刀割得不深,但接下来的半个月,她整天窝在家里,情绪低落。直到心理指导老师跟她初步聊了聊后,才发现她的心理问题已比较严重。就医后,晓晓被诊断为抑郁症。  
期刊
思考一:学校教育中的五个重要热词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近年来奋斗在教学一线教师同志们耳熟能详的教育教学热词。在这些教育教学热词中,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初心起点所在,也是教育教学目标结果所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则是教育教学初心起点、目标结果实施推进的载体、途径、方法、行动。思考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培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繁荣的“根”和“魂”。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共存,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期刊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明晰课程思政的鲜明指向与重要意义,并能从点滴教育行为深度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之问。  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就有一支不懈追求知行合一的教师团队。2018年,太原市在全国中小学率先启动时代新人思政课,我校
期刊
考试命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的关键环节,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还存在试题质量不够高、管理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有关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提高育人水平,教育
期刊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笔者当主任有20多年,一直尝试将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融入到班级管理中,以期实现传统文化对班级精神的有效引领。一、《论语》相助,仁法并施,共同培育良好班风  班风,是班级精神的风向标。班级建设成效如何,首先看班风。我们的班风建设,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约。班规班约以《论
期刊
一个团队的协作与发展,必须有战略眼光和前瞻视野。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为导航,努力将集团化办学落到实处,发挥各自作用,提高课程建设能力,用优质课程巩固优质资源,用多样课程扩大优质资源,用精品课程充实优质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确立了“向世界、向未来”的发展愿景。一、文化定位:擦亮每一张学
期刊
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教育部就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适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统一的实验教学体系。夯实基础,开齐开足
期刊
身穿白汗衫、黑裤子,骑着一辆写满岁月痕迹的“二八”自行车,每日穿行在那条熟悉的乡间小道上……这是万荣县通化二校教师阮婷对退休前的爷爷最深刻的印象。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他将一生的热情都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总是早出晚归,夜晚有时还伏案工作。她的母亲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她认真踏实,爱校爱生的品行也深深影响着阮婷。长大后,她也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以校为家,做乡村学校的守望者  阮婷是2004年9月参加工作的
期刊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研工作还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亟需加以解决。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