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完善双线性迟滞模型的干摩擦阻尼系统动力学分析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jitianya198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接触正压力较大时干摩擦力主要表现出刚度特性的情况,结合已有文献的实验研究结论,对双线性迟滞模型进行完善。通过龙格库塔方法计算干摩擦阻尼系统的动力响应,结合傅里叶变换、庞加莱图及相图分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干摩擦接触不脱离的情况下,系统没有出现分叉与混沌现象,稳态响应与摩擦力没有出现次谐波响应且高次谐波分量很小,证明了基于一次谐波平衡的等效线性化方法求解接触不脱离的干摩擦阻尼系统是较为精确的;得到了接触刚度、外激励幅值、正压力对干摩擦阻尼系统减振效果影响的规律,与相关实验结果基本相符。相关结论可为工程中干摩擦阻尼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动力学与振动;干摩擦阻尼系统;完善的双线性迟滞模型;非线性分析;减振
  中图分类号:V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542(2018)03-0214-07
  振动故障是旋转机械叶片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给叶片附加干摩擦阻尼结构可以有效抑制叶片的动力响应,从而减少由振动引起的叶片高周疲劳问题,而且,干摩擦阻尼结构在涡轮叶片减振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1-6]。目前,叶片振动故障仍时有发生,故继续对涡轮叶片干摩擦减振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工程价值。
  在摩擦接触模型中,双线性迟滞模型考虑了接触刚度,修正了库伦摩擦无法考虑黏、滑转换的局限性,从而被研究者广泛采用,文献[7—9]在研究干摩擦系统时均采用了这种模型。BARAA等[10]研究了能量消耗和摩擦接触状态的黏、滑转换分别对单自由度干摩擦阻尼系统峰值响应影响的效果,揭示了系统的减振机理;郝燕平等[11]将迟滞弹簧模型推广应用于二维接触运动下的摩擦分析,发展了一种将有限元法和动柔度法相结合的干摩擦阻尼结构响应分析方法;单颖春等[12]将轨迹跟踪法和一种二维运动下的双线性迟滞滑动模型相结合求解了二维摩擦接触时摩擦力的数值解,并考虑了高次谐波的影响;曾亮等[13]将叶片模化为单质量块,对二维摩擦接触运动时系统的减振特性进行了分析;李全通等[14]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接触面间正压力过大附加干摩擦阻尼器相当于附加支撑刚度的现象。何尚文等[15]考虑了双线性迟滞由不稳到稳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干摩擦系统求解方法;王本利等[16]通过谐波平衡法研究了由Iwan模型和1个质量块构成的干摩擦振子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问题;李琳等[17]在双线性迟滞模型基础上对典型航空发动机叶片缘板阻尼器宽频多阶次激励的减振效果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余慧杰等[18]对双线性滞迟振子的无谐振机理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徐超等[19]考虑法向荷载变化并结合并联的弹簧迟滞模型发展了一种微滑移模型。基于双线性迟滞模型对系统稳态响应的求解中,特别是利用等效线性化求解时多忽略了正压力较大时阻尼器只有刚度特性的情况。基于文献[14]中的实验现象,此时双线性迟滞模型已不能准确表述摩擦力与位移间的关系,应进行完善。另外,摩擦接触的复杂性以及接触面间干摩擦力的非线性,给干摩擦系统动力响应的高效、科学求解带来了困难。
  本文结合相关实验结论对双线性迟滞摩擦接触模型进行了完善,在此基础上应用龙格库塔方法对非线性振动方程进行求解,应用傅里叶变换、庞加莱图及相图分析了系统的非线性,得到了干摩擦阻尼器减振特性随相关参数变化的规律,所得结果可为工程中干摩擦阻尼器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1 理论基础及计算模型
  图1 干摩擦系统力学模型
  Fig.1 Mechanical model of dry friction system
  考虑叶片的一弯振型,干摩擦阻尼系统的力学模型可模化为如图1所示。则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20]
  m[AKy¨]+c[AKy·]+ky+f1=F0 sin(ωt),
  式中:m为叶片质量;y为叶片一弯振动位移;k为一弯振型的振动刚度;c为一弯振型下黏性阻尼系数;f1为系统的干摩擦接触力;F0 sin(ωt)为给干摩擦阻尼系统施加的外简谐激励。
  图2 [WB]完善的干摩擦力f1与振动位移[DW]y的迟滞关系
  [WT5”BZ]Fig.2 [WB]Improved hysteretic constructive relation of
  [DW]dry friction f1 and displacement y
  圖2为完善的双线性迟滞模型下接触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关系。
  图2双线性迟滞模型的完善:考虑响应稳态前实际运动,迟滞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平行四边形,即每个循环响应幅值不断变化;考虑正压力较大时,摩擦力-位移迟滞曲线经历oa段后可能不能进入ab段开始迟滞循环,需判断系统从ab还是cd段进入迟滞循环,使模型更加符合工程实际;结合文献[15]的实验,考虑正压力过大时,摩擦力-位移不能进入平行四边形循环(迟滞曲线一直在oa段或oa1段),摩擦力-位移恒为正比例关系:f1=k1y。
  运用龙格库塔法求解系统的动力响应,计算流程图如图3所示。
  2 动力学特性分析
  参考工程中涡轮叶片阻尼器参数[5]及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态分析的结果,相关参数可取为m=0.05 kg,c=16 N·s/m,k=1×105 N/m,ω=200 rad/s,μ=0.5,y和[AKy·]分别为振动响应的位移和速度,t为时间,频域图中的f为激振频率。
  2.1 刚度比变化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取F0=50 N,N=50 N,定义接触刚度与系统一弯刚度之比γ=k1/k,刚度比γ(无量纲)的取值范围为[6,20],仿真结果如图4—图7所示。
  分析图4—图7可知,不同的刚度比下系统响应和摩擦力没有出现次谐波,且高次谐波分量非常小,系统未出现分叉及混沌现象;减振效果随接触刚度变化出现波动。   2.2 接触正压力变化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取F0=50 N,k1=1×106 N·m,正压力N(单位为N)的取值范围为[10,120],仿真结果如图8—图11所示。
  分析图8—图11可知,不同接触正压力作用下系统响应和摩擦力没有出现次谐波,且高次谐波分量非常小,系统未出现分叉及混沌现象;减振效果随正压力变化而变化,正压力增大至一定值后系统减幅率不再改变,与文献[14]实验结果相符。
  2.3 外激励幅值[WTHX]F0变化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取N=50 N,k1=1×106 N·m,外激励幅值F0(单位为N)的取值范围为[5,100],仿真结果如图12—图15所示。
  分析图12—图15可知,不同的外激励幅值作用下系统响应和摩擦力没有出现次谐波,且高次谐波分量非常小,系统未出现分叉及混沌现象;不改变正压力,减振效果随外激励幅值增加有所下降。
  3 结 论
  在对双线性迟滞模型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非线性与减振特性,研究表明:
  1)各种工况下系统响应未出现分叉与混沌现象;响应中没有次谐波分量,高次谐波分量很小,证明了在干摩擦接触不脱离的情况下基于一次谐波平衡的等效线性化方法求解干摩擦阻尼系统,其结果是足够精确的。
  2)接触刚度、接触正压力、外激励幅值的改变影响干摩擦阻尼器的减振效果;正压力足够大时附加干摩擦阻尼器等效于附加一个刚度,干摩擦力阻尼特性基本消失,与文献[14]的实验结论相符。
  目前求解葉片响应时多假设叶盘静止,下一步要考虑叶盘旋转并研究叶片相对叶盘的运动;另外要结合有限元方法用接触单元对对接触面部分滑动、部分黏滞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摩擦接触模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GRIFFIN J H. Friction damping of resonant stresses in gas turbine engineering airfoils[J]. 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Power, 1980, 102:329-333.
  [2] 单颖春,郝燕平,朱梓根,等.干摩擦阻尼块在叶片减振方面的应用与发展[J].航空动力学报,2001,16(3):218-223.
  SHAN Yingchun, HAO Yanping, ZHU Zigen, et 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latform friction damper for depressing resonant vibration of blades[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01,16(3):218-223.
  [3] 何尚文.小型涡轮叶片缘板干摩擦阻尼器减振特性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11.
  HE Shangwen. Research on Vibration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urbine Blades with Dry Friction Platform Damper[D]. Xi’an: Northwestern Ploytechnical University, 2011.
  [4] 李琳,刘久周,李超.航空发动机中的干摩擦阻尼器及其设计技术研究进展[J].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10):2305-2317.
  LI Lin, LIU Jiuzhou, LI Chao. Review of the dry friction dampers in aero-engine and their design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6, 31(10):2305-2317.
  [5] 张亮,刘铁箭,李欣,等. 失谐叶盘结构减振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6,37(2):109-117.
  ZHANG Liang, LIU Tiejian, LI Xin, et al. Research overview on vibration damping of mistuned bladed disk assemblies[J].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37(2):109-117.
  [6] 赵峰.含干摩擦梁结构的非线性模态特性与减振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6.
  ZHAO Feng. Research on the Nonlinear Mode Characteristics and Vibration Suppression of Beam Structures with Dry Friction[D].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16.
  [7] SRINIVASAN A V, CUTTS D G. Dry friction damping mechanisms in engine blades[J]. 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Power, 1983, 105:332-341.
  [8] CAMERON T M, GRIFFIN J H, KIELB R E, et a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friction damper design[J]. ASME Journal of Vibration, Acoustics, Stress, and Reliability in Design, 1990, 112:175-182.   [9] DOWELL E H, SCHWARTZ H B. Forced response of a cantilever beam with a dry friction damper attached(Part I): Theory[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83, 91(2):255-267.
  [10]BARAA A S, EEIC C,SEBASTIEN B. Georges Jacquet-Richardet, Dissipated energy and boundary condition effects associated to dry friction on the dynamics of vibrating structures[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11,46(4):479-491.
  [11]郝燕平, 朱梓根. 帶摩擦阻尼的叶片响应求解方法[J]. 航空动力学报,2001,21(5):411-414.
  HAO Yanping, ZHU Zigen. New method to resolve vibratory response of blades with friction damping[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01, 21(5):411-414.
  [12]单颖春,朱梓根.复杂接触运动下非线性摩擦力的求解[J].润滑与密封,2006, 175(3):73-77.
  SHAN Yingchun, ZHU Zigen. The solution of nonlinear friction forces when friction interfaces constrained to complex contact motions[J]. Lubrication Engineering, 2006, 175(3):73-77.
  [13]曾亮,李琳.基于轨迹跟踪法的干摩擦振动系统动力响应分析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2004, 17(sup):777-781.
  ZENG Liang, LI Lin. Method of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 vibration systems with dry friction damping by Trajectory-Tracing[J]. 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2004, 17(sup):777-781.
  [14]李全通,廖明夫,陈卫,等.缘板干摩擦阻尼器叶片减振实验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 27(11): 1392-1396.
  LI Quantong, LIAO Mingfu, CHEN Wei,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decreasing vibration on blade with platform dry friction damper[J].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erospace Engineering, 2008, 27(11): 1392-1396.
  [15]何尚文, 任兴民,南国防. 一种干摩擦缘板阻尼系统分析的新方法[J]. 机械强度, 2011, 33(1): 29-33.
  HE Shangwen, REN Xingmin, NAN Guofang. One new method for analyzing systems with dry friction damping[J]. Journal of Mechanical Strength, 2011, 33(1): 29-33.
  [16]王本利,张相盟,卫洪涛.基于谐波平衡法的含Iwan模型干摩擦振子非线性振动[J].航空动力学报,2013,28(1):1-9.
  WANG Benli,ZHANG Xiangmeng,WEI Hongtao.Harmonic balance method for nonlinear vibration of dry friction oscillator with Iwan model[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2013,28(1):1-9.
  [17]李琳,刘久周,李超.干摩擦阻尼器对宽频多阶次激励减振效果分析[J].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9):2171-2180.
  LI Lin, LIU Jiuzhou, LI Chao. Analysis on damping effect of dry friction damper under wideband multi-harmonic excitation[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6, 31(9):2171-2180.
  [18]余慧杰,张乐京.双线性滞迟干摩擦模型的无谐振振动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6,35(12):92-95.
  YU Huijie, ZHANG Lejing. Free resonance analysis of bilinear hysteresis dry friction damper[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6, 35(12):92-95.
  [19]徐超,李东武,陈学前,等.考虑法向载荷变化的微滑摩擦系统振动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7,36(13):122-127.
  XU Chao, LI Dongwu, CHEN Xueqian, et al. Vibration analysis for a micro-slip frictional system considering variable normal load[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7, 36(13):122-127.
  [20]刘延柱,陈立群,陈文良.振动力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杀虫剂20%甲维·毒死蜱WP已完成农业部登记。今年进入农药市场。该药配方新颖,防效突出。2007年经部分县、市植保站防治水稻纵卷叶螟试验、
剂型含量:10%乳油EC 有效成分:氰氟革酯(cyhalofop—butyl)产品特点:稻笑是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中唯一的对水稻具有高度安全性的品种。是一种内吸传导性除草剂,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栽
摘要:为了缩短风电叶片疲劳测试周期,提出了一种基于电驱动的两轴共振疲劳加载方法。给出了两加载源速度和相位的检测方法,并以此制定了同步控制策略。整个控制系统采用主从式两级网络构架模式,采用高速脉冲计数传感器测量2个加载源的速度和相位,采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叶片振幅,并采用Labview软件开发了上位机监控界面。试验结果表明,该监控系统能很好地测量加载源的转速、相位和叶片振幅等特征参数。  关键词:安全检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已转为全球经济衰退,并且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难以解决的矛盾。这警示我们:我国金融机构必须要有独立的风险判断能力,我国改革发展绝不能“过分崇洋”和
载脂蛋白E(apoE)的遗传变异是来自3种常见的等位基因:ε2、ε3和ε4,近期人们多用此遗传因素来解释晚发性Alzheimer病(AD)或血管性痴呆(VaD)的易感性在部分个体间的差异。已
摘 要:针对货车整车质量辨识问题,分别对基于车辆纵向动力学和基于运动学的两种整车质量辨别方法进行仿真和实车试验研究。阐述了两种整车质量辨识方法的原理,在TruckSim软件平台上建立车辆模型并在多种工况下基于这两种方法进行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进行实车试验,提出了一种车速冗余计算和加速度计算的方法,利用带时变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RLS)对实车质量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车速冗余计算方
摘要:  为了验证气压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的功能及其控制策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设计了气压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试验台。介绍了气压式EPB试验台的工作原理,详述了空气压缩存储模块、制动模块、人机交互模块、信号模拟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故障诊断模块,确定了试验台的结构組成,最后对气压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快速充放气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手控阀相比,气压式EPB制动过程更灵敏,同时也说明此试验台可
为了避免在传送过程中传送带与精密元件之间的摩擦损伤,设计了一种紧凑型非接触超声传送平台,对其可行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通过ANSYS动力学分析建立对称模型,模拟传送
摘要:为了研究输入时滞对Timoshenko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镇定边界具有输入时滞和载荷的Timoshenko梁系统,利用Backstepping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控制器来补偿输入时滞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到一个稳定的闭环系统。首先,给出一个与原时滞系统等价的无时滞系统;然后,构造一个Backstepping线性变换,并证明这个线性变换是有界可逆的;最后,通过这个变换将无时滞系统转化为一个稳定的目
摘要:多细胞结构是由细胞群体构成的有机体,其体外构建对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意义。利用细胞自身的自组织特性构建三维(3D)多细胞结构正成为生物制造和组织再生的一种重要途径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论文对三维多细胞结构的自组装式构建于调控的相关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及分析,主要涉及凝胶内3D细胞培养、多细胞结构可控形成,及其与图灵反应扩散机制的联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