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类所关注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更好地对垃圾进行分类,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免受垃圾的侵害。对于幼儿园来说,教师也应重视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方面的教学,从孩子抓起,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垃圾分类;良好习惯
当前,“垃圾分类”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很多城市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能够让垃圾分门别类地进行回收和处理,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已经为踏入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师也应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方面的教育,使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采用图例,传授垃圾分类知识
当前,很多幼儿都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能够主动将垃圾扔到垃圾箱中,维持日常环境的卫生。但是,垃圾分类的内容比较多,超出了幼儿的学习范围,幼儿常常分辨不出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等,给垃圾分类教学带来了阻碍。教师可以采用图例的方法,让幼儿能够在图片上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认知,并对垃圾分类进行初步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垃圾分类教学的时候,教师刚开始会说:“可以回收重复使用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但是很多幼儿并不明确物品的材质,也不知道哪些物品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我为幼兒准备了大量的图例,让幼儿对照着图例,来认识易拉罐、报纸、玻璃瓶等是可回收垃圾,废电池、废药品等属于有害垃圾,餐盒、餐巾纸、湿纸巾等属于干垃圾;食材废料、剩饭剩菜等属于湿垃圾。通过观看图例的教学法,能够让幼儿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对垃圾分类进行了解,从而掌握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
二、情景演示,掌握垃圾分类方法
很多幼儿都非常喜欢模仿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如果家长在日常进行一些垃圾分类的工作,幼儿都会进行模仿。在有关垃圾分类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为幼儿营造类似的情境,让幼儿能够在一定的场景中,对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正确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对幼儿说:“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游戏,我们假设大家都来到了公园里,小朋友们手拉手,一起欢乐地游玩。”幼儿都觉得特别新奇,快乐地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我又对幼儿说:“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吃苹果了。苹果核吃完不要丢,要扔到垃圾桶里。现在,我们眼前有四个垃圾桶: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我们应将苹果核扔到哪个垃圾桶里呢?”有的幼儿说:“苹果核属于食物废料,我们应将它放到湿垃圾的垃圾桶里。”我对幼儿的选择进行了表扬,又继续进入下一个场景:“老师喝完矿泉水了,矿泉水瓶应放到哪个垃圾桶呢?”很多幼儿都知道答案,大声地回答“可回收垃圾”。在情景演示的过程中,幼儿都掌握了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并且在趣味化、游戏化的过程中对垃圾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情景演示之后,很多幼儿都将其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应用,使垃圾分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组织实践,培养垃圾分类能手
在掌握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之后,幼儿还应认识到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应用,亲身投入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成为垃圾分类小能手,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誉。
例如,每天幼儿园都会任命几名小朋友作为“垃圾分类监督员”,让他们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进行观察,看看小朋友和老师的垃圾是否都按照规定来分类的,并对不正确的行为进行纠正。有的“垃圾分类监督员”会发现,有的小朋友将纸随意扔到了垃圾箱,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将纸扔到可回收垃圾中;有的“垃圾分类监督员”发现,有的小朋友将湿纸巾放进了干垃圾桶里,对小朋友的行为进行指导,告诉小朋友虽然湿纸巾是湿的,但是干湿垃圾不是按照含水量来区分的,湿垃圾通俗来理解就是容易腐烂的垃圾,显然,湿巾纸不容易腐烂,因此湿纸巾是干垃圾。在“垃圾分类监督员”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教师会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对表现良好的“垃圾分类监督员”发放小红花,并告诉幼儿在日常也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尽一份力。通过“垃圾分类监督员”的努力,幼儿园的幼儿都对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了解,而当过“垃圾分类监督员”的幼儿更是在实践中对垃圾分类的常识进行了认识,成为了垃圾分类小能手。
总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幼儿垃圾分类环保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教师应该通过感知、实践、练习等多种方式影响幼儿,使之在行为上养成垃圾分类等环保意识和习惯,从而满足幼儿环保教育的要求,使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娜.大班幼儿环境公德行为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J].环境教育,2018(09):56-57.
[2]王梅华.浅谈幼儿园如何进行“垃圾”主题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57.
关键词:幼儿教育;垃圾分类;良好习惯
当前,“垃圾分类”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很多城市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能够让垃圾分门别类地进行回收和处理,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已经为踏入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师也应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方面的教育,使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采用图例,传授垃圾分类知识
当前,很多幼儿都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能够主动将垃圾扔到垃圾箱中,维持日常环境的卫生。但是,垃圾分类的内容比较多,超出了幼儿的学习范围,幼儿常常分辨不出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等,给垃圾分类教学带来了阻碍。教师可以采用图例的方法,让幼儿能够在图片上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认知,并对垃圾分类进行初步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垃圾分类教学的时候,教师刚开始会说:“可以回收重复使用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但是很多幼儿并不明确物品的材质,也不知道哪些物品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我为幼兒准备了大量的图例,让幼儿对照着图例,来认识易拉罐、报纸、玻璃瓶等是可回收垃圾,废电池、废药品等属于有害垃圾,餐盒、餐巾纸、湿纸巾等属于干垃圾;食材废料、剩饭剩菜等属于湿垃圾。通过观看图例的教学法,能够让幼儿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对垃圾分类进行了解,从而掌握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
二、情景演示,掌握垃圾分类方法
很多幼儿都非常喜欢模仿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如果家长在日常进行一些垃圾分类的工作,幼儿都会进行模仿。在有关垃圾分类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为幼儿营造类似的情境,让幼儿能够在一定的场景中,对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正确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对幼儿说:“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游戏,我们假设大家都来到了公园里,小朋友们手拉手,一起欢乐地游玩。”幼儿都觉得特别新奇,快乐地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我又对幼儿说:“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吃苹果了。苹果核吃完不要丢,要扔到垃圾桶里。现在,我们眼前有四个垃圾桶: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我们应将苹果核扔到哪个垃圾桶里呢?”有的幼儿说:“苹果核属于食物废料,我们应将它放到湿垃圾的垃圾桶里。”我对幼儿的选择进行了表扬,又继续进入下一个场景:“老师喝完矿泉水了,矿泉水瓶应放到哪个垃圾桶呢?”很多幼儿都知道答案,大声地回答“可回收垃圾”。在情景演示的过程中,幼儿都掌握了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并且在趣味化、游戏化的过程中对垃圾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情景演示之后,很多幼儿都将其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应用,使垃圾分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组织实践,培养垃圾分类能手
在掌握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之后,幼儿还应认识到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应用,亲身投入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成为垃圾分类小能手,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誉。
例如,每天幼儿园都会任命几名小朋友作为“垃圾分类监督员”,让他们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进行观察,看看小朋友和老师的垃圾是否都按照规定来分类的,并对不正确的行为进行纠正。有的“垃圾分类监督员”会发现,有的小朋友将纸随意扔到了垃圾箱,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将纸扔到可回收垃圾中;有的“垃圾分类监督员”发现,有的小朋友将湿纸巾放进了干垃圾桶里,对小朋友的行为进行指导,告诉小朋友虽然湿纸巾是湿的,但是干湿垃圾不是按照含水量来区分的,湿垃圾通俗来理解就是容易腐烂的垃圾,显然,湿巾纸不容易腐烂,因此湿纸巾是干垃圾。在“垃圾分类监督员”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教师会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对表现良好的“垃圾分类监督员”发放小红花,并告诉幼儿在日常也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尽一份力。通过“垃圾分类监督员”的努力,幼儿园的幼儿都对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了解,而当过“垃圾分类监督员”的幼儿更是在实践中对垃圾分类的常识进行了认识,成为了垃圾分类小能手。
总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幼儿垃圾分类环保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教师应该通过感知、实践、练习等多种方式影响幼儿,使之在行为上养成垃圾分类等环保意识和习惯,从而满足幼儿环保教育的要求,使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娜.大班幼儿环境公德行为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J].环境教育,2018(09):56-57.
[2]王梅华.浅谈幼儿园如何进行“垃圾”主题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