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文化与当地高中美术课的整合运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少数名族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多,为中国56个民族罕见。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纽带,苗族传统服饰文化是苗族内部认同和外部识别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名族服饰文化不可缺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苗族服饰;民族传统;整合运用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美术教学内容“应该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加入苗族服饰文化艺术不紧对当地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更重要的是借由美术鉴赏课程这种方式使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得以传承。苗族的文化特征主要是工艺美术,苗族人民文化艺术(如口头传的传统服饰工艺)是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资源,苗族传统服饰的工艺美术的传承,除了工艺自身之外,传承的更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很有必要从传统中发掘出优秀的成果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所以只有正确的认识苗族传统服饰的重要价值才能更还的保护。所以苗族服饰文化与当地高中美术课的整合运用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青年重视了学习了苗族服饰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我们通过对苗族服饰的分析来具体了解。云南文山地区是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文山地区的苗族分为三种,由于苗族一般住山头,所以苗族缺少交流沟通服饰就出现了很多的花样,文山地区的苗族分为马关式、丘北式、开远式。文山地区的服饰大部分图案都是以螺丝、蕨草、鸡嘴、螃蟹、狗等动物形状原形进行构思抽象的图案。文山地区苗族服饰的图案不像贵州、湖南、广西地区苗族服饰的图案那样写实,文山地区的苗族服饰图案则是写意、细腻。其实苗族的服饰都与他们的居住地有关,由于历史原因苗族大量迁入文山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反清复明遭到镇压,苗族大批量的迁入丘北,并进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等国家。苗族迁入文山地区之后就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大山,苗族的各个支系由于缺少联系沟通服饰开始产生各式各样的款式,服饰的差异往往是由气候的差异而决定服饰的款式。马关式,由于这部分的苗族居住在被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高山河谷中,气候比较炎热、蚊虫较多,所以服饰的款式则是多为开襟绣花上衣,裙子为单层,小腿裹着单层绣花绑腿,防止蚊虫叮咬。丘北式的苗族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北海海相对较高的地区,冬天气候寒冷,上衣为对开襟,裙子为双层白色百褶和小腿裹着多层绣花绑腿,以便于冬天抵御严寒。开远式的苗族居住在北回归线以北较为平缓的山区,冬天风大上衣为右开襟绣花衣服,下身为蜡染百褶裙子,外加一件绣花风衣。由于苗族迁入文山地区时是作为战争难民,到文山就只能躲到偏远的山区或者大山之中繁衍生息,形成了“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的格局。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让文山苗族服饰的款式出现多样性,苗族服饰的多样性是由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苗族服饰的多样性。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的复杂工序到绣花、蜡染、缝合,最后做成一套精美的服饰,反映的勤劳的苗族妇女和朴实。我们以文山地区丘北县为例,調查和访问,看看传统的苗族服饰的存留现状。
  一、云南文山苗族传统服饰存留的现状。文山丘北的苗族源于古代“三苗”后裔,丘北苗族于明清时期从贵州迁入,著(民国《丘北县志》卷二载:“苗民二千余人明初由黔迁入”。)在丘北境内苗族有“青苗”“白苗”“花苗”,其中花苗人口比较多,青苗人口较少,苗族男子服饰普遍简单都是自织的麻布,衣服对开有一排纽扣和款裆裤,系腰带黑布圆帽,小腿缠绑腿布,传统的苗族男子服饰,苗族妇女的服饰有便装和盛装之分,颜色有很大的区分,但是款式大同小异,“花苗”以红色为主,点缀色为红、黄、绿、蓝、紫。“白苗”以白色为主,点缀色为红、黄、绿。“青苗”以青蓝色为主,花纹图案为花鸟、湖、田园。云南文山苗族当代青少年对苗族服饰文化的了解。因为云南文山是一个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丘比为例,丘北61%的人都是少数民族,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县城已经很难在看到街上有人穿着少数民族服饰,基本与汉族无异。在当地县一中,对少数民族的同学进行调查,大部分同学会说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不会在穿自己少数民族的服饰,甚至有一些同学不会讲自己的语言,更不用说穿少数民族服饰,也就不能谈到对于服饰文化的了解。通过调查与访问,当代少数民族青少年对自己的服饰不了解,对于服饰的文化更是一无所知,中国有着56个民族,有着悠远的文化背景,都是来源于众多少数民族的丰富文化。苗族人民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字,尔对于苗族服饰则有人说是:“穿在上的文化”或者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的文化都在于他们的服饰,如果苗族传统服饰和样式的失传,那苗族的文化也在流失,以后我们将从如何了解苗族的文化呢?
  二、文山苗族当代青年对自己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程度。通过我对高一年级的苗族同学进行调查,大部分同学对与自己的传统服饰是不了解的,学生所知道的都是现在的一些苗族服饰,对于传统的服饰是基本不了解,甚至没有见过,同时也不知道服饰的文化与制作工艺。因为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在外学习,一部分会讲苗族语言,但是平时没有同学会穿少数民族服饰,更不会做苗族服饰,现在也基本没有人会去做衣服,因为大部分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不在自己制作衣服,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服饰制作比较慢,比较难,很多人都不在愿意自己制作,都是到集市去买。但是以前苗族传统的服饰是需要一个妇女一年的劳动才能完成,大麻的禁止播种,苗族服饰的百褶群没有麻布能做,所以现在的苗族服饰都是在集市上买的,都是工厂的统一生产,花纹都是机器绣的,然后再加上一些印染,花纹简单而没有传统的意义。同时也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各民族平等相处,改革开放,苗族生活水平的提高,苗家女孩也走进学校学习,所以没有人传承苗族服饰的制作方法,然而大量的传统苗族服饰就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流失。
  三、苗族服饰文化与当地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整合运用,是为了让人们重视苗族文化,引起青少年的重视和传承。但是更多的是希望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重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对现在我国的经济发之后留下的问题提出重视,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工艺和文化是有很大的冲击,所以我们在科技发达的社会也要重视这些弊端,能够很好的解决。同时也要能够很好的保留我们国家的民族的文化。让少数民族青少年重视自己的文化,并且能够很好的传承与发扬。民族的则是最好的。通过简单的了解和调查苗族服饰文化的流失与工艺水平的失传,希望引起当地青少年的重视和传承,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危机。只有我们大家都重视才能很好的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最后,我想作一下总结:社会力量很有限,个人能力更渺小。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一项持久的伟大工程,需要政府出面号召和领导,调集社会各种积极因素,让人们自己重视起来,让热心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各界人士有发挥才干的舞台,有坚强的后盾,有一气呵成的信心和决心。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才取得成效。
其他文献
【摘要】:《摘苹果之后》是 20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诗歌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概念隐喻这一思维方式,通过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将“苹果”、“梯子”、“睡眠”这三个反复出现的事物赋予抽象概念,以此表达梦想破灭之后诗人的失落与沮丧的心情。  【关键词】:《摘苹果之后》;概念隐喻;映射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的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发展无法脱离文化建设,我国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基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随时代发展日益增长,部队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本文首先分析基层文化重要性,随后提出几点思考用以提升部队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质量,更好开展部队基层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以期为基层部队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基层文化;文化建设;理性思考  基层文化是我国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
期刊
【Abstract】: Elizabeth Bishop (1911-1979), as an American worldwide famous poet in the 20th century nowaday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study her poems and herself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
期刊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具备情感表达、主题色彩展示等等重要作用。其中,演唱是声乐表演的核心,是声乐歌唱家向观众传递情绪、激发观众审激情与审美欲望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声乐表演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内在关系,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寻找提升演唱者演唱技巧,充实其声乐演唱的基础知识,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声乐演唱者综合素质实力,为更好地向观众传递音乐情感、调动观众的鉴赏欲望等等奠
期刊
【摘要】:在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表演训练是各有侧重点的,这也造成了戏剧学院学生在走向"开麦拉"初期,都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好听"的舞台化说话方式,如果不加以生活化的改造而照搬到电影表演中,则会形成"虚假做作"的现象。  【关键词】:戏剧语言;影视语言;艺术形式;人物形象  刨除某些特殊主题、体裁、风格的戏剧和影视作品外,在表现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和话剧表演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使观众明确和清
期刊
【摘要】:佛教在公元七世纪从印度传入吐蕃,在传播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不断地与吐蕃本土文化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经过了前弘期与后弘期,相继出现了宁玛派、噶当、噶举、萨迦、觉囊、格鲁等教派。而整个藏传佛教发展和形成教派的过程中,始终都会有一个校正器,即原教旨主义。本文对宗喀巴大师的原教旨主义进行简单分析,并从这个观点解读宗喀巴的宗教改革。  【关键词】:宗喀巴;格鲁派;原教旨主义  一、藏传佛教史中的本土化主
期刊
在广西诸多璀璨的文化代表中,漓江画派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漓江画派是以表现桂林漓江山水为起点,进而按圈层扩展,拓展到表现南方亚热带风光人文的艺术流派。漓江画派自提出以来,短短十几年间已成为中国画坛最活跃的绘画流派之一,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多次表示:在中国诸多画派中,漓江画派已基本成形。  正如中国画坛的其他画派,漓江画派凝聚了广西美术创作的热情和力量,担负了提升广西甚至大西南文化地位的重任。因此漓江画
期刊
【摘要】: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这里的石,指的就是山。山石的采集和堆叠,理水和四季气候的变化与建筑主体里的水榭亭台如何处理得当,都是一座园林的精髓所在,文中列举几处名园实例和南北代表性园林的特点进行比对,无不体现出园林的分山裁水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分山;裁水;造园家;造园专著;传统文化  一、太湖石  在中国历史上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擅长书画的风流皇帝,他画过许多工
期刊
【摘要】:关系从句属于定语从句。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由关系代词引出的关系从句是常见的一种定语从句。下面,重点讨论下由关系代词wer, was及关系副词wo, wohin, woher, wie所带起的关系从句。  【关键词】:德语语言; 定语从句  一、前言  关系从句属于定语从句。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定语从句修饰的对象是主句中的一个名词或代词,也可以是整个句子。定语从句大部分是关系从句,它们可以
期刊
【摘要】:外宣翻译是为了以更为貼切目的语读者习以为常的方式达到准确地传达对外宣传的信息文化。文章运用翻译模因论,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相应的翻译策略,重点探讨翻译模因论下的外宣材料翻译策略模因,从而强化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效果。  【关键词】:外宣翻译;模因理论;模因翻译策略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也越发重要。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的主要媒介和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