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如果教师始终是知识的已知者,总是站在教师的高度看学生,必然会造成师生交流障碍、学生学习困难,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变过去的“教案教学”“满堂灌”为现在的“学案导学”“指导、解疑”,将教师由学生学习的“灌疏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以导学案为依托,极力倡导学生先行,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把整堂课“导”好、让学生真正“学”好,既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把握住“导”的时机,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又要求教师要教学生会 “学”,学得有滋味,学得生趣盎然。“导学案”的产生,似乎减轻了老师在备课上的压力。但是,“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使得教学更为有效。
一、把握机会,适当引导
在所有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要主动的学,也要会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设导演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情。教师要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工夫,在提高学生能力“支撑点”上下工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工夫,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
当我们明确了学生需要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得时候,这正是启发的最佳时机,也就是当学生讨论热烈,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或者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讨论活动得以延续进行,从而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适时点拨,触类旁通
由“教”为“导”,同样也要讲究艺术。提倡学生自学,这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对于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3、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导学案的运用,不能单一,要改革方法、锤炼语言,以多样的方式提高“导学案”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千篇一律、枯燥呆板,应注意与启发式、讨论式等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多管齐下,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语言是一个教师的门面,是教师的基本功,语言的魅力来自于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得体的谈吐,旁征博引的洒脱,生动鲜活的气息,要向修辞要魅力,向诗词歌赋要魅力,要从名言警句中汲取营养,從时代发展中提炼升华,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采用多样的修辞手段,来增强“导学案”的灵活性。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课前预习,促进创新
课前预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方法,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解决自己基本的一些问题,这样老师教学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预习不仅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的基础。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
2、优化讨论,提高实效
课堂讨论可以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深刻的认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去探讨、去分析、去发现、去分辨,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自我完善。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板书及多媒体直观地、及时地进行诱导、点拨、归纳。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增长才能的目的。
3、学会倾听
一方面,教会学生倾听。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也要学会吸取别人意见中的精华部分,或给以补充、更正、取长补短,借鉴摘记下来。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倾听。学生思维的深度是有限的,注意的时间长短是有限的,学生表达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生听的质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倾听,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理清思路、组织语言甚至是纠正错误加以引导,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导学案”的使用的不断探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定会日趋完善,其内在的东西也更加丰富。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能够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校课堂的功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把整堂课“导”好、让学生真正“学”好,既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把握住“导”的时机,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又要求教师要教学生会 “学”,学得有滋味,学得生趣盎然。“导学案”的产生,似乎减轻了老师在备课上的压力。但是,“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使得教学更为有效。
一、把握机会,适当引导
在所有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要主动的学,也要会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设导演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情。教师要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工夫,在提高学生能力“支撑点”上下工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工夫,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
当我们明确了学生需要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得时候,这正是启发的最佳时机,也就是当学生讨论热烈,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或者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讨论活动得以延续进行,从而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适时点拨,触类旁通
由“教”为“导”,同样也要讲究艺术。提倡学生自学,这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对于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3、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导学案的运用,不能单一,要改革方法、锤炼语言,以多样的方式提高“导学案”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千篇一律、枯燥呆板,应注意与启发式、讨论式等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多管齐下,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语言是一个教师的门面,是教师的基本功,语言的魅力来自于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得体的谈吐,旁征博引的洒脱,生动鲜活的气息,要向修辞要魅力,向诗词歌赋要魅力,要从名言警句中汲取营养,從时代发展中提炼升华,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采用多样的修辞手段,来增强“导学案”的灵活性。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课前预习,促进创新
课前预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方法,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解决自己基本的一些问题,这样老师教学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预习不仅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的基础。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
2、优化讨论,提高实效
课堂讨论可以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深刻的认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去探讨、去分析、去发现、去分辨,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自我完善。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板书及多媒体直观地、及时地进行诱导、点拨、归纳。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增长才能的目的。
3、学会倾听
一方面,教会学生倾听。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也要学会吸取别人意见中的精华部分,或给以补充、更正、取长补短,借鉴摘记下来。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倾听。学生思维的深度是有限的,注意的时间长短是有限的,学生表达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生听的质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倾听,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理清思路、组织语言甚至是纠正错误加以引导,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导学案”的使用的不断探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定会日趋完善,其内在的东西也更加丰富。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能够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校课堂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