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已不再适合于现在的学生。讲课的时候,教师要顾及学生的参与和思想表达,那种不管你是怎么想的,都以教师的答案为准的教法已经不适用了。在这两年的教学中,笔者探索出了几点较有效果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学生 主导地位 教师 开放性教学
长期以来,教学中的教师是主导,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讲课要受学生支配,而是说讲课的时候要顾及学生的参与和思想表达,那种不管你是怎么想的,都以教师的答案为准的教法已经不适用了。
一、讲课风格不能一成不变
教师要在讲课的风格上下功夫。教师要不时地在课程的内容处理、讲授形式上有所创新,在教师的思想上要有一个“新”的处理理念,学生才会有热情。
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就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探求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关于宗教的问题时,提出“是不是许多人认为信仰佛教、基督教就是迷信?”大多数学生都说:“是”,又问:“印度和平抵抗领袖甘地却是宗教领袖,邱吉尔本人也是一位忠诚的基督教信徒,难道说,这些伟大人物无知到去迷信吗?”教室静静的,全体学生都在思索这个问题,这时再阐述宗教的地位、存在的意义、经典的价值就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了。
同时,把手抄报、辩论赛、课本剧等这些形式活泼的表现手法,都可以算入学期考核成绩,还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高质量作业、平时对某些焦点问题理解、消化的程度等内容作为亮点汇集,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法。
二、课本内容的学习要在现实问题中得到应用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讲授中要注重课堂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学习自己从现实中找出相关的例子,然后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本课内容学习提纲、编演课本剧、制作从历史看现在访问提纲等方法达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这样做,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课本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只靠教师讲,是不行的,必定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才能使授课内容完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在不断的磨合中,找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在实践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经常这样做对学生的精力牵涉太大,学生过分地深入会产生的困惑感,所以要有一把有计划的尺子来调节实施过程,不要加重学生负担。
在实践中,学生归纳,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得出结论——鼓励学生用结论去衡量现实社会的某些相关事件——再得出学生自己的认识。这是最行得通的一种方法,从课堂组织到材料编撰,再到纠正学生思维中的偏、错,这样的工作量就很大了。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以往教学中,许多问题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完成的,没有留给学生思索的余地。
在现代的教学中就不能不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与认识。在学生对教材学习、对社会事例自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有自已的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思考,至于对、错及深度,这是和年龄、生活经历、对事物的态度决定的,但能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在他们展示自我理解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点,这在他们今后如何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第八册学习“超前消费”与“量入而出”一课时,曾组织学生对二种消费形式进行了调查对比,许多学生在相互的辩论中建立了个人的消费理念。一位学生能够指出无论哪一种消费方式,都要立足于“量入而出”的观点。有一位学生的家长专程找到学校,拿出他儿子制定的贷款买房计划书,自豪地说:以前他一直不想贷款“按接”买房,觉得利息太高,看了儿子作的存款利息与“按接”利息的对比,再听儿子的一番讲解,他认为儿子说得对,儿子真是长大了。
事实上,自主思维能力就是处理事物时的方法与对策,这是学生潜质的发挥及今后能力培养的关键。
四、调动学生相互间的协作精神
加强学生间的协作性。教师是教学问题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要注意“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的思想。
现在的课改方向是在内容上更加集中、时间跨越上更大,单个人要想在短时间内洞悉知识的全貌,这是不可能的。
充分运用协作精神,在竞争中培养争先创优意识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是培养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一门必修课。
通常,经过老师的组织,学生就会在短时间内作到每一个人都动起来的目的。
比如,在我留下“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各方面进行介绍”这个话题之后,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组,然后要求每一个组自推组长,将每组的具体活动情况写成备忘录。在各组交上来的备忘录中,详细的记录着他们在组内进行了明确地分工,谁负责查找查理曼帝国的资料;谁负责查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发展;谁去查词典;谁去查文献,谁去上网查资料……每人都承担了一定的任务。最后,将所查到的资料汇总到组长手中,再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学习,重新分配学习提纲分部拟定分工,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这几个部分由谁来讲。正因为有了如此精细的分工协作,才使得这一课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时都有出人意料之外的答案。
五、合理运用开放手段
开放性教学是课改的主流。现在,大家都在讲开放式教学,我觉得,开放式教学不一定就得走出去,也不一定就要学生自己发挥一堂课,却没什么收获式的开放,真正的开放应该是有序、有目的、在内容上,不以书本为限、在学习时间上不以课堂为限、在观点阐述上、不以定规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和同学们共同去探讨,从中发现自己的重要和自己的潜能,这是一件多么今人自豪的事情啊!
六、注重双向适应性
一方面,教师要学习适应教改的需要站对自己的位置,要尽快适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接受能力、社会认知水平特点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经常地将在学习中有所创新的学生的作业、答辩、文章等广为传阅,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课堂上也不能回避学生问题的提出,在学生能提出问题时,就是他们学习的前进时。
[关键词] 学生 主导地位 教师 开放性教学
长期以来,教学中的教师是主导,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讲课要受学生支配,而是说讲课的时候要顾及学生的参与和思想表达,那种不管你是怎么想的,都以教师的答案为准的教法已经不适用了。
一、讲课风格不能一成不变
教师要在讲课的风格上下功夫。教师要不时地在课程的内容处理、讲授形式上有所创新,在教师的思想上要有一个“新”的处理理念,学生才会有热情。
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就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探求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关于宗教的问题时,提出“是不是许多人认为信仰佛教、基督教就是迷信?”大多数学生都说:“是”,又问:“印度和平抵抗领袖甘地却是宗教领袖,邱吉尔本人也是一位忠诚的基督教信徒,难道说,这些伟大人物无知到去迷信吗?”教室静静的,全体学生都在思索这个问题,这时再阐述宗教的地位、存在的意义、经典的价值就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了。
同时,把手抄报、辩论赛、课本剧等这些形式活泼的表现手法,都可以算入学期考核成绩,还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高质量作业、平时对某些焦点问题理解、消化的程度等内容作为亮点汇集,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法。
二、课本内容的学习要在现实问题中得到应用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讲授中要注重课堂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学习自己从现实中找出相关的例子,然后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本课内容学习提纲、编演课本剧、制作从历史看现在访问提纲等方法达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这样做,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课本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只靠教师讲,是不行的,必定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才能使授课内容完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在不断的磨合中,找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在实践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经常这样做对学生的精力牵涉太大,学生过分地深入会产生的困惑感,所以要有一把有计划的尺子来调节实施过程,不要加重学生负担。
在实践中,学生归纳,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得出结论——鼓励学生用结论去衡量现实社会的某些相关事件——再得出学生自己的认识。这是最行得通的一种方法,从课堂组织到材料编撰,再到纠正学生思维中的偏、错,这样的工作量就很大了。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以往教学中,许多问题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完成的,没有留给学生思索的余地。
在现代的教学中就不能不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与认识。在学生对教材学习、对社会事例自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有自已的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思考,至于对、错及深度,这是和年龄、生活经历、对事物的态度决定的,但能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在他们展示自我理解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点,这在他们今后如何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第八册学习“超前消费”与“量入而出”一课时,曾组织学生对二种消费形式进行了调查对比,许多学生在相互的辩论中建立了个人的消费理念。一位学生能够指出无论哪一种消费方式,都要立足于“量入而出”的观点。有一位学生的家长专程找到学校,拿出他儿子制定的贷款买房计划书,自豪地说:以前他一直不想贷款“按接”买房,觉得利息太高,看了儿子作的存款利息与“按接”利息的对比,再听儿子的一番讲解,他认为儿子说得对,儿子真是长大了。
事实上,自主思维能力就是处理事物时的方法与对策,这是学生潜质的发挥及今后能力培养的关键。
四、调动学生相互间的协作精神
加强学生间的协作性。教师是教学问题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要注意“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的思想。
现在的课改方向是在内容上更加集中、时间跨越上更大,单个人要想在短时间内洞悉知识的全貌,这是不可能的。
充分运用协作精神,在竞争中培养争先创优意识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是培养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一门必修课。
通常,经过老师的组织,学生就会在短时间内作到每一个人都动起来的目的。
比如,在我留下“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各方面进行介绍”这个话题之后,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组,然后要求每一个组自推组长,将每组的具体活动情况写成备忘录。在各组交上来的备忘录中,详细的记录着他们在组内进行了明确地分工,谁负责查找查理曼帝国的资料;谁负责查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发展;谁去查词典;谁去查文献,谁去上网查资料……每人都承担了一定的任务。最后,将所查到的资料汇总到组长手中,再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学习,重新分配学习提纲分部拟定分工,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这几个部分由谁来讲。正因为有了如此精细的分工协作,才使得这一课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时都有出人意料之外的答案。
五、合理运用开放手段
开放性教学是课改的主流。现在,大家都在讲开放式教学,我觉得,开放式教学不一定就得走出去,也不一定就要学生自己发挥一堂课,却没什么收获式的开放,真正的开放应该是有序、有目的、在内容上,不以书本为限、在学习时间上不以课堂为限、在观点阐述上、不以定规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和同学们共同去探讨,从中发现自己的重要和自己的潜能,这是一件多么今人自豪的事情啊!
六、注重双向适应性
一方面,教师要学习适应教改的需要站对自己的位置,要尽快适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接受能力、社会认知水平特点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经常地将在学习中有所创新的学生的作业、答辩、文章等广为传阅,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课堂上也不能回避学生问题的提出,在学生能提出问题时,就是他们学习的前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