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效益,应对高考改革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u19872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向。从2021年高三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释放的信号来看,语文试卷更加注重情境创设,注重学生的文本解读和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势必做出相应的改变,提升教学效益以应对高考改革。本文从新高考的变化入手,从改变形式、练习表达、注重能力三个角度,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考改革;教学改革;教学效益
  一、高考改革对语文传统教学的冲击
  分析高三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以下简称“八省联考”)语文试卷,可以看到如下变化。
  1.注重试题的情境创设,而不只是逐一考查
  相较于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每一题一小段文字,四道题考4个考点,八省联考的语言文字运用分为两大段文字,涉及5个考点。这是出题人在情境创设方面的重要改变。
  其实,在情境创设方面,中考卷早已走在前面。我们翻阅“苏州市2021年阳光指标学业水平初三语文调研卷”,整张试卷围绕“画”字展开,分为“画·山水有意”“画·思古幽情”“画·匠心不负”“画·舞者飞天”“画·写意人生”。笔者认为最巧妙的是“画·匠心不负”部分,它分为五个项目:年画探秘、年画鉴别、年画水浒、年画推荐和年画传承,分别考查了文章理解、名著阅读、口语交际等知识点。在“年画”这一情境中,完成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在这样的趋势下,笔者认为未来整张试卷的情境创设也将成为可能。
  2.注重学生的文本解读,而不只是答题模板
  八省联考阅读题的题型更加灵活多样——“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是对文章理解的考查,难以看出有何套路、答题模板、答题技巧。实际上,它注重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而不只是死记硬背。
  从表1可知,新高考试卷中分值下降最多的为名篇名句默写,除了分值,名句默写的题型也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原本的8句挖空式默写,到新高考的3句理解性默写。学生纯机械性记忆内容变少了,理解、归纳和积累的内容增加了。可以说,这6分看似题目变少,其实难度增加。同时,分值上升最多的为语言文字运用,而语言文字运用题向来是“改革的试验田”,5.8个百分比的增加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应对高考改革的语文教学措施
  新高考算分的门类增多,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加大,这样学生分配给语文的时间势必减少。对此,语文课堂必须提高效益,让学生对语文课有一定期待性,才有可能在语文上有所突破。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做了一些课堂改革实践。
  1.变形式,丰富多样提兴趣
  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需要变化,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一问一答,一成不变、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而是低效课堂。对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尝试进行改变。
  教学变式一:改变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1:如果你是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你想给子路、子贡、颜回这三位学生安排什么班委职务?说说理由。
  问题设计2:《书愤》中,诗人书了哪些“愤”?如何“书”愤?
  以上两个问题从两个角度出发改变问题设计,其一是问题的情境化,其二是问题的整合化。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孔子世家》第6~11小节描述了孔子“被困陈蔡”时各个弟子的态度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教导。因此,不难看出问题1的实质——概括每个弟子的性格特征,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支撑语句。然而,笔者将这一较为普通的问题换了一种问法——安排班委,这样问题变得具有生动性和情境性,学生讨论的兴致也高涨。另一方面,问题2的设计围绕标题展开,而诗歌理解无非围绕两个点——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教师可以省去一些纷繁细碎的问题,采用主问题设计的方式。比如,问题2中的“诗人书了哪些愤”就是写了什么;“如何书愤”是怎么写的。用主问题设计代替一次次琐碎的“你问我答”,用整合性思考弥补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的难点,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变式二:改变作业布置
  预习作业设计:请预习《苏幕遮·燎沉香》,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词中最喜欢的一幅画面,作一幅合适的词意画,并配以200字以内的说明。
  预习作业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相当于“没有作业”。抛开学生的自觉性不说,大多数的预习作业确实枯燥乏味又缺少效果。对此,笔者针对《苏幕遮·燎沉香》布置了以上预习作业。周邦彦的《燎沉香》中具有画面感的语句很多,学生要想完成作画,必须理解诗意、再现画面,并有一定的解读。事实上,学生上交的作品的确给人以惊喜。学生用iPad、铅笔、水粉等不同的绘画工具,甚至以剪纸的方式完成了这次作业,这给了我们相当大的启发:对于学生的个人兴趣,要保护并善于把它和学习结合在一起。
  愿意做和被迫做效率是不同的,结果自然也不同。所以,教师要积极地从各个方面进行改变,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练表达,读写结合促思考
  八省联考语文卷的阅读量在8 000字左右,而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阅读量为6 000多字,同样的两个半小时考试时间,阅读量却多了将近2 000字。在短时、紧张的环境里阅读理解并形成规范的书面语言,这对学生的文本解读和表达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而语文学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培育。
  随文写作是读写结合中较为高效的方式,一方面不脱离课堂内容,不会造成师生更大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更深思考。由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写作案例。
  随文写作1:结合《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和“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结合自己的思考,完成主题为“盛唐的两种声音”的小练笔。
  随文写作2:结合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材和读本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自由,毋宁死》《我有一个梦想》,学习演讲稿的创作。观看《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完成《在陈陆墓前的讲话》的写作。
  以上两个随文写作分别从课内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设计,兼顾了小练笔和大作文两种形式。李白和杜甫是《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重要大家,需要精读、细读。因此,笔者设计了随文写作1,将两位诗坛大家放在一起比较,以加深学生的思考和感悟。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是,学生跳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窠臼,对“两种声音”的理解呈现多样化,其中一位同学还类比了唐代书法領域张旭的草书和颜真卿的楷书。语文教师应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教材中的一些特殊文体(如书信、演讲稿、辩论稿、现代诗等)时,我们不妨跳出文本内容,抓住机会让学生用该文体进行创作,丰富文体认知,增强创作体验。
  3.重能力,举一反三知运用
  没有天生就会运用学习方法的孩子,学生是需要引导的。在引导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等不及”直接地“灌输”,忽视发展学生归纳、整合、反思的能力。人们常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教师一定要摒除什么都“喂”给学生的做法。学生自己整理总结后发现的经验教训,不仅印象更深刻,而且可能更贴合实际。于是,笔者设计教学,大胆地将“发现权”和“发言权”交给学生。
  赏读近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完成《颁奖词写作小贴士》。并根据你的《小贴士》,为钟南山院士写颁奖词。
  以上教学片段包含三个任务指令:第一,读已有的颁奖词;第二,归纳整合颁奖词的主要特点;第三,结合发现的特点进行创作。这是一个从吸收到消化再到释放的过程。学生能够发现颁奖词里运用了排比、引用、类比的手法,语言生动、有气势。而除了叙事之外,更有对人物精神的评价,抒情性较强。如此,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这些特点完成了颁奖词的创作。
  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或许学生并不能顺利、完整地归纳总结经验,但当教师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反思,他们也就逐渐养成了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样,当习惯逐渐养成、能力逐渐提高后,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 思维可视化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趣味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的质量。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从“搭框架”“理关系”“磨细节”三个方面探讨思维可视化表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趣味阅读;思维提升  当下,不少教师虽然秉持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但在平常教学中仍然有诸多困惑。很多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性不强,
[摘要] 语文课堂的精彩在于课堂教学生成,更在于学生的生命存在与成长。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践为案例,探究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改进。通过三次教学改进的思考,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语文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 文本细读;教学改进;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去理解作品,分析人物,思考问题。
[摘要] 依据现行英语课标要求,分析教师实施读写整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实践。以一节读写整合课为例,探究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支架理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至五级分级目标中对初中学生写作教学提出要求:能编写简单
[摘要] 数学符号能将数学问题从抽象化演变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情境,作为适应性的存在,通过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适应知识真实的样态,适应儿童数学的需求,培育儿童数学符号素养。  [关键词] 数学符号;适应;情境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符号以其表意贴切、简洁明了、抽象程度高、概括性强等特质,便于儿童更好地通晓数学知识关系,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体系,架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
[摘要]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确立阅读目标,串联阅读任务;采取有效策略,引导整体阅读;基于阅读核心,促进阅读内化;激发阅读兴趣,引发阅读期待,以期达到赋能增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  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渗透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品读。部编语文
[摘要] 习作教学应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呵护他们的习作情感,保护他们的习作意识,以促进习作能力不断发展。具体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蓄积生本化的习作素材;表达真实情感,激发生本化的自我感受;依托教材体系,链接生本化的认知经验;关注发展轨迹,推动生本化的能力生长。  [关键词] 生本理念;习作素材;自我感受;认知经验;能力生长  习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很多学生之所以谈“作”色变,
[摘要]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洞察文本内容,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为学生搭建学练结合的实践平台。具体策略:依托语言单位,在循序渐进中学练结合;关注文本语言,在综合实践中学练结合;强化写法关注,在理性洞察中学练结合。  [关键词] 学练结合;循序渐进;综合实践;理性洞察  学以致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洞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
[摘要] 对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学校层面应注重学生对研学内容的了解,构建主题阅读实践策略,积极开展与主题阅读相对接的研学旅行活动,以更好地实现文本阅读与体验实践的有机统一,增强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主题阅读;研学旅行;实践策略  所谓主题阅读,是就同一主题进行的系统阅读,以避免碎片化阅读造成的知识遗忘。开展一系列主题阅读活动,可以看作阅读积累的过程。有了积累,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需要加强专业化建设,从教育政策导向、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等多方面看,情感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认识和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情感素养,从关系性的情感指向来看,它至少包括指向自身价值系统、课程整体观念、具体课程内容、学生价值学习、课堂交往等方面的情感性表征;从主体性的情感品质来看,它主要包含教师的生活品质与情感态度、价值敏感性、价值鉴赏力、情感构建意识
[摘要] 研学旅行作为当下基础教育领域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对学科育人的价值深化至关重要。生物学课程育人的现代转型中,教师组织主题鲜明、统整贯穿的生物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在研学旅行中搭建移动实验室、借力传统工作坊和开展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公民意识及生命共同体意识,实现生物学科德育价值的深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研学实践;课程思政;学科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