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观察低聚异麦芽糖对治疗儿童消化不良的作用。方法 将60例受试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前后两组组内以及两组之间,儿童的食欲、体重、病症减缓状况。 结论 低聚异麦芽糖对治疗儿童消化不良是有效和安全的。
【关键词】 低聚异麦芽糖;儿童;消化不良
【中图分类号】 R7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058-01
低聚异麦芽糖(IMO)又称为异麦芽低聚糖、异麦芽寡糖。它是淀粉糖的一种,主要成分为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6糖苷键结合的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及四糖以上的低聚糖。国内外学者对低聚异麦芽糖(IMO)所包含的糖的种类,其说法略有所不同。但普遍共识是其必须包括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他们是作为体现低聚异麦芽糖(IMO)功能性的主要成分,其含量高低反映了产品质量的好坏,也影响了产品的价格和应用前景。
低聚异麦芽糖能有效的促进人体内有益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故又称为“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简称“双歧因子”。经多年临床与实际应用表明,双歧杆菌有许多保健功能,而作为双歧杆菌促进因子的低聚异麦芽糖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等。小儿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断断续续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等。饮食不当或者生病都可能会引起儿童脾胃功能失调,引发肠胃疾病,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治疗过程中应该因病制宜,区别对待:如果是由胃肠道功能引起的,医生应该采取综合治疗;如果是由摄入蛋白质过多引起的,可采用如胃蛋白酶、多酶片、胰酶等来帮助儿童对蛋白类的消化吸收;如果是由于小儿贫血或者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肠道腹胀、腹泻,可选择可恢复肠道菌群作用的食品或者药物。因此,本文将对低聚异麦芽糖对于小儿消化不良的作用机理及疗效进行研究及阐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低聚异麦芽糖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受试者
受试者为单纯消化不良,4-10岁儿童60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在随机分组时,两组受试人员年龄、性别、家庭水平尽可能平衡。
1.3 方法
采用双盲法进行试验,实验组给予低聚异麦芽糖,对照组给予不含低聚异麦芽糖,外观相同的安慰剂。试验持续60天,每天口服3次,口服时间为每顿餐前15-30 min。试验过程中,每周记录一次症状程度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观察指标
试验前后详细了解受试儿童的睡眠及精神状况,对所有受试儿童进行常规体格检查。
显效:症状缓解,偶感轻微不适;有效:症状明顯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0. 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结果显效的为17例,有效的为11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结果显效的为3例,有效的为2例,有效率为16.67%。实验前后,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儿童的食欲和体重均有显著性增加(P < 0.05 )。实验结果表明:低聚异麦芽糖治疗儿童消化不良是有效和安全的。
3 讨论
实验表明,低聚异麦芽糖不会经胃和小肠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被双歧杆菌优先利用,作为双歧杆菌增殖因子,促进其增殖生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则代谢产生各类短链脂肪酸,使肠道内pH下降,导致肠道内有害菌群无法适应此酸性环境,生长受到抑制。有害菌群成长的抑制,会进一步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如此即可促进肠道微生态的良性循环调整。肠道内pH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有益菌群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避免了其过度生长,保持其浓度在一定水平上,保证了肠道内菌群数量的平衡。
人体肠道内含有的微生物超过99%都是细菌,分属于500-1000个不同种类,按照其功能性作用,可以分为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三大类。其中有益菌也被称作为共生菌,主要包括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合成人体必需的,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各种维生素,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的消化,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对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
经过相关研究,现已确认了健康人在食用低聚异麦芽糖(IMO)后,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有显著的增加了20倍左右,相反,有害菌群梭菌、大肠杆菌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作用,数量下降了40%左右。婴儿在断食母乳以后,如果出现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往往是因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所致,这期间应及时补充双歧因子,及时调整肠道内的微生态,使婴儿恢复健康。现已在婴儿配方奶粉中特别添加低聚异麦芽糖以代替蔗糖,经喷雾干燥加入到断乳奶粉。
【关键词】 低聚异麦芽糖;儿童;消化不良
【中图分类号】 R7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058-01
低聚异麦芽糖(IMO)又称为异麦芽低聚糖、异麦芽寡糖。它是淀粉糖的一种,主要成分为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6糖苷键结合的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及四糖以上的低聚糖。国内外学者对低聚异麦芽糖(IMO)所包含的糖的种类,其说法略有所不同。但普遍共识是其必须包括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他们是作为体现低聚异麦芽糖(IMO)功能性的主要成分,其含量高低反映了产品质量的好坏,也影响了产品的价格和应用前景。
低聚异麦芽糖能有效的促进人体内有益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故又称为“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简称“双歧因子”。经多年临床与实际应用表明,双歧杆菌有许多保健功能,而作为双歧杆菌促进因子的低聚异麦芽糖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等。小儿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断断续续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等。饮食不当或者生病都可能会引起儿童脾胃功能失调,引发肠胃疾病,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治疗过程中应该因病制宜,区别对待:如果是由胃肠道功能引起的,医生应该采取综合治疗;如果是由摄入蛋白质过多引起的,可采用如胃蛋白酶、多酶片、胰酶等来帮助儿童对蛋白类的消化吸收;如果是由于小儿贫血或者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肠道腹胀、腹泻,可选择可恢复肠道菌群作用的食品或者药物。因此,本文将对低聚异麦芽糖对于小儿消化不良的作用机理及疗效进行研究及阐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低聚异麦芽糖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受试者
受试者为单纯消化不良,4-10岁儿童60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在随机分组时,两组受试人员年龄、性别、家庭水平尽可能平衡。
1.3 方法
采用双盲法进行试验,实验组给予低聚异麦芽糖,对照组给予不含低聚异麦芽糖,外观相同的安慰剂。试验持续60天,每天口服3次,口服时间为每顿餐前15-30 min。试验过程中,每周记录一次症状程度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观察指标
试验前后详细了解受试儿童的睡眠及精神状况,对所有受试儿童进行常规体格检查。
显效:症状缓解,偶感轻微不适;有效:症状明顯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0. 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结果显效的为17例,有效的为11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结果显效的为3例,有效的为2例,有效率为16.67%。实验前后,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儿童的食欲和体重均有显著性增加(P < 0.05 )。实验结果表明:低聚异麦芽糖治疗儿童消化不良是有效和安全的。
3 讨论
实验表明,低聚异麦芽糖不会经胃和小肠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被双歧杆菌优先利用,作为双歧杆菌增殖因子,促进其增殖生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则代谢产生各类短链脂肪酸,使肠道内pH下降,导致肠道内有害菌群无法适应此酸性环境,生长受到抑制。有害菌群成长的抑制,会进一步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如此即可促进肠道微生态的良性循环调整。肠道内pH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有益菌群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避免了其过度生长,保持其浓度在一定水平上,保证了肠道内菌群数量的平衡。
人体肠道内含有的微生物超过99%都是细菌,分属于500-1000个不同种类,按照其功能性作用,可以分为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三大类。其中有益菌也被称作为共生菌,主要包括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合成人体必需的,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各种维生素,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的消化,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对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
经过相关研究,现已确认了健康人在食用低聚异麦芽糖(IMO)后,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有显著的增加了20倍左右,相反,有害菌群梭菌、大肠杆菌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作用,数量下降了40%左右。婴儿在断食母乳以后,如果出现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往往是因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所致,这期间应及时补充双歧因子,及时调整肠道内的微生态,使婴儿恢复健康。现已在婴儿配方奶粉中特别添加低聚异麦芽糖以代替蔗糖,经喷雾干燥加入到断乳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