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高校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有效途径构筑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自主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高校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因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包括: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甚至是冒险导向、敏锐的直觉、高度的审美趋向、特殊的认知技能,以及强烈的自信心。这些因素通过系统的引导和训练可能发展为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信心,最终有可能升华为创新能力。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理念僵化。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会思考,没有创见,因而不容易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是束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國高校的课程和教材相对陈旧、观点落后、设置不合理,且与现实脱节,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仍以学习知识为主要内容,缺少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
  二、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笔者认为,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三、改革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以专业为单位构建课程体系而产生的诸多弊端,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改革目标,打破以专业设置课程的传统体系,将相近专业合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相邻和相近专业的各学科有更大的空间,并互相渗透,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这样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转化,使学生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其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大的空间。
  具体操作可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拓宽课程选择面,完善课程转换体系,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
  (二)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深厚文化底蕴。
  (三)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
  (四)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开设“创新学”课程,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六)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首先,学校应构建一个创新型教学内容体系,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探索新的知识。
  其次,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论等方法,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再次,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最后,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更加透彻、形象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学校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和专业辅导。
  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就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机制,努力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建立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鲁世杰.创新人才培养思考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4).
  [2]岳宝德.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133-134.
  [3]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其他文献
当今我国课堂教学过度功利化,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学跟着考试走”的现象,把应试训練及其测试等方法手段当成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教做真人”。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人求真就必须让化学课堂贴近生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  一、学生动手实验,主动获取知识  在当前高考制度下,一些学生不喜欢化学
摘 要: 化学课堂探究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不在课堂探究教学前做好准备,则只能使探究流于形式,学生收获甚微。作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提出只要通过设计合理的课前预习方案,就能保障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探究性教学 课前准备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
初三化学中有许多实验,往往教师认为课务忙,不太重视学生的实验,认为做一个化学实验还不如多做一张讲义或多解几道题。殊不知实验中的直观性和探究价值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价值.方法:取2018.10~2019.12接收80例高血压患者研究,将其分为2组(随机表),对照组(n=40选用西医治疗),试验组(n=40选用中西医结合治
目的 调查现阶段造成基层医院护士离职的原因,总结对策.方法 对2015年1月~2019年6月我县基层医院155名护士开展问卷调查,总结造成基层医院护士离职的主要原因.结果 本次研究从
目的:分析在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应用全程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于2016年1月--2018年10月,选取急性脑梗塞病人80例,均予以随机对照分组,分2组各40例.控制组应用常规基础护理,
摘 要: 在高中生物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交往能力及合作技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围绕主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 合作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使高中生物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认为,目前高中生物
摘 要: 随着新课标教学的实施,情境教学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已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教师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合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使化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各种生动的化学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化学原理,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教学情境 创设策略  一、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情境  要想优
从广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知识的学习,从狭义看,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环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种特征:(1)自主性;(2)广泛性和选择
摘 要: 在如今的教学中,多媒体成了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作者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实例,分析在生物课堂上利用多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能够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生物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多媒体 实验教学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具已经成为教学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工具与传统教具交相辉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