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但是,要使这个目标变成真正的教育实践谈何容易!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深切认识到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制定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问题
1、传统文化心理对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巨大的限制作用。
2、数学实践能力还没有转化为一种教育思想,不少人的教育观念仍滞留在旧的框架之内。
3、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的实施者——教师,还没有获得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应的教学自主权。
二、培养数学实践能力教学策略
1、数学教学活动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相结合。每个学生都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在许多方面很熟悉,因此利用所在地的有关环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它不仅是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好途径,更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呵护家乡的情感,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数学教师应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与当前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教育理念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比如在讲“简单的统计”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星期日记录通过村口的机动车,并绘成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分析与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巩固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十年前机动车与现在机动车的数量,可以切身体会到家乡的巨大变化。
2、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要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积极地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顾及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千方百计鼓励、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数学实践中需要演示、操作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在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简单地交给学生。教师关注得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实践进程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结果。
3、数学课内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各种有用的数学资源调动起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充分借助和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数学现象、数学要素、数学问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比如在讲到“简单的统计”一节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统计所在村庄的机动车辆,出一期反映当地交通面貌变化的墙报、板报、班报等进行宣传。这样既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又巩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
4、数学实践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自做过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有些知识点教师讲解、演讲多次不如学生亲自做一下,体验一下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就宜让学生按“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等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5、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传统数学教学中,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有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有教师唱独角戏的“表演教学”,有让学生整天沉湎于练习的“题海式教学”等。综观这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落后。其实质是“教师中心论”,它颠倒了教学关系的本末,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初衷。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最主要的。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摈弃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才有可能真正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动”起来,才可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数学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把学生作为“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是起组织和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还意味着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断鼓励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努力创设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表现自己才能的空间,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6、数学实践教学活动要注意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结合。数学科学发展史是一部数学家认识自然、服务社会、不断创新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穿插讲授一些数学发展史上的故事和数学家为追求真理奋斗献身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真理、憎恨谬误的习惯,激励学生为科学而献身。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需要学生的内化,而内化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完成。
一、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问题
1、传统文化心理对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巨大的限制作用。
2、数学实践能力还没有转化为一种教育思想,不少人的教育观念仍滞留在旧的框架之内。
3、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的实施者——教师,还没有获得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应的教学自主权。
二、培养数学实践能力教学策略
1、数学教学活动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相结合。每个学生都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在许多方面很熟悉,因此利用所在地的有关环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它不仅是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好途径,更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呵护家乡的情感,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数学教师应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与当前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教育理念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比如在讲“简单的统计”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星期日记录通过村口的机动车,并绘成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分析与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巩固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十年前机动车与现在机动车的数量,可以切身体会到家乡的巨大变化。
2、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要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积极地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顾及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千方百计鼓励、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数学实践中需要演示、操作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在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简单地交给学生。教师关注得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实践进程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结果。
3、数学课内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各种有用的数学资源调动起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充分借助和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数学现象、数学要素、数学问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比如在讲到“简单的统计”一节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统计所在村庄的机动车辆,出一期反映当地交通面貌变化的墙报、板报、班报等进行宣传。这样既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又巩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
4、数学实践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自做过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有些知识点教师讲解、演讲多次不如学生亲自做一下,体验一下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就宜让学生按“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等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5、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传统数学教学中,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有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有教师唱独角戏的“表演教学”,有让学生整天沉湎于练习的“题海式教学”等。综观这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落后。其实质是“教师中心论”,它颠倒了教学关系的本末,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初衷。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最主要的。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摈弃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才有可能真正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动”起来,才可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数学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把学生作为“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是起组织和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还意味着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断鼓励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努力创设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表现自己才能的空间,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6、数学实践教学活动要注意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结合。数学科学发展史是一部数学家认识自然、服务社会、不断创新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穿插讲授一些数学发展史上的故事和数学家为追求真理奋斗献身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真理、憎恨谬误的习惯,激励学生为科学而献身。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需要学生的内化,而内化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