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让课于生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w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变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当下,笔者所在学校参考宁波五乡中学的课堂模式,将学生分为6小组,每小组7—8人不等,形成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制衡关系,有效激励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为主,让课于生,本文对分组讨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分组讨论教学模式;学生;小组合作;学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假期一结束,任课老师惊觉教室的桌椅摆放已然完全变化。每个班级的桌椅分为了六堆,每堆相互的面对着摆放,形成4对4桌椅摆放的局势。对于任课老师来说,这种改变虽是必然的,却也倍感压力。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着。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评价课堂的结果,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这堂课前,说实话,笔者并没过多的预想,也不曾想过课堂最后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因此本堂课可以说是完全的生成,也从这么一堂不成熟的课堂中,我们或许能摸索出一星半点的课堂变革道路的鹅卵石。
  一、小组合作制度
  在我校实行课程改革之后,每个班级的桌椅都有所变化,一个班级40多人,分为6小组,每小组7—8人。如图所示:
  小组成员分别列坐在两侧,面对面,方便其讨论。同时也方便其相互的学习相互的激励。在实行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将每堂课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的评估。例如,每组的作业上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等。如果组员中一人未完成,那么全组的量化评估中便会加以扣分。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独立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帮助同组的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并且提醒同组同学完成各学科的任务。最后每门学科的量化评估数据将会于班主任处进行统计,于期末评选出优秀小组加以表扬。
  这种相互监督相互激励的小组合作制度,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和积极性。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不光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更是整个团队的事。在课堂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频率大大变高,整个课堂也弥漫着一种良性竞争所产生的活跃的氛围!
  二、让课于生,以学为主
  因为小组合作制度的实施,学生积极性的提升,课堂中学生自主发言的部分大大增加,在整堂课的结构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之前我们上课过程中,多以“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的模式。在反复提出课堂改革和以学为主的理念和思想后,我们的改革最多无外乎在中间的板块增加了学生讨论发言的部分,但是课堂最终的领导权仍在老师的手中。但是经过此次的常识之后,我们会发现,整堂课老师的地位有所下降,学生的地位相对上升。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思考——学生提问—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整理”的模式。在这里,教师仿佛的作用只在于课堂最初提出问题,并且在课堂之中帮助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最后替学生整理好他们的思路和答案。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的活动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大,学习的主动性更是大大提高。
  三、现场生成记录,直观有效
  本堂課中,根据上述所说的模式,教师的地位有所下降,教师的主要的任务便是记录学生课堂上当堂形成的东西。例如在回答如何将《离骚(节选)》分层次的时候,学生提供的各种答案以及原因,教师都及时的写在黑板上,并且明确其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是将个别的同学的思维模式呈现给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都直观的看见别人的思维模式,并参与到这个思维模式之中。当一个思维模式的参与者变多了,大家便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的冲突和碰撞之下,便能迅速的产生正确的相互协调的答案。因此,在生成段落分层的答案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各种想法直观的记录在黑板上,是既简洁又有效的做法。
  在今后的课堂中,是否可以让每小组讨论之后上交自己的答案并让学生阐明原因,使全班同学参与到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去?比如通过制作统一的答卷纸,开放投影仪,让学生自主上来演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原因。这也是我们即将要试图去实行的一个方法。
  四、提前做好学案,预热课堂
  学案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学案是课前的练习题目吗?如果学案是纯粹的课前练习题,那么整堂课就会变成在解决这些练习题目,校对练习题目了。课堂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本堂课的尝试之后,个人认为,学案未必是上课必须得去回答的问题。但是学案必须是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文学习本文的一个环节。例如文言文的学案,未必是整理了本文的词汇,让学生填写好各个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词类活用,而是完全可以以文本的内容着眼,去提出整体性的问题。学生为了理解内容,自然会主动地去查找字词解析,字词也便是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教学改革是条漫长的路,这路上或许弥漫着浓重的水雾,我们看不清前方的路况,只能在不停地摸索中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摸索出正确的方式。而我的课堂,也只是千万次失败中的一次,而在这失败中,我也会逐步明晰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巢湖之滨,包公故乡,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竹林成荫,栀子飘香,我们共同沐浴阳光。阳光是力量的源泉,阳光是温暖的地方,阳光指引人生的方向,阳光点燃心中的梦想。啊!阳光校园,美在绽放;止于至善,其道大光。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感恩阳光,我们播撒阳光!(合肥市阳光中学校歌《阳光之歌》)  一、走自己的路,做有灵魂的教育  2007年6月8日,合肥市阳光中学在城市大建设中应运而生。作为一所新建学校,用什么样的价值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大胆的幻想和离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小读者的心灵,它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读物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童话在新课程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内容分量。  但令人遗憾的是,语文课堂中童话阅读对儿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会这样?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童话教学存在着误区,需要改进。 
[摘 要]两岸同宗同源,同属一个中国,大陆统编版、台湾地区康轩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都编入了“曹冲称象”这则历史故事。在选文改编方面,两者课题不同,叙述顺序有别,语言表达同中有异。在练习设计方面,两者均重视写字、造句训练,但阅读题的设计差异较大。  [关键词]两岸;统编版;康轩版;选文编制;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
课堂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安排课堂练笔,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阵地,关键在于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要巧妙安排课堂练笔,并注意练笔内容的选择和练笔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勤于练笔、乐于练笔,使其写作水平能切实有效地提高。    一、开发文本,让学生勤于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
[摘 要]期末口语交际复习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内容。对第三学段的口语交际的复习,要在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学段复习重点,重视话语品评训练,巩固口语交际的应对方法,强化学生的主动评价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發展。  [关键词]口语交际;复习指导;应对方法;互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把握单元的语文要素,立足学情,通过教师范读以及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文,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滋养民族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要素;思维品质;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清明节假前,我布置同学们回去以后参加扫墓活动,并写一篇日记。假期后,刘磊同学交上来的一篇关于清明节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天气 晴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去替老太烧纸。中午,吃过午饭后,我和爸爸妈妈去老太的坟前烧纸。开始,爸爸先拿了两张纸,烧了起来,然后我们把假钱和纸都烧了。后来,我和爸爸在要离开的时候各磕了四个头,就快步离去了。  看了这篇总字数一百字还不到的
为师之道,一向众说纷纭;新世纪、新时期,各种说法更是花样翻新,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所谓师道,重在实践。它体现于众多成功教师的身上,是由他们的教育实践支撑起来的,而不是存在于空洞的教义和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中。成功的教师,自有其为师之道,其师道或新或旧,或正或奇,或严或慈,虽无定规、定格,但都出于“真心”,缘于“真情”,始于“真爱”,都是“真经”。真,才能感人心,服人心。离开了一个“真”字,一味在笔
[摘 要]让学生习得“深厚的传统文化”,扎好“中国人的根”,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古诗三首》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写互动和适度拓展等策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设计;古诗词;文化味;诗人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
[摘 要]毕业赠言,是良师益友间毕业分别时的馈赠。它具有特殊的保存性、纪念性、鞭策性。赠言长短不一,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不拘一格,境界高雅,情深意长。用长短句的形式教学生写诗意毕业赠言,让赠言能表达真情实感又有一定的文采,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初步体会长短句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短句 ;毕业赠言;真情实感;诗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