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你选的,后悔也是你说的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届高考生无忧无虑的好日子,又快要到头了。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好不容易才从千军万马的厮杀中缓过劲来的高考生又要开始面临新一轮的头脑风暴—选什么专业好?
  收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才算是真正完成高考了。对于学生来说,选专业是第二次高考,难度甚至比高考本身还高,因为费脑子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兴趣爱好、就业、成绩、城市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博弈。
  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之前只能作为辅助和后勤的他们,选专业这几天,就是他们证明自己存在感的高光时刻。
  前几天,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了30个省区市的30.3万名2018届大学毕业生,显示本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5%,平均月收入4624元。
  其中,就业率最高的三个学科是工学(93.1%)、管理学(92.7%)和教育学(90.8%),就业率最高的三个专业则是软件工程(96.8%)、能源与动力工程(96.8%)和工程管理(95.8%)。
  这份蓝皮书一出,不少懒惰派、跟风派学生和家长就像看到了指路明灯,看来这些专业,盲选也错不了。但是,选专业这个事情,有这么简单吗?
  这些问到烂的问题,还真的没有答案
  每年择校季被搜索得最多的三个问题,虽然大家都已经听得耳朵起茧,还是要拿出来和各位品品。
  永恒之问一: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俗话说,外行人看学校,行内人看门道。似乎选择一个普通学校的优秀专业比选择有名学校的鸡肋专业要靠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大公司筛选简历时隐藏的学历条件,也许就能让“双非”毕业生输在起跑线,丢失了不少大好机遇。
  永恒之问二:选冷门还是选热门?
  冷门专业的几大“罪”,科目艰深晦涩、就业岗位少、工资报酬堪忧,但相应地,专业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人能爬到行业顶端的机会更大。热门专业的就业率高、发展前景好、报酬也不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但竞争激烈、难以登上行业食物链的上游。更何况,当前的热门专业往往是前几年的冷门,而四年之后的热门专业,同样无法在今天就被精准预测。在就业市场变幻莫测的供需调整面前,每个考生都只是冒险家。
  永恒之問三:选兴趣还是选就业?
  选择了兴趣的人,埋头钻研自以为喜欢的科目,却被学术和行业乱象的乌烟瘴气闪瞎了双眼,从童年开始培育的梦想灰飞烟灭。选择了就业的人,大学四年每天被不感兴趣的专业360度全方位拉扯折磨,越学越辛苦,水平也不咋地,能获得的offer也没有想象中好。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综上所述的论点论据,都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要争出个明确结果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正确答案,所有头头是道的专业分析,本质上都是在和稀泥,和算命占卜、心理测验中的巴纳姆效应基本是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偏向,符合自己预期和偏好的观点会更容易被接受。
  顺从个人意见的那一方,就会变得无限有道理。问题是,这个“个人”已经不仅是学生个人,而包含着家长和老师的期待、隔壁张叔叔的热情建议和楼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范例,繁杂的声音和各说各话的辩论汇进一个大喇叭中,向刚刚成年的高考生进行疯狂高频输出。
  这些问题,还真是回答不了。
  说到心理测验,很多因为被周末文娱版上花花绿绿的心理测试蒙蔽了双眼,大学选择了入读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之后都表示这是他们做过最坑的决定。

最喜欢砸招牌的,就是本专业的人


  目之所及,对自己的大学专业感到很满意的人,不是高薪厚职就是家里有矿。大部分在行业基层苦苦挣扎的毕业生,在每天被迫免费加班的时候,脑海里奔腾而过的,都是后悔二字。
  每年六月份,到了学弟学妹择校选专业的时刻,平时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噤若寒蝉的他们,就会在社交媒体上化身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大谈择业血泪史。一提到要砸自己专业的招牌,赶紧提着大刀速速赶来。
  纵观中国高校的三百多个专业,各有各的嫌弃。
  市场营销学:听着高大上,像是每天穿着西装套裙出入一线城市CBD,为高端品牌搞活动的优雅知性白领,实际上只是学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理论知识,一谈落地合作就社恐的可怜人。
  土木工程:幻想可以成为当代梁思成,结识现代林徽因,毕业即就业,薪资水平还相当不错,事实上却花了四年时间抱着仪器漫游全中国,不仅每天灰头土脸,女生就业还有隐形天花板。
  法学:以为会变成叱咤讲坛、拯救民生于水火的正义化身,现实中只是每天素颜啃书,三顾“中国第一考试”司考而不过,挣着两千实习工资的底层法律民工。
  管理学:本来觉得毕业就能进管理层,手下员工少说一二十,往大了说一二千,就算不是高层干部,也总比做颗螺丝钉要强,结果发现好不容易挤进去企业,工作内容是给老板打下手发通告。
  像这些掉入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马里亚纳海沟的专业,一抓一大把。泪眼迷蒙地感慨自己当年选错了专业的人,连起来能绕地球两圈。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不是军理思修,而是学会后悔的时候要如何咬牙坚持。
  国外薪资网站Emoulment在1800名大学毕业生中做过调查,让他们评价自己的专业是否值得一读。
  87%的化学与自然科学学生强烈推荐自家专业,支持率相近的还有计算机科学、数学与数据等专业。而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则铁了心要拆自家招牌,支持率只有寥寥33%。心理学在自家学生心目中的支持率最低。
  就连凭借自己的大学专业一路高歌猛进,长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经济学家郎咸平,也在节目中高呼经济学太虚,选专业应该选择更有空间的基础学科。学了一辈子经济学、金融学的他,让在香港读书的儿子选择了计算机科学,身体力行高举后悔大旗。当然,如果他没有凭自己的专业飞黄腾达的话,这反水会显得更有说服力一些。

都说按兴趣爱好选,但我哪有什么兴趣爱好啊


  在高考状元还能被大肆宣传的岁月里,媒体总热衷于塑造“不是书呆子”的状元形象。这些状元不但精通乐器外语,还有各种各样或冷门或烧钱的爱好,打辩论、橄榄球、校刊主编、诗社主席……闪闪发光的履历分分钟比拥有四年自由生长时间的大学生还丰富。赞颂了一大圈,中心思想就是,读书好的人,兴趣爱好一般不会太少。说起未来,他们似乎早有规划,胸有成竹。
  这就不禁让人结成柠檬精联盟了,如果有得选,谁会愿意做每日24小时只贡献给学习和洗漱的书呆子?
  到了选专业的时刻,语重心长的专家纷纷呼吁大家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就业需求和兴趣爱好做出正确的选择。说着很有道理,但大多数普通高中生们的兴趣爱好,只不过是在紧张学习的缝隙中打两盘游戏、瞄几眼美剧、打几场篮球罢了。
  繁重的学业任务,让众多普通高中生们难有时间培养真正的兴趣爱好。而他们对于某个学科或专业的印象,除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读书的方式亲自构造之外,大都只是基于娱乐产品和道听途说而组成的想象,对于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来说,效用差强人意。
  如果连做出选择的基本相关知识都没时间打下基础的话,做出来的决定能有多正确,可想而知。
  许多人进了自己以为喜欢的专业之后,才发现入了大坑,真正的学习根本不是那回事。每到为final焦虑落泪的时候,都会惊觉流出来的,都是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
  根据文首的调查,去年的大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66%,仅看账面总不能说成是高。既然这是充斥着“人人都能当产品经理”“HR没有学科门槛”这类呼声的泛就业时代,那么也许专业的选择也并没有对职业生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人生道理这种事,还是网友说得好:18岁时要让毫无学科积累的小朋友选择自己的专业,20出头要让对社会运作毫无经验的年轻人选择自己的行业,未到30就要让人决定自己的人生伴侣—这样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能期待的正确率能有多高?
  人生的一路,归根究底都是大概率的偏差事件。既然怎么选都会后悔,这边建议您如果真的毫无灵感,不如将时光倒流17年,参考一岁时抓周的结果,也许,那就是命运的最好安排。
  摘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
其他文献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前哭泣,晴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她哭婆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很难过。”说完,她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
听说这家的东西可好吃了……  咦?这不是邦德警官吗?  啊,你的额头上是怎么了?  唉,别提了,今天上午我们监狱中有两个犯人打架,上前制止,结果就挂彩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
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福尔摩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侦探,有着很丰富的知识和聪明的头脑。他可以把每一件案子都办得漂漂亮亮。可他并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他只是柯南道尔笔下的一个小说人物。    在英国北部,一位男爵夫人总是被一件事情所困扰。五年过去了,她还是无法找到答案。  有一次,她知道了柯南道尔来英国北部旅行。于是,她就找到了柯南道尔,希望柯南道尔能够帮她找到答案。  五年前,这位男爵夫人的
沙皇的官廷画师教我画画    我1918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幼时曾阅家谱,我家祖上是明代一位将军,有任务到昆明,以后就安家落户,传继后代。现在南京大石桥还颇多姓任的,就是我祖先的旁支了。  小时候,是在昆明第五小学念的书。这所小学条件很不错,师资、设备俱都完善。小学里图画老师教的是国画,记得上第一课时,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下雪天一个渔翁独坐孤舟,在江上钓鱼的情景。旁边题的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
这是两个人玩的纸上游戏,图中心的人是间谍,右下面的人奉命追踪.用两颗不同颜色的纽扣代表两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光明日报》网和《纽约时报》网同属于综合类日报网站,受众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体,对科技新闻报道都非常重视。本文以《光明日报》和《纽约时报》网络版对2010年度诺贝尔奖科技新闻报道为例,运用对比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方式研究二者在科技新闻报道上的不同特点,以期发现我国综合类日报网站在科技新闻报道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促进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新闻 《光明日报》 《纽约时报》   
丢字  小明有一个毛病(bìnɡ),他不会写的字既(jì)不问家长也不问老师,就把这个字丢掉,不写了。  有一篇(piān)作文,小明是这么写的:我有一个好爸爸,爸爸爱我,我也爱他。爸爸身体不好,我去给他买人。我走遍(biàn)了所有卖人的店,有胖(pànɡ)的人,有瘦(shòu)的人,我挑(tiāo)了一个又肥又胖的人,买回家,切(qiē)成块,就开始蒸(zhēnɡ)人,蒸好了人,我端(duān
智能机器人竞技活动,因其在科教方面所独具的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自我更新性、学生的自主体验性、学生的兴趣激发性等特性,目前已在全国各大中小学蓬勃兴起。但由于现阶段我国机器人教育面临资金不足和参与人数少的两大难题,导致机器人教学很难在学校普及和开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数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灏珠仍然感到有些后怕。这个手术一直持续了7天……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医学界有一位年轻人预言:有朝一日,冠心病将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健康杀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一预言成了现实。流行病学的统计调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男性冠心病发病上升26%,女性发病上升19%;我国每年约有250万至300万人死于冠心病及其引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疾病,占总死亡人群的30%至40%
摘 要:文本教学的“适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语文意识、文本意识和学生意识,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活动切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最终构建高效率的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设计主问题落实“适切性”原则,就要求教师应依托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方法,让精练的主问题引领课堂探究活动。  关键词:文本教学;适切性;主问题  文本教学的“适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