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濂:一个会独立思考的独立演员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uihe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特利尔无疑偏爱实力派大叔。十年前,范伟凭借《看车人的七月》成为该电影节的第一位华人影帝;十年后,当最佳男演员的幸运桂冠再次降临到中国人头上,眷顾的仍然是大叔级演员——在工业题材影片《打工老板》里饰演血汗工厂老板林大林的上海籍实力派演员姚安濂。
  姚安濂载誉归来,10月下旬,上海影协趁热打铁地在上海影城举行“一个独立演员的启示——姚安濂表演艺术创作座谈会”,会前放映了获奖影片《打工老板》。电影结束后,留下来参加座谈会的人比以往都多,奚美娟来了,茅善玉来了,姚安濂的老师、同事、朋友们都来了……显然,这位“影帝”有着极好的人缘,大家愿意看到他成功,由衷地为他喝彩。座谈会上,发言者踊跃,大家不仅从艺术上分析了姚安濂体验派演技的独到之处,而且很多人都提到他人品一流,德艺双馨。
  或许,他的成功,确实需要那两种力量的叠加。
  11月初,本刊记者在姚安濂位于虹桥的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
  采访并不在客厅进行,虽然一圈舒适的大沙发通常更适合聊天谈话。记者与姚安濂的谈话是在餐厅的一张大圆桌两端,质地坚硬的木质桌椅,使双方都无法随意进入闲适状态,整个谈话仿佛也多了几分直来直去的明快。当然,在这里对话的另一个原因是,餐厅有大窗,比较通风,在一整个下午接受记者长时间采访时,他的烟瘾可以得到适当满足。
  独立演员:
  甘当有含金量的“临时工”
  虽然姚安濂如今取得的成就,与独立演员的身份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作为一个早在1990年就从国营工厂辞职出来闯天下的“文艺工作者”,他绝对是一个老资格的独立演员,那些独立演员所要面对的甘苦辛酸,他全都尝过。所以,当他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影帝殊荣的时候,他的特殊身份令这座奖杯增添了一道尤为难得的亮色。
  习近平主席在前不久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提到了独立撰稿人、独立演员等体制外文艺工作者,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团结,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能量,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贡献。
  在姚安濂的观念里,独立演员有其特殊性,因为影视艺术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大多数影视作品都需要通过各部门各工种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影视从业人员有点像群居动物,做事干活常常成群结队。不像画家、作家,可以单打独斗地出作品、走天下。所以他们的“独立”好像天经地义,而影视工作者的“独立”,就有点另类、不入流的意思,因而令人关注。
  “好在近十年来影视剧制作领域不断快速地市场化。”眼前的姚安濂对独立演员的身份显得泰然自若宠辱不惊。影视剧制作的基本组织方式,已经变得灵活多样,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个剧组就是一个个“临时单位”,这个“单位”要不要你,常常并不取决于你背后有没有单位。
  当然,当某影厂、某公司、某剧团投拍影视剧时,它可能会优先选用“旗下”签约演员,但如果你是一个具有较高含金量和性价比的“临时工”,制片人、导演还是会青睐你,选择你。他们首先考虑你的人气、你的票房价值,然后考虑你的戏路、外形、气质与角色的匹配度,最后还要衡量一下性价比。谁都想低投入高产出,“个体户”的好处就是成本低,不给中间环节“剥皮”。
  反过来,有些“有编制”的演员反而为编制所害: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最终从影视圈消失。况且,现在不少国营大型影视企业,也早已不养演员,演员仅有个编制,单位仅交个四金,以前在外面接活就向单位交劳务费,现在连这个也取消了。所以实际上他们也形同“独立”演员,跟姚安濂们一样,早就习惯在影视市场的大树林里觅食,因为单位早就不“喂片子”给他们吃了。
  当然,在成长为姚安濂这样的影帝之前,独立演员必然会面对一些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当你名不见经传,手里没作品,背后没单位的时候,别人对你的定义就是“非职业演员”,对你的能力一定会打问号。但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能强大你的生存能力。只要熬过被怀疑、被冷落,甚至被欺负的那段最初岁月,积累起自己的艺术形象,一定能等到厚积薄发的机会。
  赌气下海,谁知是福
  姚安濂在辞职当独立演员之前,是个有编制的工人。
  1990年他从上海活塞厂辞职,成为“海漂”。没了单位,没了收入,姚安濂赖以生存和养家糊口的技能只有演戏。也正因为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的境地,他对接到的每部戏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和精力,生怕给剧组留下一丁点不努力的印象,影响日后的“生路”。姚安濂说,讲得不好听点,那时真叫做“夹着尾巴做人”。久而久之,居然也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姚安濂在剧组里都是对人谦虚谨慎,对戏一丝不苟。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才不久,究竟是什么使姚安濂下那么大的决心,好好的体制内工人不当,偏要跑到体制外当一个朝不保夕的“临时工”?
  实际上,姚安濂从厂里辞职,是带着赌气的情绪。没想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年轻气盛时的一个并不成熟的决定,最终反倒成全了姚安濂的影帝之路。
  1985年,姚安濂白天是名工人,晚上和休息天,他不是在剧场就是在去剧场的路上。他不仅爱看话剧,也爱创作和演话剧,在当时的上海业余话剧界已小有名气。有一天上海群众艺术馆派人到活塞厂借调姚安濂,想请姚安濂抓业余话剧创作这摊工作。这对姚安濂而言,真是正中下怀,如鱼得水。然而群艺馆与活塞厂原先说好是先借后调,但一年、两年过去了,调动工作的事杳无声息。原来姚安濂在活塞厂是工人编制,而文化局下属的群艺馆属于干部编制,门不当户不对的问题,殊难解决,一拖就是五年。
  姚安濂终于按捺不住了,他既不想低三下四地求人托关系解决编制问题,也不想为难群艺馆逼他们作出要人还是退人的决定,更不想再回到活塞厂当工人,他决定自谋生路!
  现在回想起来,姚安濂觉得,人有时候是该果断一点,决绝一点,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有了这些东西,命运或许会出现转机。
  做过制片人,等待当演员
  姚安濂离开活塞厂的时候,已经有了家庭和小孩,他告诉自己,作为男人,必须承担家庭责任。他虽然心系表演,想方设法接演电视剧,但毕竟那时候影视剧的总量有限,接的也大多是小角色,养家糊口还成问题。做演员的理想既然不能换来足够的面包,姚安濂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制片,做副导演。   “因为当时我在表演上还没‘出来’,机会比现在少得多。你苦苦等待别人给你一个角色,有时候一等可能就是三个月、半年。”姚安濂要改变这种被动等待的状况,选择转战幕后。
  但是,他即便在做副导演、制片的时候,也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总有一天我还是要回来当演员!而在做幕后的这个阶段,他也一直在“偷师”,在拍摄现场暗暗学习不同演员的表演长处。
  在这个“曲线救国”的阶段,姚安濂完成了三件事:一、赚钱养家,承担起家庭责任;二、偷师学艺,为实现理想储备能量;三、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不离不弃,等待演戏机会。
  那段时间,姚安濂身边有好多朋友同学下海做生意,他在做制片人、副导演的时候,也搞过一个影视公司。“如果后来不继续演戏,也许我现在也是某某影视公司的老总。”但是姚安濂终究无法割舍对表演的热爱,他深深感到,真正可以令他忠贞不渝倾付一生的,只有表演,不是其他。“做制片人纯粹为了养家糊口,也许比现在挣的钱多,但不是我真正想干的事。”他说。
  如果说,从工人到艺人,是姚安濂的第一次选择,带有一些意气用事和盲目;那么从制片人到演员,则是他的第二次选择,这次他深思熟虑,冷静理智地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姚安濂说,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他还是做演员。“做制片人或许也会成功,但未必会有我今天拿了影帝那么开心,幸福指数没那么高。”
  虽得奖,仍不满
  影片《打工老板》在送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参赛之前,还曾送过戛纳,但并未入围。去蒙特利尔也缘于一个巧合——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年近九旬的洛赛克先生今年三四月份到中国来为他的电影节选片。他是个中国通,来中国不下十次。中影公司向他推荐了《西藏天空》等影片,都不合他胃口。《打工老板》并不在推荐片目之列,然而洛赛克偶然在中影公司的一张办公桌上,看到了《打工老板》的碟片,很感兴趣,借回去看后,一见钟情,当即决定邀请该片参加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然而,当时《打工老板》已经送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只不过那边消息还没来。洛赛克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加重他邀请的砝码:如果你们愿意进入蒙特利尔的长片竞赛单元,请你们把影片从威尼斯撤回。
  《打工老板》对姚安濂的意义自然不同寻常,可谓他的幸运之作。然而,他对该剧的评价仍然保持了相当的理性和客观。他认为这部影片的剧本写得相当不错,有视角,有人物,有命运,是个大片的材料。但就影片整体品质而言,如果当时坚持送威尼斯,恐怕最终会失利。
  在《打工老板》的拍摄过程中,姚安濂跟导演,尤其跟摄影师有过不少艺术见解不同的地方,他坦言,对不少镜头的运用至今仍保留自己的意见。对个别镜头,他甚至觉得是给拍坏了。
  但是姚安濂明白自己的身份是演员,他不会当“戏霸”,所以他告诉自己,艺术见解上的争论可以无界限,但剧组分工是明确的,不能越界。他所能做的,就是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影视从来是遗憾的艺术,姚安濂清醒地认识到,即便这是一部得奖作品,自己仍有种种不满和追求。他随口举例说,林大林为何最终没跳楼?原来有句台词,为了女儿。成片里没有,他感到很遗憾。原来的结尾,没有现在光明的尾巴,因为种种原因加上了,他也感到有点小遗憾。
  姚安濂说,这部影片有着他自己生活的经历,他的生活也曾经频遇挫折,也发生过危机。好在现在与角色一起走过了危机,迎来了收获季——这两个月接到的剧本比去年同期多得多,得奖或许也会对下一部影片的戏份和酬金有所推动……
  姚安濂,一个会独立思考的独立演员,永远独立而不孤立。
其他文献
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项目启动仪式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举行。相关领导及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项目的首期丛书作者、翻译团队、媒体代表等出席了启动仪式。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项目不仅是对该丛书传承、弘扬海派文化作用的进一步延伸,而且是落实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次有益实践。它将从中文版《海派文化丛书》中选择有代表性主题的12本书分阶段进行精减、翻译。首批翻译的四本书目为《上海女人》《上海先生》《上海人
期刊
为推动魔术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上海杂协会同文联权益处在近期组织了多场魔术行业生存现状的调研活动,就当前魔术市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作了全面分析,并针对当前魔术行业中存在的恶性竞争现象,初步探讨了保障魔术从业者合法权益的积极举措。活动通过上门拜访著名魔术艺术家、组织中青年骨干魔术师调研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集中听取了不同层面魔术从业者的意见和建议。参与调研的魔术师一致认为,由于部分魔术从业者道德
期刊
日前,美国著名名人肖像摄影大师马修·约旦·史密斯率领洛杉矶摄影团队来到上海,将镁光灯聚焦在著名导演吴贻弓、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和奚美娟三位电影艺术家的身上。在影协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摄影团队顺利完成了三位艺术家的拍摄工作,北京方面和整个洛杉矶拍摄团队对影协细致周到的工作表示了赞赏。由三联出版社策划、北京福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的《生活肖像》拍摄工作目前正顺利进行。摄影团队已拍摄了著名导演谢飞、严寄
期刊
人们失败的唯一原因就是专注被打破了。做企业最难的也正在于专注与坚持。  真维斯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0年,坚持专注于执行大众民牌的品牌定位。时间给这种专注做了最好的注解:15%-20%地持续增长了20年。没有很多高低起伏。持续平稳增长。  2012年元月1日,大多数人都在享受新年假期。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勋却在马不停蹄地巡视山东市场,他赶到酒店时已经是晚上,没有做丝毫停歇,杨勋接受了本刊
期刊
由长宁区文化局、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主办,上海市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文化主题之夜》栏目、长宁沪剧团承办的“上海话·上海情”2013’沪语综艺大赛将于2013年9、10月举行。本次比赛从“说、学、逗、唱”四个方面,自由选择包括沪剧、独脚戏、小品、上海说唱、故事、童谣、朗诵、沪语流行歌曲等多种表演形式,弘扬海派民俗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参赛对象涵盖老上海、
期刊
日前,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联手《新民周刊》举办“上海设计与城市精神”沙龙。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上海视觉艺术大学副校长张同,上海当代艺术家丁乙,“中国联通”标志设计者励忠发等著名设计师,围绕上海设计的现状及特点、上海设计对上海城市精神的影响等议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从工业社会经后工业化社会转型到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中,原来以满足功能需求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已经转为更加
期刊
如果说,去年的首届乌镇戏剧节用赖声川的开幕大戏《如梦之梦》诠释其“戏剧之梦”,那么今年的乌镇戏剧节已然成为现实版的“梦工厂”。眼下的这座江南小镇,竟然以17台国际知名大戏、12组青年竞演、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组嘉年华表演团队和1500场演出的规模,共同编织戏剧之梦。走在乌镇的小街或石桥上,满眼是打扮得体的人们,到处晃动着老外的惬意身影,大大小小的表演舞台四处蛰伏,一转眼,就会看到街头的戏剧表演。
期刊
·关注·  网络购票为何难?  中国春运一直被戏称为“年度人类大迁徙”。今年铁路部门推出网络订票,这让众多旅客欢欣鼓舞,以为可借此解除彻夜排队之苦。不曾想,“当前访问用户过多,请稍后重试”的提示却让一干厮守在12306网上的购票者抓狂。有媒体估算,按照铁道部订票网站的日点击率和日售票量,乘客平均猛刷网站超过500次才能买一票。  在电子商务如此发达的今天,网购火车票为何如此艰难?时尚的电子商务与计
期刊
李九松出身戏曲世家,其父乃文明戏前辈艺人李明扬。于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李九松深受艺术熏陶。他先后拜名师文轩、文彬彬学艺。6岁时他首次登台表演,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在捧哏方面不温不火, 憨态可掬,赢得观众一口称赞。后来其领衔主演的电视系列小品《老娘舅》收视率名列前茅,他也成了江南地区家喻户晓的“老娘舅”。  难能可贵的是,李九松在戏里戏外都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娘舅。1998年12月,摄影者老崔与李九松一行
期刊
文汇报刊登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的来信,从三个问题谈科学创新。  一、科学究竟是生产力还是文化?原创性的科学,往往是出于精神动力而不是追求物质目标。布鲁诺为“日心说”献身并不涉及生产力,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也没有考虑提高产量。创造需要激情,单纯的物质目标很难产生“吃力不讨好”去做原创性研究的激情,而只会去寻找“成功”的捷径。  二、汉语在科学创新中是什么地位?现在我们最好的研究成果用英语发表,学生学习科学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