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优势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53119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电视记者与观众当面会晤,直接交谈,进行“一对一”的传播。使观众感到亲切可信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一般现场实录的新闻片的主要区别是记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好象是看一部某国风光纪录片听播音员画外音介绍,与听刚从美国归来的好友指着录像绘声绘色的介绍不同一样,人们总觉得后一种方式更为亲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上海,中午11点45分,客机准时降落虹桥机场,电视记者在现场叙下舷梯接受儿童的献花。记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当面播报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
  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现场报道强烈的现场感,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
  
  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已揭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睛展开。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的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因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或“出镜记者”。更精彩的现场报道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在空中、地面和场馆内外,在同比赛有关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现场报道员的身影。伴随着一枚枚金牌的产生后对冠军的现场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现场报道员的群体亮相,以不可阻挡之势展现了电视现场报道的魅力。
  
  三、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形式也向前方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使观众产生同步、现场感、亲信感、参与感的优势,要得以充分发挥,除了选准报道现场与具备必要的摄播器材外,对从事现场报道的前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同于一般的记者,他是出画面的,是现场报道节目意图的具体体现者,又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因此,他要格外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言谈、神态、举止、仪表等等。
  第二,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要在新闻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亲自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当事人),还要指挥摄像师富有价值与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
  第三,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仅负责播报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组织串联整个节目内容:而且遇到突发性事件、事件重大转折或特别重要的新闻事实时,还要将即时报道与即时评论结合起来,做到边播边论、夹叙夹议。
  对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记者的上述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求记者将采、编、播、评集于一身。其中“编”,不仅指编导。这正是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就是说,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实践,强烈地要求记者具备节目主持人的能力与风格。对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是称呼“前方记者”,还是“节目主持人”,如果光是一个名称之争,显得并不重要;问题关键在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有生命力的品种,在传播媒介竞争中也最有实力,为了充分发挥其优势,从事现场报道的记者必须向节目主持人方向演化;或者由节目主持人来从事新闻现场报道,应是改革举措。有节目主持人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集采、编、播与一身,把各种信息串联起来,与观众作而对面的交流。并且,节目主持人要完整全面地体现节目方针与宣传意图,打破新闻与评论的界限。随机应变,随时可以对新闻加以分析与评论,适应了深度报道或深入报道的需要。
  总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崛起和发展,呼唤着更多的优秀节目主持人出现,使由节目主持人从事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与潮流;同时,大批优秀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节目的涌现,必将造就一批优秀的权威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促使电视新闻的改革出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其他文献
一、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会学英语。高一仍是英语入门阶段,有资料显示,高一年级英语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高一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往往是死记单词,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头脑中没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没有学习效率的观念。学习方法单一,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
期刊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营造和督促学校创设学习英语的有利环境。也应该努力创设直观、有趣的英语学习情景,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大胆实践、大胆交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达到快乐学习,快速成功的目的。    一、环境    所谓英语学习环境是指学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嘴
期刊
一、国产电视剧的现状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电视剧的功能从宣传和传播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手段。在我国,电视剧娱乐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渴望》的播出。该片一改以往电视剧主题严肃、题材高尚的风格,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走向大众,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掀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娱乐化浪潮,中国电视剧也从此正式转向了以娱乐化为主的道路。我国
期刊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带给学生的是全新的面孔与思维方式,而带给老师的是全新的挑战,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的过程。面对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势必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因此,在教学中我在以下
期刊
研究现场短新闻的构成以及它与短新闻、新闻的关系,目的在于探求现场短新闻的采写规律。总的来说,新闻采写,特别是现场短新闻采写,可以概括为“成在写作,功在踏访”写作是第二位的,采访是第一位的;对现场短新闻来说,现场踏访尤为重要。  现场踏访,既要遵循一般采访规律;更要注意现场采访的特殊规律;重在观察。具体来说是:  第一,重事实,少框框。  现场采访与一般翻资料、开座谈会的采访不同,后者需要有个采访提
期刊
语言最本质的特性是交际或交流思想。我们绝大多数人学习外语,并不是将它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来研究的。而是作为一门基于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实践性学科来掌握的。即使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也仅仅是为了更好。更正确地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或言语能力。因而,在设计试卷时,决不能过多地加大知识性的考查项目,而忽视语言应用能力项目。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需要数学生自主认知诸如语音,语法,语言结构等知识项目。以掌握必
期刊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新闻,相于对传统新闻,民生新闻改变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生活,从“人文关怀”的报道角度和立场出发,用全新的理念和表现手法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情感困惑,关注人民生活、平民生计,报道群众的身边事。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做到了“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亲切而真实。民生新闻节目一开播就受到了电视观众的欢迎,迅速成为观众追随的品牌,短短几年内成
期刊
曾几何时,收视率这个词悄悄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在电视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收视率传递的是一个频道一个节目在观众中的影响面有多大。或者说,它可以间接折射出一个频道在某一时期所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收视率,从字面上可以知道它仅限于在电视圈内。央视一索福瑞网站为电视收视率做出如下定义:电视收视率是某一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或家户数)的百分比。作为“注意力经济”时代的
期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古诗让我想起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教育事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想让教师的答疑解惑使迷茫的孩子如方塘鉴亮,毛塞顿开;让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如天光云影交相呼应,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追根溯源,从根本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如涓涓山泉,清清溪流,生机勃勃,流淌不息,那么何为根本呢?    一、园地
期刊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