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島在他畫筆下復活

来源 :青岛画报·今日青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x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島建置至今已126年,在這座年輕城市的老城區裡呈現最多的是異國風格的建築。它們身上的斑駁印記,承載著曲折的歷史,它們勾畫出的線條,見證了城市的發展。
  建築群輪廓構成了城市最初的天際線,並逐漸成為了青島最具特色的城市景觀,中西方文化在逭裡得以相互碰撞與交融。直到今天,無論是誰置身其中,都會感受到逭些老建築的獨有風姿與藝術之美。
  青島“土著”袁賓久猶記得,小時候喜歡趴在外婆的窗臺上眺望窗外的景致,火車站的“鐘錶樓”和前海中的棧橋……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滄桑質樸,卻又生動別樣的美深深印入了腦海。多年後,當帶上畫本,拿起相機走入城市之中,才真正地發現了它的內在美,也逐漸開始了對城市歷史淵源的不懈探尋。
  袁賓久,從事企業文史、美術設計、影視製作、多媒體编輯等工作多年,長久執著於德占青島時期的歷史發掘與建築藝術研究。2008年,曾依據老照片、歷史記載和多次實地探查發現了消失多年的“德國佔領青島紀念碑”遣跡。2014年.又在參考查閱史料的基礎上,梳理出青島棧橋的前身——青島鐵碼頭的基本歷史脈絡,並為棧橋的修復開放编配了展陳圖文。曾編輯出版了《歐陸風——二00八年周曆》、《塔樓上的青島》、《青島德式建築》、《走過中山路》、《青島老建築之旅》等書籍。
  “文史專家”、“攝影家”,是朋友們對袁賓久的慣常認知,對於繪畫他一直深藏不露,其實他自幼習畫,師從青島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汪稼華,國畫、西畫均駕馭自如,練就了“童子功”。原本他未曾想在繪畫方面尋求多高造詣,但當筆觸撞擊歷史,火光四濺,萌發出“舊影繪畫”的靈感,讓消失的建築、消失的風景在畫筆下重現。
  經過百餘年的歲月變遷,城市的初期狀態已經隨著光陰的流逝而變得模糊。他的鉛筆畫作品皆借助於已經消失了的建築及風貌老照片,旨在銳化曾經的舊影,再現消逝了的風景。“基於青島歷史考證的需要,多年來我收集了很多老照片資料,照片中的信息量非常大,但可惜照片品質參差不齊,還有一些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模糊不清,有時需要用好幾張照片互相對照,方能找出當年建築與建築的相對關係,於是我就想到了畫下來的辦法。”
  不同灰度的鉛筆在卡紙上細密而理性地行走,從屋頂的彎曲程度到每一塊磚的顏色深淺,再到簷角的雕刻,逼真、細膩。尊重歷史,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和保留原始資訊,是一位元文史專家的藝術習慣,逭也激發了他更細緻的觀察和解讀能力。“有些地方我都是拿著放大鏡在研究,在畫,發現了很多曾經忽略了的細節,比如清軍總兵衙門影壁‘貪獸’的紋飾,天后宮門格上的裝飾紋樣,清軍水雷營主體建築簷口上的‘狼牙磚’等。”袁賓久介紹說,而那幅長五米的1908年青島全景圖,由15幅小圖組合而成,參考了很多照片,耗時半年繪製而成。
  以畫筆臨繪青島肇始之初,即是一次還原歷史之旅,也是一次時光穿越之行,對一磚一瓦的描繪猶如在建造這座建築,而對一草一木的添加又仿佛回到當年的彼時彼刻。老照片無言無語,卻在講述著昨天的故事。
  為青島老房子存史留影,是許多對逭座城市充滿真摯感情的藝術家的共同心願。“作為一位生於此長於斯的‘老青島’,真誠地將此拙作獻給這座美麗的城市,也獻給所有熱愛家鄉的人們!”袁賓久如是說。
其他文献
博物館是城市歷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記錄者、陳列者,不僅承擔著城市歷史文化的教育職能,同時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名片。  青島市博物館是一座集歷史、藝術、人文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博物館,創建於1965年,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單位,是省級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和青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館藏文物4萬餘件套(24萬餘件),包括書
期刊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傳承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我們從小對武功的瞭解,更多是來自武俠劇,令那時的我們對武功有著一種莫名的膜拜。經採訪才發現,中國武術博大精深,門派、類別眾多,然而卻面臨著傳承困境。記者尋到了郝家太極梅花螳螂拳的第四代傳承人——孫德龍師傅,讓我們追隨他的身影來瞭解一下真正的中國武術。  孫德龍,1942年出生在煙臺,年幼時跟隨父母來青定居,如今已是75歲的老人了,但依然孔武有力、健
期刊
青島已成為較高等級國際城市  1月30日,在青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市國際城市戰略推進委員會辦公室發佈了委託普華永道研究編制的《青島市國際城市戰略年度評估報告(2016/2017)》和《青島市實施國際城市戰略綜合發展願景報告》。《評估報告》認為,青島已經從初級國際城市成長為承載著地區經濟中心、國際資源聚集地和對外交流門戶等職能的較高等級國際城市;《願景報告》對青島未來國際海洋名城建設進
期刊
青島是個港口城市,歷史上又有大批移民,據《膠澳志》記載,青島的“衣食住之嗜好,乃混合南北各地風尚而成。更何況“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青島各個地區過年的習俗也各有不同 ,下面就讓我們就一一領略。  嶗山:年夜飯少不了魚  嶗山以山海奇觀與道教文化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留下許多名人足跡和傳世名篇,這樣就奠定了嶗山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濃濃的民俗味首先是從老百姓愛趕的大集上體現出來,臨近春節時,集市上
期刊
青島。一座城,得天獨厚,有山、有海、有帆。山海相依、與城為伴,山、海、城完美融合——這便是青島。  “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車,中國第一。”這裡曾是民國大師精神的棲息之地。  天時地利人和,一百多年來,她出落得愈發風情、嫵媚、動人。身臨其境,令人沉醉!  在這中西合壁的城市裡,還掩映著多姿多彩的特色小店、浪漫小吧、風情小院……等你去發現、品味和享受。  品味青島——VR全景將帶您走進
期刊
佇立李村河畔,水光瀲灩,翠柳倚垂,只見得遊人如花美豔……這不就是“城市在花園裡,花園在城市中”嗎?  李村河,滋養經濟,孕育文明,也曾飽經滄桑。  作為橫穿主城北部的一條東西走向河流,李村河就像一條大動脈,穿城而過,蜿蜒17公里,與其它支流共同滋養著這片城區的軀體。  常在河畔練習的歌者這樣形容李村河: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怎一個“美”字了得!從空中俯瞰,蜿蜒、秀美的綠軸雛形,在水勢
期刊
城市空間裡的兩個基本地理坐標,除了路,就是樹。一個用於經過,另一個也用於經過。路有多老,樹就有多深。老樹是老路年齡尊貴的象徵。  山人與山林  秋季,上百萬隻候鳥途經青島向南遷徙,黑壓壓的鳥群過境,當空的神秘浩大無邊。  至少有一千年了——青島是全球候鳥遷徙的八大航道之一,嶗山、大澤山、小珠山等群山以及69個島嶼組成了鳥的驛站。候鳥來自拉斯維加斯和西伯利亞,攜帶著植物的種粒,展開了最初的繁榮。  
期刊
清晨,微雨,赴一場清雅之約  伊人已在朦朧的水氣中  舒展開腰身  是的,我更願意喚它作伊人  白的清新,粉的豔雅  水珠,自天而降  珍珠般,滾動在田田的蓮葉上  在碧波中,敲打著漣漪  最愛,輕撫伊人的面龐  晶瑩著那一池芬芳  更有那成群的紅鯉魚  逡巡在蓮的周圍  龐大,猶如蓮的紅裙  久久不散  或許,因為愛慕  有一刻,  一隻池鷺,輕巧地  立于蓮葉之上  從容地踱著步  我屏息凝氣
期刊
被譽為全球攝影界“奧林匹克”的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8月13日正式登陸青島,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的300多位知名攝影師兵分5路,用他們的鏡頭感知光影中的青島,用鏡頭詮釋青島的獨特與美好,給世界展現不一樣的“青島故事”。青島作為承辦城市之一及活動最後一站,承擔本地拍攝、大會閉幕式、頒獎典禮、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合作峰會等重頭戲。  聚焦青島,光影盛宴  本次大會的終點站是國際化都市青島。8月13日,攝影大咖
期刊
天色將晚。遠處的天際有絲絲縷縷的雲在緩慢遊移,那些雲彩並無真切的形狀,只一角亮度較高,且微暈著薰紅,這是一日裡最炫目的謝幕,接下來,便是街角路燈的舞臺了。從武勝關路向西南前行,進入八大關,連日積累的惹人煩燥的暑熱連同嘈雜的市聲一下子消匿得無影無蹤。這裡是一片靜謐之地,畢竟與海還隔著幾條小街,並未聽得海的聲音,但若下意識地深吸一口氣,會有淺淡的海的氣息暈進來。  陳丹燕寫,“晚上到外灘去,能看到沿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