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小论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d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发展到唐代全面成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这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的同时,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唐之后的宋代诗人接过第一把接力棒,通过自己的摸索创造,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宋诗的创造性。
  审美上——诗歌的平淡性
  在我国诗歌史上,唐诗以华丽丰腴著称,而宋诗则以“平淡”闻名。“平淡”这一诗学理论并不是在宋代萌芽,但却在宋代找到了适合它发展的土壤,并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特色。北宋初开始就不乏有志者探索宋诗的发展道路,为宋诗的繁荣默默耕耘。如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派极力反对当时轻佻浮华的诗风,大力提倡效仿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的唱和诗,多描写自然美丽的田园风光,风格平易淡雅。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用眼前见到的平常之景唱出游子思乡的深情;为后世所称道的隐逸诗人代表林逋,诗中多描写山水秀色和闲适的隐逸生活,传达出一种清平淡雅的心境。宋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这种风格,也为后来的整体诗风奠定基础。
  “平淡”诗风被大力推广开来还要归功于宋初诗人梅尧臣。他被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清人叶燮《原诗·外篇下》)。他首倡“平淡”诗风,第一次把这个理论明确地提了出来。在他的诗作中多有论及:“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诗卷》) “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依韵和晏相公》) “中作渊明诗,平淡可比伦。”(《寄宋次道中道》)“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答中道小疾见寄》)他把平淡看作是作诗的一个理论标准,同时他自己也在不断实践着自己的诗歌理论。诸如: “千峰晴照黛,云水晓澄蓝”。“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等,以自然景物入诗传达出平淡之情,明显地表现出脱离唐诗丰神情韵的“平淡”诗风。
  沿着梅尧臣开辟的道路,苏轼、黄庭坚等大批诗人不断深化“平淡”的诗歌理论,遂使其成为宋诗区别于唐诗的本质特征。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评价上。苏轼所认为的“枯淡”美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这种“平淡”不是对人生的失望、放弃,而是历尽沉浮之后的从容和淡定。在诗歌中表现为少激情昂扬的表达,多是理性节制情感。黄庭坚侧重从诗歌的艺术角度来阐述“平淡”的诗美理想。他认为诗歌看似“平淡”,实际上却是“山高水深”,功力之深不可见。因此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歌实际上却是诗人深情吟唱、刻苦雕琢过的作品,需要读者用心体会。宋诗体现出的“平淡”性与宋代浓厚的文化氛围、士人的理性心态等因素有关,这种看似“平淡”的诗歌中包含着诗人高雅的审美情趣。
  思想上——诗歌的现实性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确定了“诗可以怨”的诗教传统,要求诗歌要反映现实。纵观宋代诗歌,这种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多不胜数。
  内容上,反映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如梅尧臣的名篇《田家语》、《汝坟贫女》。前者描写农民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的情况下,官府还要“搜索稚与艾,唯存跛无目”,把老的和小的都抽调去做工了,家里只剩下瘸子和瞎子,刻画出了剥削者的贪婪残暴;后一篇更是字字沥血,官府强迫百姓去充兵,甚至老年人也不放过,还要拄着拐杖去应征。“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结果“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猜测出,这类被官府逼得家破人亡的事情在当时肯定是常见的。诗末作者的哭喊也代表了被压迫者的绝望:“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官府的剥削没有止境,天下之大却没有可以生存的空间,多么的凄凉!还有柳永的《煮海歌》描绘出熬盐农的艰辛,“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晨烧暮砾堆积高,才得波浪变成雪”,经历千辛万苦甚至有生命危险的劳作却没有过上幸福自足的日子,因为剥削者会用更残酷的手段来剥削这些劳动成果:“秤入官中充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
  手法上,多用白描,直接表达出对压迫者的控诉。这些表现现实的诗歌中没有华丽的词语修饰,以平易的字眼甚至是口语化的语气将事件始末呈现出来,不是遮遮掩掩或是含蓄不露,而是直接抒发对事件的看法、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如《汝坟贫女》“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直白却铿锵有力;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中前面长篇叙写天灾人祸使下层人民食不裹腹,“十有八七死,当路横其尸”,与那些饱食终日、荒淫误国的上层官僚相比,劳动人民的生命何其低贱!最末两句的抒发更是把心里的愁愤与高山峻岭相比。其他如文同《织妇怨》、王安石《河北民》、王令《饿者行》、苏轼《吴中织妇叹》、张耒《劳歌》等等很多直接反映黑暗现实的诗歌,这些诗歌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审美性,但是这种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方法也正是宋代诗人关心国家、心系百姓的表现。
  题材上——广阔性
  清蒋心徐《辨诗》云:“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这说出了宋代诗人的真心话。唐诗在题材上已经做了极大的开阔,爱情诗、山水诗、边塞诗、反映现实的诗等等涵盖了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面对诗的领域已被挖掘殆尽的局面,宋代诗人转向深处细处探索,有学者曾说“宋诗或发扬光大唐诗之优长,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人深言多言切言之,必期至于淋漓酣畅而后已。”宋诗并没有对唐诗亦步亦趋,而是把更广阔的题材纳入诗中,表现出自己的时代特色,这是宋诗价值所在,同时也完成了诗歌史上的一次变革。
  宋代诗人把诗情带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作诗已经成为宋人生活的一部分。缪钺先生在《论宋诗》中说:“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物、咏人、即事、表现现实生活等等,任何一种东西都能被宋人写入诗中。清翁方纲《石洲诗话》说:“诗至宋而益加细密,益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能囿也。”“细密”即宋人描写刻画的都比唐代更加细致,这与唐人以粗线条勾勒为主不同,是宋诗的独到之处。如写日常生活,苏舜钦《夏意》,把烈夏的暑意写得感同身受;王令《暑旱苦热》描绘出久旱不雨,人民焦急的心情;苏轼《春日》写诗人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无事可做,唯有欣赏眼前的风景;杨万里《插秧歌》描绘一家在田间劳动的情景和心理活动,等等。宋诗中特别多即事诗,如王安石《初夏即事》、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吕本中《春日即事》、汪藻《即事》、王质《山行即事》、章甫《即事》、刘克庄《戊辰即事》、刘宰《开禧即事》等,多触景生情,信手拈来。诗人在旅途中也不忘抒发诗情,如欧阳修《奉使道中作》、张耒《海州道中》、陈与义《襄邑道中》、《中牟道中》、陆游《初夏行平水道中》、王质《东流道中》、萧立之《茶陵道中》等等。朱刚就宋人按题材类编的两种集子进行统计,指出:“宋诗取材广、命意新的特点的形成,在于‘缘情’和‘体物’的界限消失,取材上不受限制,使诗歌题材扩大至于‘无所不包’的境地。”
  在政治和社会问题题材的诗歌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诗歌成为士人风雅生活的必备内容,生活中随处而有的诗意都被发掘出来,诗不但是千古事业,而且就是生活。关心政事与风流自赏,“言志”与“雅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并呈现在他的诗集里。“故诗无所不在,诗的题材无所不包。”在宋人这里,诗歌真正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
  气质上——人文性
  由于宋诗多向日常生活处开掘,歌咏的也多是一些人文意象,宋代还广开科举,诗人们都饱读诗书,个人的文化修养是各朝代最高的,因此宋诗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特质。从皇帝到下层读书人都喜欢吟诗作画,如宋徽宗本身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书法家和画家。也是在宋代出现了体现士人雅趣的文人画、题画诗,这是宋人的独创。
  宋代文人多书斋生活,因此诗中多选用人文意象。如茶,宋代人很讲究茶艺,在当时也有很多关于茶艺的活动,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就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茶道;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睹》:“我家江南摘云腆,落皑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缪钺先生在《论宋诗》对此曾说:“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茶道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有文化气息的行为,被拿来作为映衬宋人的精神修养是再合适不过的。
  唐诗多通过自然意象,如山水、花木、鸟兽来展现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诗人自己昂扬向上的情怀。而宋诗中这些意象却更多地浸润了诗人的文化气息,变成一种精神的象征。如黄山谷《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自然的桃李春风、江湖夜雨在这里转化成诗人辛苦辗转的集中体现。梅花是宋代诗人的最爱,因为梅花的冰清玉洁正是文人正直精神的最佳代表,是宋代诗人的集体精神象征。林逋《梅花二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开启了梅花作为高洁品质的代表,之后其他宋代诗人也创作了大量赞美梅花的诗篇。王安石《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绝句二首之一》:“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之二》:“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之三》:“雪虐风号愈凌然,花中节气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可见梅花在宋一代诗人心中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体现高风亮节的意象,赋予它浓厚的人文气质。
  宋诗体现人文性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诗歌多用典故,这与宋代诗人充足的知识储备有关。“宋诗用典之多超过了唐诗,这固然与宋人读书多有关,但更与宋人的人文情趣息息相关。用典的妙处,在于增添诗歌语言的渊雅风味。”宋代诗人中好用典故当推江西诗派,代表诗人黄庭坚曾提出“无一字无来处”、“脱胎换骨”、“点石成金”的说法,主张作诗要讲求用典。诗歌中用典故是我国诗歌中惯用的手法,这些典故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古典文化的浓缩。诗歌由于本身篇幅的限制,需要用典来抒发作者无尽的情感,同时给读者以联想、思索的空间,所以诗歌中恰当的用典,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宋诗爱用典故是众所周知的。如苏轼几乎用遍了《庄子》中的寓言和警语,黄庭坚却把《左传》、《汉书》、《世说新语》等书当作写诗的秘宝。
  用典必须根据诗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恰当运用,如果大量地堆砌,则难免使诗丧失活力,毫无诗味可言。故方东树曾批评黄庭坚曰:“山谷死力造句,专在句上弄巧,成篇之后,意境皆不甚远。”这也是宋诗的一大缺陷之一。
  
  参考文献:
  [1]张高评.宋诗之传承与开拓[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0.
  [2][4]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朱刚.从类编诗集看宋诗题材[J].文学遗产,1995(5).
  [5]霍松林,邓小军.论宋诗[J].文史哲,1989(2).
  [6]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佩佩(198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08级研究生,主要从事宋元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核心目的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完善的同时,改善国有企业运行状况,满足现代企业运行及发展的需求,提高
欧阳修四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钱买书,他只能抄书,终因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诺贝尔只受过一年正规教育,但他仍刻苦学习,成为“炸药之父”。所以,我
建立并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现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本文主要分析文化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实施中的现状及原因,并结合所在单位绩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提出
新时代的条件下,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患者方面,都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标准.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应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新教师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院各教学管理部门以及老教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也需要进行监管和督导.本文从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堂教学把握两个方面跟新教师谈谈,如何
鼻窦炎手术后如何促进术腔粘膜上皮生长,抑制窦口肉芽发生,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我科自1993年起,选用美宝湿润烧伤膏(简称MEBO)作鼻窦术后换药的首选药物,临床取得了满意疗
摘要:离婚协议是男女双方当事人关于自愿解除婚姻关系、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财产分割及债务的分担等相关问题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当前我国法学界对于离婚协议的性质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离婚协议包括婚姻身份关系的解除以及共同财产的分割、未成年子女的直接抚养权等诸多方面内容,但实质上只是一个涉及人身关系的行为,该行为以登记为生效条件,未经离婚登记的离婚协议不具有拘束力;另一种观点认为离婚协议的性质是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治安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应进一步多元化.本文根据治安教学的现状,提出模拟教学法的优越性,并从案例的选取、教学的设计、课后的总结几方面提出模拟教学
本刊讯(通讯员 戈红明) 2011年12月23日,由桂林市人力資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组织实施的主题为“帮扶到人、岗位到手、政策到位、服务到家”的“2012年桂林市就业援助月活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当天,共有50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岗位1500多个;共有447人在现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93个公益性岗位全部为桂林市“4050”人员获得,另有55人获得了市残联提供的就业岗位。
期刊
档案是进行人类生活行为记录的载体,可为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在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在全球普及,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已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