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同类型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特性,使之有可能研究疣患者对纯化的病毒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于是,作者应用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MIF)试验,研究了9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V)和4例消退期扁平疣患者对HPV1型和HPV3型抗原的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CMI)。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类型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特性,使之有可能研究疣患者对纯化的病毒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于是,作者应用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MIF)试验,研究了9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V)和4例消退期扁平疣患者对HPV1型和HPV3型抗原的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CMI)。
其他文献
胶原病贫血,一般为轻度和中度,很少变为恶性贫血,著者根据胶原病贫血的血液学检查,主要阐述发病机理,同时简述诊断和治疗.一、血液学检查:作者在10年间,观察SLE和风湿性关节炎末梢血情况:血红蛋白分别为10.42.2g、11.61.9g,红细胞压积分别为31.36.3%、35.25.3%,MCV、MCH、MCHC的平均值均正常,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本文报道2例类似先天性色素痣的先天性平滑肌错构瘤。一例年龄7周,白种人,男婴;另一例年龄5岁,混血男孩。疑患先天性色素痣而做皮肤磨平术。体检:例1右中背部有一7025mm的淡褐色斑片,边缘不规则,表面有淡白色的毳毛。
近来发现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简称Ir)传播的螺旋体涉及慢性迁移性红斑(EC MA)、Bannwarth综合征和萎缩性慢性肢端皮炎(ACA)的病因。本文对临床与血清学上诊为ACA的32例进行了研究。
作者用无水基质制备了一种含有硅酮,乳酸甘油酯的屏蔽霜。硅酮系一种疏水剂,并能阻碍皮肤的蒸发作用,因而在角质层上面形成一层含水膜。在此之上加一层含硅油的疏水层。若此膜是完整的,则脂溶性变应原被硅膜挡住,且不能通过水层,而水溶性变应原则不能穿透外面的疏水层。
1970年起有人用皮内注射去炎松(Triamci-nolone acetonide)混悬液(10毫克/毫升),0.2%倍他米松火棉胶,或0.2%倍他米松40%二甲基亚砚洒精溶液外擦治疗自痴风,取得满意的疗效。
为了准确地作出发育不良黑素细胞痣(DMN)的诊断,作者对DMN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1109名患者进行了检查。临床上黑素细胞痣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下列特征者便诊断为DMN:限界不清;色素分布不规则;出现红斑;皮肤纹理明显(呈圆石状或鹅卵石状);边缘不规则及增大(直径>5.omm)。
本文复习了获得性表皮下大疱性疾病在免疫学方法的某些最新进展基底膜带:基底膜带包括表皮基底细胞浆膜的底缘,透明板,致密板,具有锚丝、微原纤维束及胶原纤维。基底膜带的上部是由角朊细胞、黑素细胞和Merkel细胞等表皮基底细胞的细胞膜组成。半桥粒形成的致密板正位于这些细胞膜的下方,贯穿于细胞浆的张力细丝就附着在这些板上。其下方为透明板,在电镜下看起来是透明的,由基板素(Laminin)和其它物质组成。基
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皮损组织病理活检又很难检出申克氏孢子丝菌体,故难以诊断。作者报告了两名孢子丝菌病患者,由于皮损误诊为其它炎症性皮肤病而予皮质类固醇皮损内注射,结果在皮损内出现少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见大量的酵母细胞。现报告如下。例1男、12岁,左手背见一环状斑块3个月。斑块系由数个鲜红色丘疹融合而成,诊断为环状肉芽肿。
作者在对1000例自身免疫病(包括300例SLE)患者的研究观察中,发现了一沉淀素带,命名为PL-2,后经交换血清研究发现,PL-2与Hurmon等新近描述的干燥性狼疮(SL)抗体是相同的。作者在本报告中分析了抗SL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和SL抗原初步的生化特性,并与107例抗SL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作了临床状况的比较。
近来有人成功地用二硝基氯苯(DNCB)治疗表浅性皮肤上皮癌,在一个报告中提到2000例患者,观察了5年,有95%以上的患者肿瘤消退。作者报告一例45岁女患者,就诊时在左小腿皮肤约有30个数毫米到2厘米直径大小的肿瘤,近几个月来发展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