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中的湿度是如何测出来的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boy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天气预报中,除了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还经常会出现“湿度”这个词。湿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它是如何被测定出来的呢?

湿度与相对湿度


  所谓湿度,在气象学中一般指的是空气湿度,即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用来表征大气的干燥程度。空气中液态或固态的水不算在湿度中。不含水蒸气的空气被称为干空气。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我们通常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混合比、饱和差以及露点等物理量来表示空气湿度。在天气预报中,更常用到相对湿度这个概念,它反映了降雨或有雾的可能性。在炎热的天气之下,高的相对湿度会让人类(和其他动物)感到更热,因为这妨碍了汗水的蒸发,人类因而制定出了酷热指数。在医学上,空气的湿度与呼吸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一定的湿度下,氧气比较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
  人体感觉舒适的相对湿度在70%以下;在相对湿度达到45%~55%时,感觉最舒适。湿度过高,影响人调节体温的排汗功能,人会感到闷热。

最早的测湿仪器


  了解了湿度的概念,那么,湿度又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呢?
▲ 天平式湿度计

  我国最早的测湿仪器出现于西汉时期,名为天平式湿度计,它比国外的测湿仪器早出现1600多年。这种湿度计的构造很简单:用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杆悬挂在立柱的中点处,两端分别挂上吸湿能力不同的物品,它的样子好像一架天平。
  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一书曾对天平式湿度计有过记载,描述了当时人们用羽毛、木炭测湿,以预测降雨,“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书中还指出了其中的测湿原理:因炭吸湿性强,也易变干燥,极易随空气湿度改变而产生质量变化,“燥,故炭轻;湿,故炭重”。这里用科学语言可以描述为,羽毛或炭的质量受温度影响较小,基本保持不变。把羽毛或炭悬挂在天平的两端,使之处于平衡状态,当湿度发生变化时,炭随湿度改变而产生质量变化,而羽毛不发生明显变化,天平因此失去平衡。经过多次测量,由天平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大体知道湿度情况。
  三国时期的孟康曾详细记载过天平式湿度计的结构:把铁和炭分别挂在天平的两端,让天平平衡。冬天时,空气比较干燥,炭端上翘,铁端低垂;夏天时,空气比较潮湿,炭端低垂,铁端上翘。
  这两处关于天平式湿度计的记载并非孤例,历代古书中类似的记载有不少,天平式湿度计另一端挂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有用铁和炭的,也有用羽毛和炭的,还有用土和炭的,等等,反正都离不开炭。
  由于这种天平式湿度计具有简便、易制作的优点,且灵敏度尚可,故而如今在一些农村地区仍有人使用。不过,这种湿度计也存在体积太大、精确度不高等缺陷。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鹿筋式测湿计:以2尺长的鹿肠线夹在架子顶端,下面设有指针圆盘,空气的湿度变化会导致圆盘转动,可以精确得出湿度。西方学者认为,这种鹿筋式湿度计就是现代湿度计的雏形。
  在欧洲,到了16世纪中叶,才有人用鸟兽的肠子制成弦线,或用野雀麦芒的长度变化来测知大气的湿度。这种湿度计大约于1670年传入我国,在《灵台仪象志》一书中有详细介绍。书中说它的原理是:物体吸入“燥气”会收缩,吸入“湿气”会膨胀。万物中以鸟兽的筋皮对燥湿气的效应最为明显,所以人们用筋弦来制作仪器,如前面所提到的鹿筋式湿度计。
  清初的制器工艺家黄履庄还发明了一种“验燥湿器”,其“内有针,能左右旋,燥则左旋,湿则右旋,毫发不爽,并可预证阴晴”。可见,这种仪器是十分灵敏的。

古人测湿有妙招


  归根结底,湿度计的发明源于古人对晴雨规律的观察。唐代黄子发专门写了一本《相雨书》,记载劳动人民预知晴雨的可贵知识。此外,民间流传下来许多有关预知晴雨的谚语和土办法,其中有不少都是科学经验的结晶。
  唐代有“壁上自然生水者,天将大雨”和“石上津润出液,将雨数日”等记载。这是符合气象原理的:下雨之前,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必然很大,因此容易在壁上、石上等处凝结成水滴,以致“生水”“出液”。这一类谚语,全国各地都在流传。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仅东北地区,像“水缸穿裙,大雨倾盆”“食盐化水,天将大水”之类的谚语,就有许多。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 里引用了一条农谚:“檐头插柳青,农人休望晴;檐头插柳焦,农人好作娇。”其中的“作娇”是指酿酒。这句农谚翻译为白话文是说:折下来插在檐头的柳枝如果保持常青,说明空气潮湿,柳叶中的水分不易蒸发,所以天气不得放晴;若柳叶枯黄,那是因为空气干燥,柳叶中的水分蒸发得快,天气必将放晴,气温回升,正好可以酿酒了。
  元代以来,民间还有一种“称水”的方法,可以用来预知晴雨。这种方法是在每天晚上盛满一瓶水,翌日早晨称一下,如果分量还是很重,说明水分蒸发较慢,那必定是因为空气潮湿,天气容易下雨;如果水瓶的分量比较轻,说明水分蒸发得比较快,表明空气非常干燥,则天气不容易下雨。这种方法流传甚广,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此也有记载。
▲ 通風干湿表
▲ 干湿球温度计就放在气象观测场的百叶箱中

  人们发现,影响晴雨的最重要因素是大气湿度,这一点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中有明确记载,即“湿易雨”。所以,古人很注意寻求受大气湿度影响的现象,战国古琴便是湿度计的雏形。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知道“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之”。后来的《淮南子》中也这么说。对此,东汉科学家王充在其所著的《论衡》中指出:“琴弦缓”是天雨的征兆。这是一条很正确的经验。因为将要下雨时,空气湿度显著增大,拉紧的琴弦吸收了水分,就会变得长而松弛,所以其音调也就变低了。琴弦的长度随大气湿度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不易觉察,但因此引起的音调的变化十分明显。故而,通过音调的变化去预报天气的晴雨是相当灵敏的,也是十分巧妙的,其中已孕育着悬弦式湿度计的原理。
  所谓悬弦式湿度计,即根据某种“悬弦”的长度随湿度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湿度计。如此说来,战国时代的那张古琴就起到了这种湿度计的作用。

干湿球测湿法与“阿斯曼”


  在辽宁省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中,有一支1939年日本产的通风干湿表。这种通风干湿表最早是由德国人R.阿斯曼于1887年制造的,因而统称为“阿斯曼”。“阿斯曼”适合于野外观测时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它内装两支一样的温度表,温度表球部处于双层防辐射套管的中心,套管外表面有反射率良好的电镀铬层。套管内壁一面涂黑,以便吸收罩内层的辐射,使其不致反射至传感器上。仪器上部是一个通风器,它以发条或微型电动机为动力,通风器扇叶旋转时会将空气从温度表球部所处的套管口吸入,经叉管和主管流至扇叶,然后排出仪器之外。
  其实,“阿斯曼”与百叶箱里的干湿球温度表的测湿原理是一样的。我们了解了干湿球温度表的测湿原理,也就明白了“阿斯曼”的测湿原理。
  如果有机会去气象观测场,往往能看到气象百叶箱。百叶箱里垂直挂着两支构造完全相同的温度表:东边的一支球部暴露在空气中,用来测定气温,叫“干球温度表”;西边的一支,球部缠上用蒸馏水湿润的纱布,被称为“湿球温度表”。这两支温度表合起来可以测定空气相对湿度。其工作原理是:湿球纱布中的水分不断向周围空气中蒸发并带走热量,使该温度表附近的温度下降;且水分蒸发速率与周围空气的含水量有关—空气相对湿度越低,水分蒸发越快,导致湿球温度越低。可见,空气湿度与干湿球温差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干湿球温度表就是利用这一关系,来测定空气的相对湿度。
  测定空气湿度的准确度与湿球温度示度是否准确有很大关系。要使湿球温度示度准确,湿球表面就要有良好的蒸发和热量的交换。通常选用吸水性良好的纱布包住湿球温度计,并注意保持纱布的清洁,而且要用纯净的蒸馏水湿润纱布。
▲ 湿球布的正确包扎剪断后的湿球纱布

  在气象部门,湿球温度表的球部统一使用配发的纱布按照规定的方式包扎。纱布一般每周更换一次,遇有风沙天气纱布易脏时可以随时更换。
  天气转冷后,有的湿球纱布会结冰。这时候,要把水杯从百叶箱中拿回室内,以防冻裂。同时,将湿球上的纱布在球部以下两三厘米处剪断,直到天气变暖、湿球不再结冰时再恢复纱布原本的长度。湿球结冰期间,不能用水杯供水,每次观测前必须润湿湿球纱布,这一步骤叫“融冰”。融冰的目的是使湿球上的纱布能有足够的水分或冰衣,保持湿球表面蒸发状况良好,以获得正确的湿球示度。需要注意的是,当气温(干球温度表的示度)在-10℃以下时,要停止观测湿球温度,改用毛发湿度表或毛发湿度计测定湿度。
  百叶箱里的干湿球温度表测出的温湿度固然准确,可如果我们想要到野外农田或者在大棚里观测气象要素,百叶箱是带不走的。在这种情况下,“阿斯曼”可就大显身手了。相对百叶箱,“阿斯曼”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使用。

从人发到传感器


  除了前面介绍的这些湿度测量仪器,人的毛发在气象观测上也大有用武之地。
▲ 我国已建起了许多自动气象观测站

  人的毛发经脱脂处理后,表面贯穿着许多微孔,这些微孔吸附了周围环境中的水汽,在微孔中形成弯月面并产生表面张力。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弯月面表面张力达到最大,毛发伸长到最大位置;随着空气中水汽的蒸发,相对湿度降低,一部分水从毛孔中蒸发,毛孔中的弯月面变成凹形,表面张力减少,毛发因而收缩。空气湿度的变化引起微孔弹性壁的形变,最终形成毛发长度的变化。实验表明,相对湿度由0变为100%时,毛发将伸长自身长度的2.5%。
▲ 毛发湿度表
▲ 毛发湿度计
▲ 百叶箱里的温湿度传感器

  人们于是利用毛发的这一特性,制成了毛发湿度表和毛发湿度计来测定空气的相对湿度。1783年,瑞士人索絮尔根据纤维组织对于干湿的伸缩性发明了毛发湿度表,这是因为人的头发也是纤维结构的。
  毛发湿度表的感应部分是一根经过脱脂处理的人发。它被安装在金属架内,上端固定在金属片上,下端固定在弧钩上,弧钩和指针固定在同一轴上,指针尖端可在刻度尺附近移動。在刻度尺上自左至右刻出相对湿度0~100%。当空气相对湿度增大时,指针右移;当空气相对湿度减小时,指针左移。需要说明的是,毛发湿度表的精确性不如干湿球温度表,所以,气象台站只有在气温低于-10℃、不用干湿球温度表测定相对湿度时,才使用毛发湿度表。
  至于毛发湿度计,它是以一束毛发(40根左右)为湿度感应元件,利用其随空气相对湿度高低而改变其长度的特性,通过传动放大机构,带动记录笔尖在转动的自记钟的记录纸上画出相对湿度的曲线。
  据说,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作毛发湿度表和毛发湿度计所用的毛发主要从法国进口,因为法国女郎的毛发质量特别好。后来发现,我国女性的毛发质量也不逊色,所以就不需要从法国进口了。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测湿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气象台站主要用温湿度传感器来测量温度和湿度。
  温湿度传感器被安装在百叶箱内,各有两支,其中一组用来观测数据,另一组用来备份数据。温度传感器主要由铂电阻制成,其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利用这种电阻与温度的相关特性就能测量温度。至于湿度传感器,它主要利用薄膜聚合物材料介电特性变化的原理来测量相对湿度。
  由于温湿度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性能稳定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气象台站和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他文献
由于供移植的人类器官短缺,研究人员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现在,研究人员提出了另一种设想并在进行试验,就是让动物长出人的器官,以供人移植。能够长出人的器官的理想动物首先是猪,其次是绵羊或牛。  敲除和替换基因    让猪长出可供人类移植的器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的胚胎发育期的干细胞或人的诱导产生的多能干细胞移植到猪体内,才能由这样的细胞长出各种器官出来;二是要让猪体内特定的地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广为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的变化,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独特含义,恰如《史记》所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四季之中,“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
为什么沙漠有那么多沙子  沙漠在自然景观上表现为连绵的沙丘,大的沙漠又称“沙海”,形象地表达了沙漠是由浩瀚的沙子组成。沙漠中那么多的沙子是从哪儿来的?地球上的很多沙漠处在高大山脉的背后或者由山脉环绕的盆地之中。这些沙漠沙子的来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附近或周围的高山密切相关。这些高大山脉的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山上的岩石极易破碎,产生巨量的岩石碎屑。如果该山脉的山前地
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称《国家方案》)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侯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侯变化的国家方案。  该方案被形容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它回顾了我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和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阐明了我国对气候变化若
人工智能可提前数年预测心脏病风险  英国研究人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工具,可在心脏病发作前至少5年就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属于这类疾病的高风险人群。目前,如果一个人出现胸部疼痛等疑似心臟病症状时,传统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对冠状动脉扫描结果的判读,但这种方法有时并不一定能判断出病患未来是否就会心脏病发作。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大量的血管扫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开发出的一种全新生物标记物,能够识别
北欧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传奇的民族,那就是维京人。提起维京人,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维京海盗”。其实维京人并非只是海盗,他们还是殖民者、航海家和美洲大陆的最早发现者。8——11世纪这一时期在欧洲被称为“维京时代”,维京海盗的龙头船和战斧曾经让整个欧洲陷入恐慌。尽管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维京人在欧洲历史上却只辉煌了几个世纪,便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维京人为何走向海洋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恶劣的自然条件
活动目的:  1.欣赏黑人雕塑,了解黑人雕塑的造型特点。  2.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体验泥塑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电视机、《非洲雕塑》画册、非洲雕塑实物:  2.非洲音乐磁带、录音机;  3.工具材料:竹刀、竹签、泥拍、紫砂泥块、盛水盘若干:  4.各色卡纸、毛线、花布、稻草等用于装饰的材料若干:剪刀若干:  5.有关非洲黑
     
丹妮的话:我喜欢画画。三岁前我就喜欢画画。爸爸跟妈妈说给我请个画画老师。  妈妈的话:丹妮很乐于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她眼中的缤纷世界,捕捉奇妙而有趣的童话梦境。从一两岁开始神笔就已经成为她最有力的工具,向世界宣告丹妮来了。色彩成为她描摹人生百态的工具,看她的画总觉得童心可贵。  老师的话:丹妮十分享受每张作品的创作过程。她的观察能力、写生能力和创意思维都很出色。从她的画作凝听她的内心.感动于这个孩子内
编者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它上承春秋乱世,后启大秦帝国,中续百家争鸣,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