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质量控制等多方面颇具特色。本文通过浙江科技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中澳合作办学实践总结,分析了项目中澳方教学及质量管理的特点,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中澳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启示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与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经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始于1850年。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很有特色,整套教学管理体系贯穿着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
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浙江科技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USQ: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censland以下简称USQ)开展了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中方学位)及信息技术学士学位(BITE,澳方学位)的合作项目。该项目要求中方学生必须完成USQ规定的教学环节:学习澳方开设的12门课程,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评估执行澳方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澳方教学管理的特色
1 课程特色
第一,在教学计划上打破了传统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建立了“基础层次课程+拓展层次课程+复合层次课程”的新体系。基础层次课程为必修,拓展层次课程和复合层次课程是选修的,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设置逻辑性强,循序渐进,突出了应用性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并且每门课程都有详细的课程说明在网上发布,使学生在选课之前掌握了充分的课程信息,确保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安排和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学期前,每位学生都将收到一本帮助学术写作、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以及写好参考文献的《学生学习手册》。每门课程有4本与课程学习密切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课程介绍指导书》介绍课程基本内容、课程要求、授课教师、教学日历、教材信息及平时作业的内容;《课程学习指导书》总结各教学模块的重点难点,并对关键点进行阐述,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实验指导书》分模块指导学生实验;《补充学习资料》补充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程模块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管理,基于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和设计。根据课程性质,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Lecture(课堂教学)、Tutorial(辅导课)、Practical(实践课),三个模块内容上相互衔接、紧密结合。Lecture模块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个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及重点、难点,类似中国的课堂教学。该模块的教学针对重点和难点以提问加讨论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Tutorial模块主要是针对上一次Lecture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基于问题的交互式方式教学为主,调动学生开拓性地思考,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极大帮助。Practical模块根据课程要求设置,相当于实验课,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第三, 在课程管理上USQ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每门课程设置一位主讲教师,全权负责课程的所有事务,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组建以及组织完成课程相关的所有资料等。课程的主讲教师一般会兼任课程主考教师,负责课程评估。此外,根据不同的分工,还有审核老师、助教和评阅老师。审核老师负责审核作业和考试的内容是否与《课程学习指导书》中确定的课程目标和重点相符,难度是否适中;助教负责组织课堂讨论;评阅老师负责本课程作业和试卷的评改,一门课一般会安排3-5个评阅老师。课堂教学实行小班授课。在课堂教学之外,USQ还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Studydesk,它是老师与学生课外交流的主要途径。主讲老师在课前会把上课用到的讲义以及讨论用到的问题和资料放到该平台上,学生可以据此提前预习和准备讨论材料。课后,可以就某些关键问题开辟专题在网上讨论,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在课程体系方面,澳方的课程强调知识体系而不是知识点的介绍,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从基础到应用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澳方的“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课程,涵盖了国内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配置和管理”等多门课程,从基础理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开始,一直扩展到实用的组网技术和网络配置、管理能力的培养,各个知识点互相衔接、层层递进。通过这种知识体系的介绍,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保证。
2 课程评估
在评估形式方面,课程的评估由两部分组成:平时大作业和期末考试。平时评价由二到三个大作业构成,占最终评价的30%-50%,每个大作业以课堂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实践性很强的形式完成,甚至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例如:“信息安全原理”课程要求学生以企业安全顾问的角色对企业的运行过程及网络架构进行诊断,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并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全英语答辩。期末考试一般为闭卷的笔试。需要指出的是,期末考核也不完全由考试总分而定,客观题部分和主观题部分都必须达到最低要求。严格而又明确的过程评价体系促使学生放弃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注重平时的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在作业、试卷评改方面,主讲老师在收到学生作业、试卷后,会将它们分给各评阅老师进行评改,并为每个评阅老师提供一份评改表和一份评改指导意见。各评阅老师要根据主讲老师给出的指导意见对评改表中列出的各项给出合理的分数,还要陈述给这个分数的理由。如果老师没写评语,或者只是泛泛的写的话,学生可以到学校投诉教师。评改完后的作业、试卷汇总到主讲老师处,主讲老师抽查其中一部分,检查评改的正确性,确认无误后将成绩报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最后由学校管理部门将成绩发布给学生。
在成绩发布方面,对于一次评估,及格分数线为总分的50%。在USQ的课程评估体系中,平时大作业与期末考试同等重要,任何一次评估不及格,都要进行补考甚至导致重修该课程。学生得到的最终成绩为5级制,根据他得到综合分数将最终成绩分为5级HD,A,B,C,F,C为合格,F为不合格。如果期末考试的分数低于某个域值(如45~48分),则直接判为F,只能下一次上课时重修。如果期末考试分数合格(>50%),而且平时大作业都合格,则根据所得综合分数确定最终成绩级别;如果平时大作业有不合格的,主讲老师会出一份新的作业,如果补做作业合格,则无论综合分数是多少,最终成绩为c:否则最终成绩为F。如果期末考试分数在二者之间,主讲老师会出一份新的试卷,如果补考还是不及格,则最终成绩为F,如果补考成绩合格,还要看有没有不合格的平时作业,如果平时作业都合格,则无论 综合分数是多少,最终成绩为c。
二、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中教学特色的介绍,可以看出:澳方是在通过制度和规则来保证教学质量,做到职责明晰,规则健全,按规则办事,以规则促质量。强调过程管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同时,在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则时,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执行国际通行的成熟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
1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授课模式
USQ是一个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专长,并充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从教学计划到课程内容设置上都体现出应用性强、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点。我们国内高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可以借鉴澳洲USQ的经验和做法,加强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且让学生对于自己将选择的课程有充分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在课程管理上,国内高校目前基本是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管理。而澳洲USQ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管理,基于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和设计。USQ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每门课程配有一位主讲教师,全权负责课程的所有事务。这种课程管理方式减少了行政对教学的干预,加强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完善了课程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考教分离。国内高校在师资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可探索实行以课程为单位的管理模式。
在授课方式上,USQ每门课程的主讲老师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学习模块,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穿插进行。这种授课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在课堂教学之外,USQ还提供--+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StudyDesk。而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的网络平台师生间通过平台学习、交流的形式还不普遍。
在互联网发展极其迅速的今天,国内高校应大力发展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宣传,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课程评估方面以严格、系统为基点,改革评估形式和成绩核定方式
在澳方的课程评估体系中,平时大作业与期末考试同等重要,任何一次评估不及格,都要进行补考甚至导致重修该课程。而且成绩发布极为严格,程序严谨。学生的最终成绩,很大程度上与该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吻合。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虽然已将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课程成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占了综合成绩的一定权重,但平时作业的形式与USQ的平时大作业相差甚远,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也没有很好地起到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平时作业“提分”。这往往导致了学生理论脱离实践,死记硬背概念式的作业和测试,不仅造成我国高校普遍的“高分低能”现象,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校风和学风。
因此,借鉴澳洲USQ的课程评估方面的经验,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课程评估管理,通过强化过程评估、过程管理、过程控制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澳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启示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与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经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始于1850年。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很有特色,整套教学管理体系贯穿着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
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浙江科技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USQ: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censland以下简称USQ)开展了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中方学位)及信息技术学士学位(BITE,澳方学位)的合作项目。该项目要求中方学生必须完成USQ规定的教学环节:学习澳方开设的12门课程,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评估执行澳方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澳方教学管理的特色
1 课程特色
第一,在教学计划上打破了传统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建立了“基础层次课程+拓展层次课程+复合层次课程”的新体系。基础层次课程为必修,拓展层次课程和复合层次课程是选修的,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设置逻辑性强,循序渐进,突出了应用性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并且每门课程都有详细的课程说明在网上发布,使学生在选课之前掌握了充分的课程信息,确保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安排和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学期前,每位学生都将收到一本帮助学术写作、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以及写好参考文献的《学生学习手册》。每门课程有4本与课程学习密切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课程介绍指导书》介绍课程基本内容、课程要求、授课教师、教学日历、教材信息及平时作业的内容;《课程学习指导书》总结各教学模块的重点难点,并对关键点进行阐述,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实验指导书》分模块指导学生实验;《补充学习资料》补充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程模块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管理,基于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和设计。根据课程性质,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Lecture(课堂教学)、Tutorial(辅导课)、Practical(实践课),三个模块内容上相互衔接、紧密结合。Lecture模块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个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及重点、难点,类似中国的课堂教学。该模块的教学针对重点和难点以提问加讨论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Tutorial模块主要是针对上一次Lecture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基于问题的交互式方式教学为主,调动学生开拓性地思考,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极大帮助。Practical模块根据课程要求设置,相当于实验课,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第三, 在课程管理上USQ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每门课程设置一位主讲教师,全权负责课程的所有事务,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组建以及组织完成课程相关的所有资料等。课程的主讲教师一般会兼任课程主考教师,负责课程评估。此外,根据不同的分工,还有审核老师、助教和评阅老师。审核老师负责审核作业和考试的内容是否与《课程学习指导书》中确定的课程目标和重点相符,难度是否适中;助教负责组织课堂讨论;评阅老师负责本课程作业和试卷的评改,一门课一般会安排3-5个评阅老师。课堂教学实行小班授课。在课堂教学之外,USQ还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Studydesk,它是老师与学生课外交流的主要途径。主讲老师在课前会把上课用到的讲义以及讨论用到的问题和资料放到该平台上,学生可以据此提前预习和准备讨论材料。课后,可以就某些关键问题开辟专题在网上讨论,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在课程体系方面,澳方的课程强调知识体系而不是知识点的介绍,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从基础到应用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澳方的“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课程,涵盖了国内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配置和管理”等多门课程,从基础理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开始,一直扩展到实用的组网技术和网络配置、管理能力的培养,各个知识点互相衔接、层层递进。通过这种知识体系的介绍,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保证。
2 课程评估
在评估形式方面,课程的评估由两部分组成:平时大作业和期末考试。平时评价由二到三个大作业构成,占最终评价的30%-50%,每个大作业以课堂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实践性很强的形式完成,甚至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例如:“信息安全原理”课程要求学生以企业安全顾问的角色对企业的运行过程及网络架构进行诊断,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并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全英语答辩。期末考试一般为闭卷的笔试。需要指出的是,期末考核也不完全由考试总分而定,客观题部分和主观题部分都必须达到最低要求。严格而又明确的过程评价体系促使学生放弃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注重平时的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在作业、试卷评改方面,主讲老师在收到学生作业、试卷后,会将它们分给各评阅老师进行评改,并为每个评阅老师提供一份评改表和一份评改指导意见。各评阅老师要根据主讲老师给出的指导意见对评改表中列出的各项给出合理的分数,还要陈述给这个分数的理由。如果老师没写评语,或者只是泛泛的写的话,学生可以到学校投诉教师。评改完后的作业、试卷汇总到主讲老师处,主讲老师抽查其中一部分,检查评改的正确性,确认无误后将成绩报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最后由学校管理部门将成绩发布给学生。
在成绩发布方面,对于一次评估,及格分数线为总分的50%。在USQ的课程评估体系中,平时大作业与期末考试同等重要,任何一次评估不及格,都要进行补考甚至导致重修该课程。学生得到的最终成绩为5级制,根据他得到综合分数将最终成绩分为5级HD,A,B,C,F,C为合格,F为不合格。如果期末考试的分数低于某个域值(如45~48分),则直接判为F,只能下一次上课时重修。如果期末考试分数合格(>50%),而且平时大作业都合格,则根据所得综合分数确定最终成绩级别;如果平时大作业有不合格的,主讲老师会出一份新的作业,如果补做作业合格,则无论综合分数是多少,最终成绩为c:否则最终成绩为F。如果期末考试分数在二者之间,主讲老师会出一份新的试卷,如果补考还是不及格,则最终成绩为F,如果补考成绩合格,还要看有没有不合格的平时作业,如果平时作业都合格,则无论 综合分数是多少,最终成绩为c。
二、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中教学特色的介绍,可以看出:澳方是在通过制度和规则来保证教学质量,做到职责明晰,规则健全,按规则办事,以规则促质量。强调过程管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同时,在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则时,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执行国际通行的成熟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
1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授课模式
USQ是一个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专长,并充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从教学计划到课程内容设置上都体现出应用性强、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点。我们国内高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可以借鉴澳洲USQ的经验和做法,加强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且让学生对于自己将选择的课程有充分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在课程管理上,国内高校目前基本是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管理。而澳洲USQ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管理,基于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和设计。USQ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每门课程配有一位主讲教师,全权负责课程的所有事务。这种课程管理方式减少了行政对教学的干预,加强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完善了课程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考教分离。国内高校在师资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可探索实行以课程为单位的管理模式。
在授课方式上,USQ每门课程的主讲老师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学习模块,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穿插进行。这种授课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在课堂教学之外,USQ还提供--+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StudyDesk。而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的网络平台师生间通过平台学习、交流的形式还不普遍。
在互联网发展极其迅速的今天,国内高校应大力发展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宣传,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课程评估方面以严格、系统为基点,改革评估形式和成绩核定方式
在澳方的课程评估体系中,平时大作业与期末考试同等重要,任何一次评估不及格,都要进行补考甚至导致重修该课程。而且成绩发布极为严格,程序严谨。学生的最终成绩,很大程度上与该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吻合。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虽然已将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课程成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占了综合成绩的一定权重,但平时作业的形式与USQ的平时大作业相差甚远,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也没有很好地起到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平时作业“提分”。这往往导致了学生理论脱离实践,死记硬背概念式的作业和测试,不仅造成我国高校普遍的“高分低能”现象,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校风和学风。
因此,借鉴澳洲USQ的课程评估方面的经验,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课程评估管理,通过强化过程评估、过程管理、过程控制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