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没有地域之分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wq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作家作品最初是在广州一带热销的,因為语言没有隔阂。这些年交通、资讯畅通,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很多我们原本觉得有隔阂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等,已经被更多的读者理解、接受和包容。香港作家作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大陆读者追捧,资讯便捷、沟通快速,出版节奏紧密,也让读者能够快速读到想读的香港作家作品的大陆版,很多热销图书已经做到了香港、大陆同步出版。
  我们阅读香港作家作品,可能最初遇到的是语言表述不同吧,因為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夹杂粤语词句,每一个人都习惯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来表述,在大陆读者读来略微感到生疏,但还不至于影响读者对整体内容的理解,读得多了,反而体会到有些用方言来表述的字词非常精准,往往不是标准语言所能置换的。比如“揾食”这个词,就比“打工挣钱养家”更形象;“搞搞震”、“捞埋”等等词汇,屡屡出现,已经被多数读者理解、接受。除了方言口语,比较复杂些的,是翻译词汇,香港和大陆对很多人名地名的译法不同,比如“白雪公主”香港译為“雪姑”,“赫本”译為“夏萍”;“贝克汉姆”译為“碧咸”,等等,最好的解决办法即是加注原本的英文名字,方便读者核对查阅。
  换句话说,我们所出版的香港作家作品,也多是有所选择的,港台作家在大陆畅销的作品基本上是白话写作的,毕竟完全粤语写作的作品不是多数大陆读者能够读懂的。蔡澜先生的作品在大陆如此畅销,原因之一即是读者阅读无障碍。蔡先生著述丰硕,取材广博,俯拾成篇,文章干净利落,有明朝小品文风范,也是颇受大陆读者追捧的原因。
  至于说编辑出版香港作家作品与大陆作家作品有什么不同?编辑首先是读者,当你作為一个读者,读到一本书的时候,可能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好看,我喜欢;或者,这本书不好看,我不喜欢,读不下去”,而不是说这本书的作者是哪里人。读书的第一感觉应该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作者的地域归属问题。套用一句被人用烂的话,当你吃到一个鸡蛋的时候,你第一感觉是它好吃还是不好吃,不会刻意去看它的产地。我记得小时候读倪匡先生的系列作品,卫斯理系列,只是感到好看,吸引我一本本追着读下去,读了很久,才知道作者“卫斯理”就是大名鼎鼎的倪匡先生,是香港作家!
  我们所出版的香港作家作品,在图书编辑过程中,首先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语言习惯,尊重作者的表达方式,不擅自改动作者作品,这是编辑的职业道德;相信读者,相信购买本书的读者有相应的阅读能力,读者不需要被改写的语言方式,读者要读的是原汁原味的作品。
  说到香港作品的大陆市场价值,这个问题似乎很高调。我的看法是,读书,好看是第一要诀。书是要给人读的,是要给喜欢读它的人读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拗口,但也是朴素的事实。任何书,没有读者,就不存在所谓的市场价值。出版是桥梁,出版香港作家的作品,和出版大陆作家的作品一样,是為读者提供优秀的读品,為图书寻找广阔的市场。
  我们在出版图书的时候,不会刻意去强调这位作家是香港的,这位作家是大陆的。不会刻意地去打地域这张牌,图书营销的重点在产品。当然,在图书宣传推广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一线城市,选择一些有影响有品牌的书店组织读者见面会、签售等活动。马家辉先生在大陆人气超级旺盛,5月份在南京先锋书店签售《温柔的路途》和《暧昧的瞬间》,一众读者早早到场排队,颇有追星之势。
  我们社的“书虫”系列,收录了香港知名藏书家古剑先生的《书缘人间》和许定铭先生的《醉书随笔》;即将出版的《东海道徒步旅行记》一书,是由九十岁高龄的潘耀明先生亲手翻译的日文作品,潘先生亦是香港知名学人,早年留学日本,是日本文化通人。
  好书,没有地域之分。我们所做的,是出版读者喜欢的书,和读者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其他文献
这是命题写作。编辑朋友起题“具香港风情的香港作品”,设想宏大广深。我脑袋一下子飞散了好些不规则的段落:战乱中的香港,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已够荡气回肠、惊世放浪;刘以鬯不是写过从上海来的“刘先生”吗,《酒徒》里的主角来港卖文为生,“意识流”的字里行间,满是老香港的陈旧气味。而我愿意再数几本,那都来自香港最重要的作家群,共同铭刻了此城的文学发展。    陈冠中,《香港三部曲》——半唐番
期刊
连毕恒达自己也难以想象有一天自己会跟涂鸦扯上关系。他不是一个涂鸦客,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模范生,“我不曾在课桌椅上写字,也没有留下到此一游的记录。”  1986年,毕恒达到纽约留学,在首次搭乘地铁的时候,看见涂抹在车厢内乌黑的签名涂鸦,“只觉得一股阴森气息,让人不寒而栗”。但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兴趣(毕恒达当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攻读环境心理学博士学位,研究人与环境如何互动),谁曾料到,涂鸦——那些会
期刊
奇幻文学(或称奇幻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奇幻”一词是由英文“fantasy”翻译而来。1992年,台湾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的负责人朱学恒,在台湾的老牌电玩月刊杂志《软件世界》中开设为期一年半的“奇幻图书馆”专栏,“奇幻”一词便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二十世纪以来,存在对奇幻文学的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魔幻小说(代表作有《哈利·波特》、《魔戒》)、日式奇幻小说、边缘幻想小说(正统奇幻小说
期刊
一个夏日清晨,我与他睽隔南北。电话两端,长长短短地聊起他的人生过往,他的知青岁月,他为费孝通做助手工作的体验,以及《纸年轮》。细叙往事,语速缓缓,音质淳厚。张冠生的言谈中,一种平实、理性与坦诚,虽未谋面,亦能细致感知。  张冠生说他天性趋向散漫,青少年时做过“解放全人类”的痴梦,后来似乎再也没有明确追求,连读书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起初,张冠生并未想过要写《纸年轮》。五六年前,他在《深圳商
期刊
关键词:平台商  书香:目前,平台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彼此不够了解,有可能让双方对彼此的业务更了解一点吗?  王勤: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对产品的理解是基于纸质图书的概念,如篇、章、节,特别是对数字产品的理解与当下数字阅读人群的实际消费需求的模式以及内容运营商对产品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在与运营商沟通时也发现彼此间的思维模式很不一样。我很认同他们的一些观点,比如以服务为宗旨、以内容资源的规模化供给为核心
期刊
应该怎样向大陆读者介绍西西这位写作已逾半世纪的香港作家呢?在作者硕果累累的著作前,我如何只抽取作品简述,而不陷入以局部展现全貌、或者是无可避免的以偏概全?写作与阅读的时差有时是巨大的,尤其对于可通过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而言。西西作品“正式登陆”大陆的出版世界,说来不过是一年多前──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西西的长篇小说《我城》和《哀悼乳房》。这应该只是一个开端。读者不一定都要依循作
期刊
金城出版社创建于1989年6月,是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主办的中央级社科类出版社。在建社最初的几年,出版社仅是围绕上级机关的业务服务,精力集中在《保密工作》杂志和音像产品上,图书出版的数量不多,且局限于成功励志类书籍。2004年之后,金城出版社面对市场,大力扩展大众图书的出版规模,打造优势品牌。目前,金城出版社除了编辑出版发行有关保密专业图书外,还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等学术著作和面
期刊
陈蕙慧,台湾著名出版人,曾担任台湾麦田文化、独步文化出版社总编辑、总经理,现担任青马(天津)文化总编辑,台湾本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青马(香港)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香港作家董启章、陈冠中、葛亮、张小娴、陶杰、马家辉、张家瑜、林咏琛等作家作品在台湾的出版人之一。    从事出版这么多年,我喜欢并颇受影响的香港作家不在少数。早年在台湾牛顿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我就一直关注香港作家的作品,比如林行
期刊
如果存在所谓“后世史学家”,面对全球最大的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或许会发出充满江湖味的感慨:“在网络文学白银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人的相遇,改变了网络文学网站的命运……”  这要从起点中文网的历史说起。  2002年,以吴文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文学爱好者在网络上聚会,通过思想碰撞组织了一个个人网站,命名为“起点中文网”,从事现有的网络文学,特别是玄幻文学的整理和发布,并邀请网络文学作者前来
期刊
澳门出版产业商会于10月21日举办“两岸四地出版产业高峰论坛”,来自两岸四地的出版、媒体业界相聚,以传统出版与电子出版之间的关系、矛盾及如何取得和谐共存共赢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该论坛邀请来自内地、台湾、香港及澳门两岸四地多位著名媒体集团领导人担任主讲嘉宾,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动向,深圳报业集团总经理刘明、北京凤凰新媒体数字阅读部总监居永菁、香港新传媒集团执行董事——营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