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得感冒,全世界打喷嚏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2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7日,星期二,中国股市出现了十年来最大一次暴跌,1500余只股票有近800支跌停。沪深两市单日跌幅近9%。不可思议的是,当天,从东半球到西半球,除越南和中国台湾以外,全球主要股市也随之跌跌不休。在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盘下跌了400多点,是“9.11”事件以来(2001年9月17日后)的最大跌幅;反映欧洲股市总体行情的道琼斯斯托克600指数下跌了2.7%,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收盘时跌幅为2.3%;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受影响更加明显,从俄罗斯到拉美国家都出现了股票抛售风潮,其中,俄罗斯RTS指数下跌了3.3%,巴西BOVESPA指数下跌6.6%,土耳其股市下跌4.5%;28日,东京日经指数开盘就暴跌了700多点,跌幅一度达3.89%;韩国KOSPI指数开盘就重挫3.51%,是三年来最大跌幅。
  上述景象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虽五味杂陈,但更多的则是惊喜,不管其间有多少偶然因素在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因素已的确开始让世人刮目相看了。按道理说,在仍实施较严格资本项目管制背景下相对封闭的中国股票市场似乎不应该对世界产生如此之大的即时影响,但看看一些国家股市投资人抛售了那些行业的股票,就能印证“中国因素”的作用。在这个“黑色星期二”,从澳大利亚股市到欧洲股市,价格大跌的都是石油、矿业、建筑原材料业的股票,因为中国股市的暴跌让这些国家的投资者立即产生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即将“泡沫破裂”的丰富联想,因而与中国市场需求有关行业的股票当天遭到抛售,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因素”已成为全世界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有整整30年的时间被世界经济边缘化了,“自力更生”的口号虽然傲骨铮铮,但没有搭上全球化列车的代价就是国民的普遍贫穷。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融入全球化、驾驭全球化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确已成为本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之一。30年前,有谁能想到中国的可贸易商品会所向披靡地冲击世界市场?有谁能想到美国、欧洲这些50年来力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体会时不时地动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工具来对付中国的经济进攻?还有谁能想到在十年前还有着脆弱混乱名声的中国金融会拥有全球金融市场第一玩家(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实力并成为全世界活跃金融机构最看好的市場?是的,我们有很多很多想不到,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近30年来中国所采取的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影响虽然大了,被关注程度虽然提高了,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金融大而弱的国家。据最新统计,在亚洲十个经济体(中国、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银行盈利能力的比较中,中国银行业在拨备前利润/平均总资产、拨备前利润/平均风险加权资产、平均资产回报率这三项指标中都排名倒数第一。我们都知道,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绝大比重,落后的银行业加上比银行业仍相差多多的证券业和保险业,中国金融业和世界先进经济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在前面才说,中国股市狂跌能造就全球性的“黑色星期二”给人的感觉首先是“五味杂陈”。
  怎样让中国变得更强大?这取决于我们能否冷静地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深入的总结并在新形势下从技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等方面做出战略性调整,当然,金融当局也应该为上述调整构划出能够体现新思维的新金融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除文化价值观外,其他所有方面的调整几乎都可以用金融因素的调整来达到目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货币第一推动力”的意思。而金融因素的调整只有用更加大胆的想象力才能设计出体现新思维的“新金融政策”。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就会坐失良机;如果只是采取偏于中庸的所谓稳健方式去推进金融体系调整就很难取得能为世人称道的进展。从目前国内外形势看,中国真正到了不拘一格出思路出招法的时候了,只有形成一整套服务于建设一流强国目标的新金融政策,中国才能从金融弱国变为金融强国,那时,才会真正出现“中国得感冒,全世界打喷嚏”的生动局面。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文摘自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近期发布的《繁荣兴盛的全球银行业——2007年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这是该公司第五份关于银行业股东价值创造的年度报告。与往年报告不同的是,今年的报告详细考察了风险管理在增加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    对全世界银行来说,实施和提高风险管理战略和能力的成本一直在稳定增长。新巴塞尔协议更是火上浇油,将成本——特别是欧洲各银行的成本推向更高。一项BCG的关于风险习惯
期刊
姜涛译  编者按:近年来,全球各国诸多产业都出现了明显的并购热潮。本文概述了1995年至2007年1月间完成的全球并购活动,通过比较银行作为并购方、被并购方及并购双方的信息,评估了银行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第一作者杰姆斯·巴茨(James Barth)为本刊美国特约编辑。    全球并购概览    1995年1月至2007年1月的12年间,全球173个国家或地区共完成了154061起并购案,交易总额达
期刊
Financi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编者按:相对于大陆而言,台湾金融业的开放来得更早一些,台湾金融业应对全球化的理念和路径值得大陆同仁借鉴;追求共同繁荣的夙愿也使得海峡两岸金融业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交流与合作”为媒,携手寻求富有深远意义的发展契机。《银行家杂志社》以论坛的形式助力两岸金融业的“共赢”的帷幕刚刚拉开
期刊
编者按:5这个似乎既不代表“发”(8),也不象征“久”(9)和“顺”(6)的数字对于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党的代表大会是5年一次,国家发展规划是5年一订,中国的国旗是5星旗。5对中国人而言绝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次“轮回”或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承负着阶梯式的增长,寄托着梦幻般的希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WTO给予中国全面开放的准备期也是5年,世贸组织希望5带给中国的金融业看得见的好运
期刊
郭建伟摘译  编者按:作者是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本文是他于2007年4月10日在弗吉尼亚州布里奇瓦特学院(Bridgewater College)的演讲。文中小标题系译者所加。     双重使命:最大就业与价格稳定    像我们这样的民主社会,中央银行的终极目标就是提供一件公共产品,即通过货币政策的管理促进经济繁荣与社会福利。美国与几乎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中央银行承担着政府规定的一系列特别任务。美联储
期刊
正在进行中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常见于报端的关于外资银行会主宰中国市场、或者中资银行必须得到保护等等观点以及担忧,既不准确,也不必要。事实上,进入中国的美国银行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很少甚至没有一家银行会计划在这个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让人惊呼 “狼来了”。与那些通常的狼的故事不同,我们的关注点也许应该放在“谁来了”上:也许来的是一伙友好的帮手——牧羊犬,他们带来不同的优点,在中国市场的
期刊
编者按:2007年2月4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大国崛起(富强)之道座谈会”,共有20多位著名学者参会并发言。    如何看待“大国”     兴奋剂还是清醒剂  资中筠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前所长  看了《大国崛起》后,我有一种担心,会不会国内外的人都认为中国自以为是下一个崛起的大国了?据说19世纪末晚清的时候,已经有人说20世纪将要是中国的世纪
期刊
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与突破  Survival and Breakthrough   of Small and Medium Banks  编者按:即将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无疑给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等中小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可幸的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经过十余年的历练,已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新生的农村商业银行与
期刊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股市的火爆表现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在中国的金融改革中,证券市场发展缓慢一直被各界所诟病,作为证券市场发展不足的一个直接结果,长期以来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一直担当着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融资主要渠道的角色。如今,证券市场的繁荣将对银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将借着这股东风抓紧完善自身的资本补充机制,还是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转变盈利模式;是借机提升盈利空间还是在风险管理上更进
期刊
编者按: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的法律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摘译自作者即将出版的新书——《后WTO时代中国金融重组与改革》。杰姆斯·巴茨博士(James Barth)为本刊美国特约编辑,供职于美国奥本大学和梅肯研究院,其余作者分别供职于上海财大、香港大学和复旦大学。    本质上,与1999年《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实施之前的美国相似,中国金融业及其相关法律架构采用的是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