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爱情(短篇)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外婆的家,在沂河岸边。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较大的河流,是沂蒙山区的母亲河。从外婆的家沿着这条母亲河,往下游走,就走到一座古老的小县城。
  那时候,外婆经常叫我陪她去县城赶大集。
  县城的大集,人山人海,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
  但是,外婆每次赶大集,她都从来不买东西,她总是直接走到集市东北角那个地方,去找一个人。
  那儿,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据说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它树干很粗,几个人合手都抱不拢;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树荫能遮住半个篮球场。在大槐树底下,有一个剃头摊子。那个剃头匠,是从铁路退休的老人,他的老伴已经过世了。过去,他一直跟儿子一块儿生活。可是儿子和儿媳总是隔三岔五吵架,他从他们的吵架中听出,是儿媳不愿意和他住在一起。于是,他就悄悄地离开了他们,回到了老家。他在县城买了两间旧房子,一个人过起了日子。他平时很寂寞,想起年轻时学过剃头的手艺,现在很多老年人想剃光头,找不到理发店,他就在大集上摆了一个剃头摊子,专门为老年人剃光头。他快八十岁了,但眼不花,手不抖。给人家剃光头,仍剃得又光又亮。
  外婆每次来到大集上,就直奔剃头匠那儿。
  剃头匠看见外婆来了,就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搬起一个小马扎,叫外婆坐。然后,他又用自己那个茶锈斑驳的大搪瓷缸,倒满一缸茶水,叫外婆喝茶。
  外婆在小马扎上坐下后。剃头匠如果手上正忙时,就不和外婆说话,专心致志地为客人剃头。如果他手上不忙时,也搬过一个小马扎,坐在外婆对面,和外婆说会儿话。他们的话儿似乎也不多,似乎也没有什么新鲜的话题。无非是剃头匠对外婆说:“茶水都凉了,我再给你倒点热的吧?”或者外婆対剃头匠说:“不用了,我不渴,你喝吧。”外婆把那个茶锈斑驳的大搪瓷缸又递给了那个剃头匠。剃头匠喝了一口,捧在手里。他瞅着外婆,外婆也瞅着他。两人互相瞅着,竟然是长久无语,长久静坐着。直到来了顾客,剃头匠又把那个大搪瓷缸递给了外婆。然后是外婆捧着那个大搪瓷缸,静静地瞅着剃头匠手上那把亮晃晃的剃头刀,在那个人的头顶上舞过来,又舞过去。过了一会儿,那个人的脑袋,就变得又光又亮了。剃头匠剃完了那个光头,又用两只大手,在那个光亮的脑袋上来回摸了几把,好像是感受那个脑袋是否光光滑滑?
  外婆每次在剃头摊旁坐下,就会一直坐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才对我说:“狗剩子,我们该回去了。”
  二
  那时候,沂蒙山区的天空,开始下雪了。
  沂蒙山区有好几年雪都下得很小,似乎就飘下一两朵雪花儿,还没有等到落地上,就悄悄地融化了。但是今年的雪,却下得特别大。白茫茫的大雪在天空飞舞着,很快就在辽阔的大地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地毯。
  外婆在这一段日子里,不知道什么缘故,突然不停地拉肚子。外婆吃了很多药,都无济于事。只见她日渐消瘦,床也爬不起来了。
  有一天,外婆忽然拉着我的手说:“狗剩子,你看俺是不是不行了?是不是阎王爷要收俺走了?”
  父亲原来是村支部书记,但那年村支部改选,村里有两户大姓,赵姓的票数超过马姓,父亲就落选了。因为在村里种地,挣不了多少钱,父亲落选后,就和母亲背井离乡,跑到沿海的一座城市做生意。我就给他们打了一个电话。
  父亲和母亲回来后,便带着外婆四处寻医。后来,他们打听到了一个偏方,抓了几副中药,外婆吃了,病果然好了。
  可是,没过多久,外婆的两条腿又犯病了,一步也走不动。每天,她只好孤独地坐在屋檐下,晒太阳。
  外婆很忧郁。她时常望着县城的方向对我唠叨着:“狗剩子,可能俺再也不能进城赶集了。”
  我就安慰她,说:“你的腿會好的。”
  外婆说:“真会好吗?”
  其实,我也不知道。外婆都那么大岁数了,她就像一台经常出故障的老机器,各个部件都已经磨损坏了。如果不彻底脱胎换骨,那部老机器肯定有一天就转不动了。可是想要脱胎换骨,那是不可能的。
  不久,迎春花开了,桃花、梨花、杏花也开了。地里的庄稼也攒着劲儿地拔节了。
  说也奇怪,外婆吃了很多治腿的药,也贴了很多治腿的药膏,腿病也没有治好。但天气一转暖,她的腿突然就好了。她不用拄着棍子,也能在院子里行走自如了,甚至还能走到院子外边的大街上,跑到邻居家串门子。
  一天早上,外婆换上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把头梳得整整齐齐的,就大声喊我:“狗剩子!俺想进城,你陪俺去!”
  我起得很晚。大学放假了,我回到老家,就天天睡懒觉。外婆喊我时,我正蹲在院子里的石阶上刷牙,嘴巴里塞满了白沫子。
  我说:“外婆,你又没啥事情,进城干啥?”
  外婆说:“俺想去看看那个老东西,不知道他还好吗?”
  我说:“那么远,你走不动啊!”
  外婆说:“你叫马六子来,俺要坐他的三轮车进城。”
  我说:“马六子的三轮车坏了。”
  外婆说:“你哄俺!刚才俺还看见他打俺窗前过去呢。”
  马六子是我本家哥,我们还没有出五服。他年前才买了一辆柴油三轮车。那种三轮车马力大,翻山越岭都不在话下,非常适合我们山区搞运输。马六子在山上种植了六亩桃树,现在正是桃树施肥和打农药的季节,马六子要用那辆三轮车往桃园里送肥料和农药,他哪有时间拉外婆进城呢?
  可是,我哄不了外婆,她都看见了,我只好去桃园找马六子。
  马六子正在挖一个大深坑,有一米多深。他要把那一车从养猪场买来的猪粪便,沤在大坑里。猪粪便只有经过发酵,沤成了熟肥,才不烧根烧苗,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他听我说要拉着外婆进县城,就一个劲地摇头说:这事不成,我今天正忙着。再说,我就是不忙,也不能拉外婆进城。外婆都多大年纪了?她已是一个快入土的人了,万一路上出一点闪失,我担不起这个责任。   我说:“用用你的三轮车都不肯,你也太不够兄弟情义了吧?以后就算完了吧,咱俩谁也不认识谁了!”
  马六子看我真生气了,就勉强答应了。
  三
  我们一到县城大集上,外婆从三轮车上下来,就叫马六子先别急着回去,她还有事,要等她一会儿。她说完,就迈开一双小脚,又跑到剃头匠的摊子边,坐在那儿不走了。
  我和马六子先在集上胡乱地转了一圈,转够了,只好回来,坐在三轮车上,默默地等外婆。
  太阳快要落山了,外婆还不走。
  马六子就一个劲地唠叨,如果不是外婆耽误了他一整天的工夫,他这会儿早就挖好了那个大坑,把那车猪粪沤上了。
  外婆和剃头匠还在嘀嘀咕咕地说个不停。我们离得远,也听不清楚他们都说些什么。
  过了一会儿,剃头匠忽然起身收拾剃头摊子。收拾好了,跟着外婆上了马六子的三轮车。
  我和马六子都愣住了。
  外婆喊我和马六子:“还愣什么呢?快过来帮个忙呀,把老东西的这些东西都搬到车上啊!”
  剃头匠的东西,有一个脏兮兮的破脸盆,一个放脸盆的木架子,一个长方形镜子,一个顾客坐的木凳子,还有一个装理发工具的小木箱子。
  我和马六子把这些东西都搬上了三轮车。
  我问外婆:“上哪?”
  外婆说:“回家。”
  我说:“回哪个家?”
  外婆说:“回咱们家啊!”
  我有点吃惊,剃头匠住在县城,为什么不把他送回他的家,还要领回我们家?那么远的路途,难道想叫剃头匠享受一路尘土飞揚,颠簸劳顿的滋味吗?
  外婆把剃头匠领到家,她就张罗着要杀鸡。
  鸡栏里,只有那只金黄色的大公鸡最肥胖了。它有着宽厚的胸脯,大红的鸡冠子,长长的尾巴。每天早晨,它还站在鸡窝上,伸着长脖子,喔喔喔的打鸣。它一叫,那几只母鸡都围在它身边转。它站在鸡群中,俨然像一个国王。那些母鸡,就像它的三妻六妾。
  外婆指着那只金黄色的大公鸡说:“狗剩子,就杀它!”
  我很不情愿。杀了那只大公鸡,就再听不到公鸡打鸣。在农村小院里,如果听不到公鸡打鸣声,就显得死气沉沉。但我又不能抗令。我和马六子只好把那只金黄色的大公鸡逮住了,一刀杀了。
  外婆炖了一大锅香喷喷的蘑菇鸡。
  外婆把鸡端上饭桌后,就喊剃头匠过来吃饭。外婆还给剃头匠烫了一壶老酒,又一个劲地往剃头匠碗里夹大砣大砣的肉。
  看得我和马六子都忌妒死了。
  剃头匠吃完了饭,又和外婆坐在小院子里,喝了好一会儿茶。家畜和家禽都进窝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外婆又叫马六子再跑一趟,把剃头匠送回县城。
  马六子把剃头匠送回县城,又从县城匆匆回来,就一脸不高兴地说:“狗剩子,我够意思了吧?我今天都跑了两趟县城,光油就烧了十几公升。以后如果再有这种事,你千万别来找我,找我也不去了!”
  我对马六子说:“哥们,有时间,我再请你喝酒。”
  马六子说:“算了,算了。”
  剃头匠走了之后,外婆却一夜都兴奋不已。
  我在客厅里看电视。外婆就从她屋里跑过来找我拉呱说:“狗剩子,你说那个老东西,牙口怎么这么好,鸡肉都没塞他的牙缝?看看我呀,一口牙都掉光了,啥东西都不能吃了。”
  外婆又说:“唉,大半年不见他了,他的身体真的不如从前了。这个老东西,有福不会享呀,你说上儿子那里住多好,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生了病,还有人照顾。现在一个人生活,万一有什么事,怎么办呢?”
  外婆唠叨了大半天,见我不跟她说一句话,就扫兴地走了。
  四
  可是,没过几天,外婆又叫我去找马六子,她又要去县城。
  我这次有理由了,丽丽刚才给我打来电话,说一会儿要来找我。我们是放暑假回来的,丽丽想和我商量何时返校,还想提前走几天,到黄山和张家界玩一玩。
  外婆说:“好好,你不去,俺自己去找马六子。”
  我想,马六子肯定不会去。他上次都生气了,烧了十几公升油不说,还耽误他干农活。庄稼人的活,都是跟季节的,春季桃树萠芽前及花期前后是防治桃树病虫害的关键时期,这几天必须给桃树打农药了。
  可是,不知外婆用了什么法子,竟然说服了马六子。他又开着三轮车,拉着外婆去县城了。
  傍晚的时候,马六子回来了,外婆又把剃头匠领回来了。
  这次,外婆还要杀鸡。但她把头伸进鸡栏里看了看,发现鸡窝里已经没有大公鸡了,只有几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外婆瞅了瞅,就叫我去邻居家买了一只大鹅。
  外婆做了一大盆红烧鹅。
  吃饭的时候,外婆还像上次一样给剃头匠烫了一壶老酒,又一个劲地往剃头匠碗里夹大砣大砣的鹅肉。
  丽丽瞅着外婆那个亲昵的样子,就悄声地问我:“狗剩子,剃头匠是外婆的什么人啊?”
  我怕外婆听见,也贴着丽丽的耳朵小声说:“不知道。”
  丽丽说:“我好吃醋啊。”
  我说:“你别吃醏,我也给你夹一坨香香的鹅肉。”
  丽丽说:“算了吧,我要不说,你还想不到。你看外婆,人家那是从内心里发出的。”
  吃完了饭。外婆泡了一壶大叶茶,和剃头匠坐在小院子里,两人都佝偻着背,挨得很近,嘴像露风的风箱,吐字不清地嘀咕着什么。
  我和丽丽、马六子在屋里唱卡拉OK。丽丽大声唱着水木年华的《爱上你我很快乐》。
  外婆嫌我们声音太大,吵得她和剃头匠都没法说话,就踮起小脚,跑到屋里,让我把音量关小。
  那天晚上,我也不知道外婆是什么意思,她竟然不让剃头匠走,把他留在我们家里住下了。外婆叫他睡在西厢房,剃头匠也没有推辞,竟然像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我也把丽丽留下了。去年学校放寒假,我和丽丽上桂林阳朔写生,我们在大街上花了一百多元钱,找了一个制假贩子,做了一张假结婚证,我们住进了一家小旅馆,并且偷吃了禁果。   半夜里,突然下起了大雨。
  大雨来势凶猛,就像一盆盆豆粒子打在屋顶上,特别的响。我在睡梦中被啪啪的雨声吵醒了。我爬起床,去了一趟厕所。回来时,看到院子里灯亮了,灯影里,外婆弯着腰,打着一把雨伞,站立在西厢房门前,我以为外婆要去敲剃头匠的门,但她没有敲,只是在门前站了好一会儿,又回屋了。
  那个剃头匠竟然睡得很香,雨声中夹杂着他响亮的呼噜声。
  五
  那场大雨,没连续下。天一亮,雨就停了。沂蒙山的天空,又变得瓦蓝瓦蓝的。山峰也显得更加青绿。
  我想,天晴之后,剃头匠肯定要回县城了。明天是县城大集,他还得去大集上摆剃头摊子。
  可是,剃头匠一整天都没有走。接下来,他又住了整整一个星期,他还是没有要走的意思。
  剃头匠和外婆两个人,整天都躲在那个西厢房里,嘀嘀咕咕的,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
  我和丽丽都挺纳闷。我们就悄悄跑到窗户下,偷听他们说话。可是,他们说的话,有时是断断续续的,前言不达后语;有时又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和丽丽听了半天,也无法把他们说的那些话,拼凑出一个美丽又完整的故事。
  丽丽就猜测说:“狗剩子,外婆和那个剃头匠,是黄昏恋吧?”
  我反对丽丽的这个猜测,就说:“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啦,还搞什么黄昏恋呢?”
  丽丽又说:“要不,他们年轻时,就是相好的一对。”
  我更加反对,说:“外婆十六岁就守寡了,一生厮守贞洁,哪有相好?你别胡说了!”
  丽丽却很固执,說:“反正,我要把外婆和剃头匠的秘密弄清楚。”
  我说:“快要开学了。我们得收拾一下东西,做好返校的准备。”
  丽丽却不肯罢休,她还是想把外婆和剃头匠的秘密搞清楚。那几天,她的任性真的上来了,竟然走访了村里很多老人,但是都一无所获。她还是不死心,又决定去县城看看。我拦也拦不住。可丽丽就在去县城的路上,出事故了。她骑着摩托车,在拐一个急弯时,突然刹车线断了,迎面正好驶来一辆汽车,丽丽为了躲那辆车,她和摩托车都翻进了沟底。她的右腿摔骨折了,住进了医院。医生给她的腿上打上了厚厚的石膏,她只能躺在病床上休息了。
  丽丽出了事,也不能返校了。我天天陪在丽丽病床边。外婆也忙起来,为丽丽做病号饭,也顾不上和剃头匠说话。
  剃头匠在丽丽摔断腿的第二天,回县城了。
  丽丽住了一个月院。出院时,腿还没有完全好利索,我们就回学校了。然后,我们都忙着写毕业论文,丽丽也顾不上去想外婆和剃头匠的事。
  不久,我们大学毕业了。之后,又是忙着应聘工作。我们还算幸运,都找到了一份合意的工作。丽丽在一家合资企业搞广告策划,我在省城一家晚报当美编。
  半年后,我和丽丽结婚了。
  我们又回了一趟老家。
  这次回老家有两个目的,一是看看外婆。她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我们知道,我们和外婆相处的时间,不是很多了,每看一次,就会少一次。我们第二个目的,就是想打听剃头匠和外婆的秘密。当然,这主要还是丽丽的愿望。
  回到家后,我们却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剃头匠已经死了。
  六
  事情是发生在几个月前——
  那天,外婆又叫马六子从县城把剃头匠接到了家里。晚上,外婆陪着剃头匠喝了几盅酒,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鸡叫了三遍,外婆和剃头匠还没起床。大门紧紧关闭着。
  这时候,马六子来敲外婆的大门。马六子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他的二舅来他家做客了。二舅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他想叫马六子开着三轮车拉他上县城剃头。马六子想起剃头匠就在外婆家,他就来外婆家找剃头匠。马六子敲了半天大门,里边也没回音。马六子想,怎么这么重重地敲门声,他们也听不见呢?会不会出什么事了?马六子就用螺丝刀,把大门的门闩别开了。马六子进了院子,又推开外婆那间屋门。忽然,他惊呆了,看见外婆和剃头匠都躺在一张床上,他们还在睡觉。马六子忽然感觉不对劲,就立刻连推带搡喊外婆,他终于把外婆喊醒了。他又喊剃头匠,可是又推又搡又喊,剃头匠也没有反应。马六子就连忙拨打110和120电话,没用半个小时,救护车和警车都来了。医护人员发现剃头匠的心脏早已停止跳动了。警察在屋里和屋外察看了现场,没有发现他杀的迹象,最后确定剃头匠是煤气中毒致死。
  我和丽丽回到家后,都以为外婆一定很悲伤。但我们见到她后,发现她变得比过去更加矮小和瘦弱,却没发现她有其他的异常。她对我们也一句未提剃头匠的死。
  我们请了七天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
  要走的那天,外婆突然拉住我说:“狗剩子,求你一件事,带俺去县城看看那个老东西。”
  剃头匠死后,他的儿子回来处理的后事。他的儿子在县城公墓买了一个墓穴,把剃头匠葬在了那里。他们也没有叫外婆参加葬礼。
  我和丽丽答应带外婆去县城看看剃头匠。又叫马六子开来了三轮车。到了公墓,我们找到了剃头匠的坟墓,我和丽丽在来公墓之前就买好了一束鲜花。于是,我们把那束鲜花摆放在剃头匠的墓碑前。
  外婆对我们说:“她想一个人在老东西的墓前待一会儿。”
  我们知道这个时候外婆想一个人清静一下,我们也不想打扰她,于是我们就悄悄地离开了墓地。但我们在转身离开的时候,突然看到外婆在剃头匠的坟前跪下了。外婆似乎很悲伤又很凄凉地说:“老东西啊,俺那时候,怎么就忘了把那个炉盖子,盖在煤球炉子上……”
  七
  我和丽丽回到省城之后,丽丽还想弄清外婆和剃头匠的关系。而且丽丽一提起外婆和剃头匠,她似乎就显得非常的怀念和忧伤。丽丽对我说,这两个老人,就像两个孩童一样,他们给我们演示了一场孩童那种纯真美丽又可爱可亲的游戏。可惜他们只是昙花一现,我们最后谁也没有看到花儿绽放。我想母亲肯定能知道一些秘密,我就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母亲果然知道,她把外婆和剃头匠的秘密,告诉了我们。   那还是民国年间——我的短命的外公和他的老丈人做了一个交易,他要用一只母羊和两亩地做婚礼,娶我的外婆。
  老丈人是一个见钱眼开的财迷,二话没说,就和外公成交了。
  外公拿出了地契,扔下母羊,就把哇哇哭叫的外婆扛回了家。他把外婆往床上一扔,扯掉了外婆的衣裳,蒙上了花被子,就算结婚了。
  那年,外公三十,外婆十六。
  外公睡完了外婆,惦记着还要出去挣钱,就在家里坐不住了。
  十天后,外公戴着一顶破礼帽,用麻绳系着腰,提着一个破铜锣,背着一捆破行李卷,牵着两只活蹦乱跳的小猴,便周游四海去了。
  外公是一个耍猴的。
  外公一走,竟然半年没有音讯。
  外婆在家着急,便挎着一个小红布包袱,一路打听,去找外公。她找了一路,也没有找到外公,却遇上那两只已经饿得皮包骨头的小猴。小猴认识外婆,跟在外婆身后不走。外婆看着心酸,就解开小猴脖颈上的链环,对小猴说:“别跟着俺了,跟着俺,你们会饿死的,你们回到山里去吧。”
  外婆放走了小猴,又继续找外公。她已经花光了身上的盘缠,好几天没吃一口东西,饿得实在走不动了,晕倒在大路上。
  正在这时,大路上过来一支穿着破破烂烂的队伍,有一个被称着马排长的当兵的,他救醒了躺在路边饿晕的外婆,还给了外婆两个黑黑的窝窝头和一块银元。
  队伍又继续走了。
  外婆也分不清他们是什么军队。但是外婆记住了那个马排长,他高高的个子,亮亮的眼睛,他的左脸上还有一块月牙形的刀疤,那个刀疤永远刻在外婆的心里。
  外婆又回到村里。
  不久,外婆发现自己怀孕了,那是外公的种。外婆很伤心。她在苦难中,养育着那个女孩。但她一生没有再嫁人,就这样孤寡地生活着。
  谁知,外婆都七十多了,又在县城大集上,遇上了当年的救命恩人——就是那个剃头匠。
  都那么久远了,外婆却能一眼认出那个刀疤。
  那个剃头匠的记忆,也被外婆唤醒了。
  后来母亲又告诉我,那个剃头匠,其实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一个特级战斗英雄。他在解放沈阳城那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子弹打破了他的肚子,肠子都流了出来,可他把肠子塞进了肚子里,用手捂住肚子,咬紧牙关,忍着疼痛,第一个冲入“東北剿匪总司令部”大楼,把那面红旗插在楼顶上。后来,他复员来到铁路上,当了一名又苦又累的巡道员,但他年年都是劳动模范……
  可是,外婆的爱情,永远成为了一个美好的梦。
其他文献
新年开篇,向大家推荐康平的中篇小说《感动高原的几个瞬间》。这是一部给人力量和向上精神的作品,也是一部讲述铁路建设者在极端环境下,雪域高原修筑天路,世界之巅创造奇迹,为藏族同胞谋求幸福,流芳千古的感人故事。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那些战斗者、劳动者、建设者和创造者,那些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们,那些尊严地捍卫着内心的信念、执着追求着善好的人们,成为小说主角。这是汇
期刊
A  从格兰咖啡店出来,梁志殷勤地给赫蓝打开了车门,她优雅地坐进车里。他们每次聚会结束,赫蓝都会享受这种待遇,从起初的过意不去,到现在的习以为常。时间和观念战斗,总是时间获胜,从未失过手。  快到赫蓝居住的小区门口时,她示意梁志靠边停车,梁志讨好地说:“再往前开一段吧!我不想让你走得太辛苦。”赫蓝的心暖了一下,她看见梁志眼睛里的柔情蜜意,透过镜片弥漫到了她的全身。她喃喃地说:“他在家。”  梁志知
期刊
我今年已经第四次到雅加达了  跨过我们的南海  来到这散发着火山灰味道  飘着真诚祷告声音的岛国  与我一样黄肤黑发的千万同胞  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  走出国门,飞越太平洋  为了“一带一路”伟大的倡议  来到这陌生的异国  修建雅万高铁这伟大的工程  他们以足为途  踏遍这里的山河沟谷,村镇街巷  他们以笔为画  铺开了一条前途似锦的光明大道  他们用辛勤劳作  在泥土里播下桥梁的种子  他们
期刊
这是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故事,一平姐、扬帆哥和我的故事。我是小艾。  那天,一平姐冷不防又闯进扬帆哥办公室,而我恰好在这里。要命的是,我的主任扬帆哥要给我交代怎么修改领导讲话稿,招呼我站在他的桌子旁边,和他并排低头看着他手里的材料。这一次,我承认,我穿着短袖衬衫的左胳膊,刚刚挨着了扬帆哥穿着长袖衬衫的右胳膊上,不小心的一瞬。察觉后,我并没有移动,我小心翼翼享受着那种隔着一层薄布的肌肤接触带给
期刊
爱  防控疫情,小区都实行封闭管理。付波一连宅在家里好几天憋得慌,就总站在自家阳台上看楼下风景。  说看风景,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昔日熙熙攘攘的繁华大街和热闹小区现在都空荡荡的,几乎看不到人。只看到一连好几天,楼下小区都有几个穿黄背心的志愿者挨家挨户给住户家里送网上订购急需的食品蔬菜和日用品。  原来是一批假期滞留学校的大学生报名当志愿者,每天义务给居民送生活必需品、给医院送医疗物资。付波注意到其
期刊
1  一阵炒豆般的鞭炮声从窗户缝儿中钻了进来。  三个孩子像《动物世界》里的土拨鼠似的一个个支棱起耳朵,紧接着是一阵乒乓咣当桌椅的相撞声。眨眼间,屋里只剩下德昌孤零零一个人。  屋内的格局跟村里其他住户有所不同。天堂村这样一头开门的三间房,通常都是进门的一间是外屋,锅台上面安着大锅留着做饭用;进屋一间是住人的,靠南面窗户下面盘一铺土炕;里屋或住人或堆放杂物。德昌家的外屋、里屋和其他人家相差无几,区
期刊
如果不是1987年的春天  夜色在前进中唤醒拂晓  那个从岐山脚下走出的瘦小身影  就不会越走越有劲、越走心里越明亮  肩上的行囊背着——  几件旧衣服、母亲煮的鸡蛋  和小小的笔记本  知识是照明灯,从此  一页页泛黄的纸片上  记录着责任与担当  承载着奋斗与光荣  不因贫穷把生活放弃  心中的梦想,便在长长的铁路上绽放  多少个踏云破月的日子  只为一身制服,只为——  织起一张网,连缀起星
期刊
北方的初秋,晨风已有寒意,正裹着凉气,丝丝缕缕地穿过不再茂密的树叶缝隙,钻进老张的脖子里。可是,老张并没有感到凉意,倒觉得浑身舒坦,身上的细胞像刚醒来般,舒张、伸展开来。他用手正了下衣领,又小心地压了压已经很平整的白衬衫的领角。然后,手在领口的位置上,下意识地停留了一下,在心里暗自思忖,真应该找到那条蓝白相间,打着斜纹的领带。  他顺势将两手放在双肩,像军人整理仪表一般,从肩膀到胸口又到腰间,整理
期刊
一  田爱路小时候常常做一个梦,梦见他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的大柳树下戏耍、吹牛。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间,一孔孔窑洞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正值饭点,烟囱里有袅袅炊烟,丝丝缕缕有香味飘来。  东头的发小墩子咽着口水说:“我长大了要像我爸爸一样,当个大厨子,天天都能吃好吃的。”大家羡慕地望着他时,田爱路说:“我长大了要像我爸爸一样,戴大盖帽,摇着旗指挥好长好长的火车。”说时一脸神气。  梦中,他的父亲
期刊
中篇小说《鸟事》出自年轻人之手,34岁的公安干警。  围绕即将开行的花西高铁,铁路公安部门加大安全保卫的故事。非常没有色彩的题材,被他写得一波三折风生水起。  应该说,铁路题材小说写得如此好看耐看值得一看的并不是很多。把枯燥生活写得有意思,并赋予人性的光辉在其中闪耀,不是哪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小说主要人物一是年轻干警项新,另一是即将退休的老处长韦玉昌。如果说项新为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公安干警形象的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