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质量如何保证是一个难题。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独特性和封闭性等特点,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更多只能是依靠院校内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学校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活动;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外的教育质量监督考核工作。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促进我国高等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教育质量;内部建设;监督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21-02
我国从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里,迅速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高校学生人数不断膨胀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师和学校规模的不断攀升。在完成学校规模扩张之后,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却并没有实现几何数级的提升,原有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保障扩招之后的教育质量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一、高校教育质量建设的特殊性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首先,教育培养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不可能在大学就读的四年中全部体现。而且教育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它的形成和改变需要成熟的条件和时间,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所以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其次,高等教育已经分层,不同层次类型高校教育的质量必然不同,即使同一层次类型的高校,还会受到学校的历史传统、发展定位以及所在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因此各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再次,大学是知识传承和学术研究的场所,历来被称为象牙塔,受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理念的影响,这导致大学通常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使命,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因此大学的各项活动也具有封闭性。
首先,大学教育的种种独特性决定了相关管理部门很难通过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估体系来指导学校的教育质量建设;其次,截止到2012年我国拥有各类大学1171所,在校生人数突破2536万,如果仅仅依靠教育管理部门长期持续而细致的对每一所大学进行监控和评估也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所以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和监控,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学校自身的努力。正如欧洲大学联盟(EUA: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在2005年度大会所指出的:“真正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不在于外部评估和监控,其起点在于大学内部在促进与提高教学质量上所做的持续性工作,这需要大学自身发展出一种良好的内部质量文化。”[1]
二、高校教育质量内在建设途径
1.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和职业道德感,激励老师投身高教育事业
教育质量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实现的,在这其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实习,课后辅导等一系列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所以我国历来有名师出高徒的理念,这也说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学校能否开展高质量教育活动的前提。但现实情况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来的扩招,各大高校均吸收了大批年轻教师,据统计现在我国高校年轻教师已经占到教师队伍的近50%,某些新兴专业甚至达到80%。很多年轻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后經过一两个月短暂的培训就开始为人师表承担教学工作,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巧。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关注这批教师的切实需要,给予这批年青教师更多业务指导和培训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除了教师的能力水平外,教师对教学科研活动的热情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质量。我国历来提倡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各大学对于教师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也有详尽的规定。但这些只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底线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投入多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依靠老师自己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来支持。“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只能是情感性因素。” 教师的职业道德并非与生俱来,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自我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而是需要学校上下共同维护。除了日常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之外,还应该定期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帮助教师端正态度、牢固信念,认同教师的职业理想。
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产业,像大学一样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吸收、保留和激励如此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2]所以校方有责任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以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企业中以契约关系维系的雇员制不同,大学里的所有人都是主人。”[3]校方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综合考核”通过肯定教师工作业绩的方式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还可以一定程度的引进竞争意识,大力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教师,为学校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
2.积极举办各项校园学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其中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就成为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关注的重点。
阿斯汀(Astin,1984)的学生卷入(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校园生活各个方面息息相关。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其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因此更多的举办各类学术性活动无疑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为例,在专业学习方面他们提供大班上课(large lecture halls)小班教学(small classes)、研讨会(seminars)和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initiatives)、夏令营(summer session)供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在2010——2011学年度全校超过20%的本科生参与到分布全球各地的海外院校交流项目中,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方式;同时学校还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或知名专家学者合作开设课程,由他们与学校教授共同授课,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学者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这些项目和课程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 虽然每所高校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并为学生提供各类培训交流的机会来拓宽他们的学习途径;邀请行业优秀的专业人士和学生座谈交流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研究中来。
3.建立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自身,但是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是否正确还需要一定的监控和指导。根据实施监控的主体和范围不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分为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
现在我国的高校内部监控多是通过学生评教、领导听课,同行互评等方式来实现。这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我国运行多年,成熟稳定,被各大高校广泛采用,基本可以覆盖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各种评价体系都是将教师作为被考核的对象,极少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因此打击了一部分教师对于质量监控体系的参与热情。其实我国历来强调“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也是一次自我学习提高的机会,“在造就他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4]。各类质量监控体系就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老师认识到还存在哪些不足并指明老师前进的方向,这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于质量监控体系的宣传力度,让教师意识到监控体系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参与其中。对其中一些不合理的考核标准提出切实的修正意见,大家的共同参与必然有利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
其次,我国高校现在对于教师的各项考核的结果一般只是简单的张榜公布,缺乏专业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整理;考核结果的好坏对于老师的晋升考核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大家对于考核都不够重视,考核的制定者也缺少反馈的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高校各大高校整体考核评价体系多年来相对固化,彼此雷同,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在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高校,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工商管理学院,该院院长每年单独面对面给每位老师发放评教考核的分数,并代表学院给出具体的教学指导意见,同时教师的评教结果直接和薪酬以及晋升考核挂钩,达到了当年学院平均的评价分数的教师薪酬会提高,如果评价结果不理想,将失去涨薪的机会。如此不仅体现了学院领导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视,同时也将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老师的切实利益联系起来,使得大家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投入更多关注。
4.重视校外监控体系的反馈意见
除了内部监控以外,外部监控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各国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同时,还采用一些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和组织来完成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控和保障,例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协会(CHEA),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的质量保障局(QAC)。这些组织通过和相关部门的协商,由专业人员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以第三方的身份对于院校进行考评,从而较好的体现出监控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国家行政权力对于院校的学术自由权和办学自主权的干涉。
高校也应该适度地参与这类组织的评审工作,重视这类机构的评审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融入到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中去。
三、结语
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学校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教育质量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必须依靠全校师生长期共同的努力。学校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内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发展;建立健全校内外的质量监控体系,依靠校内外联合监督考核的方式来查遗补漏,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培养体系,以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保障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军,汪霞.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促进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51-56.
[2]约翰·布伦南,特拉·沙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一个关于高等院校评估和改革的国际性观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3]王建华.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八卷第二期:67-72.
[4]陳运超.高等教育质量的内生性与外源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五卷第二期:5-7.
[5]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管理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
2009,(2):1-9.
[6]李家成.论师生交往的个体生命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1):37-42
(责任编辑:刘翠枝)
关键词:教育质量;内部建设;监督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21-02
我国从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里,迅速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高校学生人数不断膨胀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师和学校规模的不断攀升。在完成学校规模扩张之后,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却并没有实现几何数级的提升,原有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保障扩招之后的教育质量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一、高校教育质量建设的特殊性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首先,教育培养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不可能在大学就读的四年中全部体现。而且教育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它的形成和改变需要成熟的条件和时间,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所以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其次,高等教育已经分层,不同层次类型高校教育的质量必然不同,即使同一层次类型的高校,还会受到学校的历史传统、发展定位以及所在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因此各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再次,大学是知识传承和学术研究的场所,历来被称为象牙塔,受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理念的影响,这导致大学通常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使命,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因此大学的各项活动也具有封闭性。
首先,大学教育的种种独特性决定了相关管理部门很难通过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估体系来指导学校的教育质量建设;其次,截止到2012年我国拥有各类大学1171所,在校生人数突破2536万,如果仅仅依靠教育管理部门长期持续而细致的对每一所大学进行监控和评估也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所以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和监控,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学校自身的努力。正如欧洲大学联盟(EUA: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在2005年度大会所指出的:“真正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不在于外部评估和监控,其起点在于大学内部在促进与提高教学质量上所做的持续性工作,这需要大学自身发展出一种良好的内部质量文化。”[1]
二、高校教育质量内在建设途径
1.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和职业道德感,激励老师投身高教育事业
教育质量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实现的,在这其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实习,课后辅导等一系列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所以我国历来有名师出高徒的理念,这也说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学校能否开展高质量教育活动的前提。但现实情况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来的扩招,各大高校均吸收了大批年轻教师,据统计现在我国高校年轻教师已经占到教师队伍的近50%,某些新兴专业甚至达到80%。很多年轻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后經过一两个月短暂的培训就开始为人师表承担教学工作,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巧。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关注这批教师的切实需要,给予这批年青教师更多业务指导和培训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除了教师的能力水平外,教师对教学科研活动的热情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质量。我国历来提倡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各大学对于教师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也有详尽的规定。但这些只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底线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投入多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依靠老师自己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来支持。“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只能是情感性因素。” 教师的职业道德并非与生俱来,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自我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而是需要学校上下共同维护。除了日常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之外,还应该定期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帮助教师端正态度、牢固信念,认同教师的职业理想。
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产业,像大学一样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吸收、保留和激励如此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2]所以校方有责任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以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企业中以契约关系维系的雇员制不同,大学里的所有人都是主人。”[3]校方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综合考核”通过肯定教师工作业绩的方式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还可以一定程度的引进竞争意识,大力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教师,为学校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
2.积极举办各项校园学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其中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就成为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关注的重点。
阿斯汀(Astin,1984)的学生卷入(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校园生活各个方面息息相关。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其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因此更多的举办各类学术性活动无疑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为例,在专业学习方面他们提供大班上课(large lecture halls)小班教学(small classes)、研讨会(seminars)和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initiatives)、夏令营(summer session)供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在2010——2011学年度全校超过20%的本科生参与到分布全球各地的海外院校交流项目中,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方式;同时学校还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或知名专家学者合作开设课程,由他们与学校教授共同授课,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学者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这些项目和课程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 虽然每所高校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并为学生提供各类培训交流的机会来拓宽他们的学习途径;邀请行业优秀的专业人士和学生座谈交流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研究中来。
3.建立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自身,但是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是否正确还需要一定的监控和指导。根据实施监控的主体和范围不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分为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
现在我国的高校内部监控多是通过学生评教、领导听课,同行互评等方式来实现。这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我国运行多年,成熟稳定,被各大高校广泛采用,基本可以覆盖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各种评价体系都是将教师作为被考核的对象,极少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因此打击了一部分教师对于质量监控体系的参与热情。其实我国历来强调“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也是一次自我学习提高的机会,“在造就他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4]。各类质量监控体系就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老师认识到还存在哪些不足并指明老师前进的方向,这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于质量监控体系的宣传力度,让教师意识到监控体系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参与其中。对其中一些不合理的考核标准提出切实的修正意见,大家的共同参与必然有利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
其次,我国高校现在对于教师的各项考核的结果一般只是简单的张榜公布,缺乏专业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整理;考核结果的好坏对于老师的晋升考核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大家对于考核都不够重视,考核的制定者也缺少反馈的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高校各大高校整体考核评价体系多年来相对固化,彼此雷同,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在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高校,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工商管理学院,该院院长每年单独面对面给每位老师发放评教考核的分数,并代表学院给出具体的教学指导意见,同时教师的评教结果直接和薪酬以及晋升考核挂钩,达到了当年学院平均的评价分数的教师薪酬会提高,如果评价结果不理想,将失去涨薪的机会。如此不仅体现了学院领导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视,同时也将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老师的切实利益联系起来,使得大家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投入更多关注。
4.重视校外监控体系的反馈意见
除了内部监控以外,外部监控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各国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同时,还采用一些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和组织来完成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控和保障,例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协会(CHEA),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的质量保障局(QAC)。这些组织通过和相关部门的协商,由专业人员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以第三方的身份对于院校进行考评,从而较好的体现出监控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国家行政权力对于院校的学术自由权和办学自主权的干涉。
高校也应该适度地参与这类组织的评审工作,重视这类机构的评审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融入到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中去。
三、结语
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学校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教育质量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必须依靠全校师生长期共同的努力。学校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内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发展;建立健全校内外的质量监控体系,依靠校内外联合监督考核的方式来查遗补漏,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培养体系,以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保障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军,汪霞.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促进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51-56.
[2]约翰·布伦南,特拉·沙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一个关于高等院校评估和改革的国际性观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3]王建华.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八卷第二期:67-72.
[4]陳运超.高等教育质量的内生性与外源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五卷第二期:5-7.
[5]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管理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
2009,(2):1-9.
[6]李家成.论师生交往的个体生命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1):37-42
(责任编辑:刘翠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