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的核科学技术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13050621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核科学技术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从核武器到核能的和平利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

客观认识生活中的辐射


  说来大家也许会大吃一惊,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辐射源!因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在绝对温度零度(-273.15℃)以上,都会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
  其实辐射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就在天然辐射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要受宇宙射线的照射,除此之外,还要受到土壤、岩石等生存环境中含有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因此,不可避免,由此而造成人们吃的食物、喝的水、住的房子、走的路、呼吸的空气乃至我们人体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
  不仅如此,人们还自觉地接受着额外的人工辐射,例如看电视、打电话、抽烟、坐飞机,特别是到医院去体检或治病,都要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或多或少的辐射。但医学上使用的辐射,无论是射线装置还是放射性同位素,无论是用于诊断还是用于治疗,其剂量水平都在安全范围之内,是核科技造福人类的一个典型例证。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切脱离剂量谈危害都是不科学的!核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电能、热能、水能等一样也是一种能源。只要正确地使用就可以造福人类,而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大家都知道电能够打死人,可是大家却并没有因此而不使用电;微波炉就是一个辐射源,却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核能与核辐射,当其剂量水平在合理范围内时,就几乎没有危害。因此,辐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可怕的不是核辐射,而是心理恐慌。

核技术在医学、能源、环保等领域造福于民


  作为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核科学技术在国家安全、创新前沿、百姓平安、清洁能源、绿水青山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众所周知的核武器和核电,在和平利用核能的背景下,核科学技术早已服务于国民经济生产,服务于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
  核技术应用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在很多人眼里,核技术神秘而高深。其实,核技术早已在医学、工业、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造福于民。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各种各样功效奇特的辐射发生器,比如我们常说的,最典型的就是医院里诊断疾病用的X光,各种各样医学影像学都涉及,拍片子,做CT扫描,更好一点的做个PET、SPECT等,全是在这个基础上做的。事实上,核医学作为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大领域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发展中,可以说核技术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也极大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然而,人们总是惧怕放射性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其实,只要发挥好放射性的“特长”,它们就能够成为守卫我们健康的勇士。
  所谓放射治疗,就是将放射源或者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利用其放射性特点作用于病变组织或者改变组织的局部代谢,达到破坏、杀伤甚至摧毁恶性肿瘤的目的。当今最尖端且先进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就是放疗手段中的佼佼者。它可以精准打击癌细胞,将成为人类征服癌症的有效手段。此外,我们在地铁、汽车站、火车站、机场、海关、码头等各类场所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辐照装置,利用这些装置就可以实现无损快速不开箱的安全检查,这是核技术应用在公众安全领域的有效例证。
  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核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取得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近年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机理研发的放射性同位素电池(核电池)已成功用作航天器、心脏起搏器、海底电缆中继器等的电源。随着同位素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电池将在航天航空、深空探测、深海探测、交通运输、电动机械等领域广泛应用。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就已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农产品和食品辐射加工、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畜牧、水产和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成为改造、革新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科学技术。我国在农作物辐射育种领域成绩斐然,先后有“鲁棉一号”等18个品种获国家发明奖。
  近年来,又通过神舟飞船等搭载农作物种子进行航天育种,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等对种子进行诱变作用产生有益变异,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蔬菜等新品种。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借助于核技术对食品和农副产品杀菌杀虫、抑芽保鲜,既能够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延长食品保藏期,也不会产生额外的放射性。因此,辐照食品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放心食用,射线只是起到杀菌的作用,对人类的生长、发育和遗传没有不良影响。辐照加工也是继食品罐藏加热、冷冻保藏技术之后的一种食品加工新技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环保领域,核技术已应用于大气污染物、水体和各类环境样品的监测分析,利用辐照技术净化大气、废水、污泥比传统处理技术更高效。
  另外,核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可大规模利用的非化石能源,是我国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推进绿色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谱写了核能和平利用的辉煌篇章。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未来的核能必将以其独有优势发挥独特作用,服务于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核科技是高科技密集的領域,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链。核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无论是培养核科学研究队伍还是培养核工业生产技术人才,急需大量具有核专业背景的人才。截至2019年6月,全国开办核工程类专业的大学共72家,其中专门设立核学院的有47家,每年招收核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数约3000人,人才断层尚未填补,需求缺口仍在增大。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核电领域的先行者和倡导者,正处在从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关键时期。作为新时代优秀的“硬核”青年,应该成长为具有爱国情怀,谱写青春新曲的“爱国能人”,才能为和平利用核能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再续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摘自2019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作者分别为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辛弃疾《清平乐》词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过去乡下的房子多为土墙草顶,檐是披草屋檐,故称为“茅檐”,经雨淋日晒,披散的茅草成了灰黑色,印证着无尽岁月。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燕子向来和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和人相亲相爱。檐下除了燕子外,还住着麻雀,它们是聒噪的孩子,一天到晚,喋喋不休。燕子吃虫子,而麻雀总是偷吃粮食,还常飞到锅台上,啄食剩余的饭粒。所以,燕子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
所谓弱视。是指眼部没有明显的疾病(器质性病变),但远视力达不到0.9。而且佩带任何眼镜视力均得不到矫正。由于孩子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官体验,弱视常常被粗心的父母们所忽视。然而您也许不知道。您的粗心大意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危害——视力永久低下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一个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90%有赖于视觉。弱视的最大危害,在于视觉细胞和视神经长期得不到刺激,产生衰退和萎缩。如果不及时防治
大数据提供了把握这个时代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可以拨开复杂现象,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找准公共决策的逻辑性,助力实现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对于大数据带来的利好,你有哪些想法?下为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韦法云与网友的问答实录:  网友甲:您认为该怎样更好地把握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韦法云:大数据是一种创新技术,也是一种基础设施;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战略资源;是
2019年,基层减负年。岁末年底,我们也迎来了教育减负的“重磅”新闻。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不仅学生要“减负”,广大中小学教师,同样背负众多不合理的工作负担。教育部调研小组发现,中小学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约为60小时,是法定工作时间的1.5倍。  只有让教师从各种“表哥”“表叔”中
岁末将至,不少教师在总结本学期工作之余,也对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充满期待。  《意见》的出台,不少中小学教师表示,很多措施都说到了心坎里。有了减负文件做“靠山”的新学期,三位年轻老师表达了他们的新期待。  将好文件落实好。  2020年,将是27岁的王晓从教的第五个年头。“《意见》说得很好,但落实好才是真的好。”王晓说,读大学时他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把课教好,但工作后发现,要用不少精力来对接上级检查,
教龄26年的魏涛,是河南一所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说起工作负担,他苦笑:“人家城里老师是教研压力大,我们天天折腾得晕头转向,都不知道在忙啥。”  不像一些城市学校有教导处、政教处、保卫处,人员各司其职,农村学校什么活儿都靠教师,用魏涛的原话讲,“没有闲人专门做这些事”。校园安全、环境卫生、宿舍和食堂管理……很多工作看着不是多大的活儿,干起来却很占精力。  魏涛所在的学校,位于两个县城的接壤地带,学生
北方冬季的天空,总在淡灰与浅蓝间切换。郭雯对此却常常后知后觉,因为她经常是天光初晓时出门上班,在新闻联播结束时下班到家。  30多岁的她,在山东济南一所公办初级中学任教,是两个教学班90名学生的语文老师,更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  “早晨大概6点多就要起床,上班路要半个小时。班主任必须在7点20分晨读开始前进班,然后7点40分准备上第一堂课。”郭雯掰着指头,讲着班主任一天的工作节奏:在日常上课外,
作为西部贫困山区一所乡镇中学的校长,宋欢既要管理学校行政事务,还要承担日常教学工作。尽管每天都比较忙,但比起这些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牵扯他大量精力的还是各种会议和检查。  “自己过去是一名语文老师,但现在每天行政事务多,尤其是要应付各种检查、会议。只能选择教‘道德与法治’‘美术’等非重点考核科目。”宋欢说,但还是无法完全保障教学时间,课程表时常被“打乱”。  记者见到宋欢时,一大早去镇政府开会的他
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在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缩型(中小)城市”。“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提出,是指以人数的减少和经济活动的衰退为主要特征,日渐呈现衰退、荒废及反城市化现象的城市。在我国,这是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悄然袭来的一种有悖于扩张型发展模式的城市变革。城市自身犹如生物有机体,有其兴衰更替,这种现象在
导师的权力又很大,成了掌握着研究生的“生死大权”的老板,研究生成了劳工,矛盾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2007年1月8日,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舟子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专访,剖析中山大学艾云灿教授事件。方舟子曾在2006年应邀参观过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记者:你如何看待中大艾云灿事件?其中折射了中国高校哪些体制硬伤?  方舟子:国内大学许多研究生导师要么学术水平太差,没有资质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