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公使克林德1900年6月20日北京街头被枪杀。第二天,清廷发布宣战诏书,嘉奖义和团。
对于清廷的举措,各国公使极端震惊,北京、天津,整个华北立即陷入混乱,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
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外国资本大部分集中在那里。对于北方局势发展趋势,各国政府最担心义和拳民众向南方转移。6月14日,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霍必澜建议英国政府应该与中国南方地方政府进行接触,达成谅解,防止因战争而断交利益受损。
英国政府迅速批准了霍必澜的建议。6月1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接见金陵税务司韩森。韩森是英国人,肩负打探刘坤一态度的使命。刘坤一告诉韩森,在目前危险气氛中,他完全可以不顾忌北京中央政府的指示,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合作,维护长江流域的和平。刘坤一表示,如果英国人有意,一旦形势恶化,他愿意在英国人指挥下统一行动,保护各国利益。
第二天(17日)一大早,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法磊斯与湖广总督张之洞举行会晤,商谈在北方局势持续恶化情形下,各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怎样保护。张之洞、刘坤一的态度被英国接受。6月20日,英国政府向长江各口岸英国军舰发出训令,不要有任何刺激中国民众的行动。英国政府告诉张之洞和刘坤一,假如形势恶化需要英军合作,英国一定竭尽全力。
获悉此谈判的其他国家也发布公告,宣布联军仅对义和团及那些反对派遣部队前往北京救援外交官的人进行战斗,至于保持和平的责任须由中国官员承担,如果不破坏和平或不从事战争,那么地方官员就无需害怕联军袭击。这个公告对地方官员产生了分化瓦解的作用。
中外合作维持东南地区和平稳定,不仅符合各国利益,也同样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是,毕竟中央政府正在北方与列强开战,在这样局势下,怎样寻找一个更好的理由,也确实不太容易,因为中央政府催促东南各省出兵勤王的电报也不少。
6月20日,山东巡抚袁世凯接到朝廷一道密旨: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谊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事事均求实际。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必至国势日蹙,大局何堪设想?是在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
这道密旨措辞非常怪异,许多人认为就像一个垂死政府的政治交代,让各省督抚好自为之,相互劝勉,联络一气,寻找保全中国之策。这应是各省督抚愿意与各国合作的政治动力。
第二天(7月21日),已卸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接到荣禄发自北京的密电,荣禄叮嘱李鸿章不必再对来自朝廷的御旨给予重视。根据荣禄的这个暗示,李鸿章等封疆大吏心领神会,立即认定朝廷的所谓“宣战诏书”为“伪诏”,自那之后来自朝廷的任何指示,都可以不执行。他们的统一口径是,端王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慈禧太后、光绪帝已无法自主行使权力,权力已被端王和那些极端的人所垄断,因而他们为了保全中国,保全大清,有权力拒绝来自“伪廷”的“伪诏”。
东南各省督抚巧妙地找到了一个理由。当然,这是一场政治赌博,假如端王赢了,这些督抚不下地狱,也必须解职;端王输了,他们就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责难,反而应该因保全了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地区获得嘉奖和尊重。
促使各省督抚联合起来与各国协议保护东南的,还有实业界。6月22日,招商局“高管”郑观应致函盛宣怀,以为中国军队和义和团对天津租界的进攻,必将使局势进一步恶化,必将影响东南和平与稳定,联军极可能在上海登陆,然后进入长江流域。果如此,东南大局不堪设想。他告诉盛宣怀,经与有关方面协商,为避免不必要损失,不妨提议将一些中国公司转换到外国名下,那么,即便联军来了,这些产业或许因此得以保全。
郑观应的提醒启发了盛宣怀。盛宣怀致电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提议“从权”与各国领事订约互保,上海租界准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商民人命产业为主。责成文武弹压地方,不准滋事,有犯必惩,以靖人心。盛宣怀随电附有准备好的互保章程草稿。
6月25日,刘坤一两电盛宣怀,表示赞成这个建议,请盛宣怀就近指导余联元与驻沪领事团谈判,以便早日定议。
东南互保建议特别是刘坤一的坚定态度立即获得东南各省督抚积极回应。他们相信东南互保既是克服目前时局危机的惟一办法,也合乎朝廷密旨的要求:各省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
根据这种认识,上海道余联沅6月26日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会晤。余联沅建议各位领事致电各自政府,要求除正在进行战斗的北方,宣布中国其他所有地区为中立区。余联沅表示,如果各国政府照此办理,那么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就有足够能力保证秩序。
经周密谈判,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签署《东南互保章程》共九条,中国东南最富庶地区因这些地方督抚大胆决策避免了一场战争,为中国保全了一块恢复发展的基地。当然,也使各国在华利益避免战争打击。
表面上看,东南督抚没有出兵勤王,反而在朝廷危难时洁身自好保全地方。其实,清廷内心深处对此相当感激,战争结束,这些大员没有谁因此受处分。
对于清廷的举措,各国公使极端震惊,北京、天津,整个华北立即陷入混乱,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
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外国资本大部分集中在那里。对于北方局势发展趋势,各国政府最担心义和拳民众向南方转移。6月14日,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霍必澜建议英国政府应该与中国南方地方政府进行接触,达成谅解,防止因战争而断交利益受损。
英国政府迅速批准了霍必澜的建议。6月1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接见金陵税务司韩森。韩森是英国人,肩负打探刘坤一态度的使命。刘坤一告诉韩森,在目前危险气氛中,他完全可以不顾忌北京中央政府的指示,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合作,维护长江流域的和平。刘坤一表示,如果英国人有意,一旦形势恶化,他愿意在英国人指挥下统一行动,保护各国利益。
第二天(17日)一大早,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法磊斯与湖广总督张之洞举行会晤,商谈在北方局势持续恶化情形下,各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怎样保护。张之洞、刘坤一的态度被英国接受。6月20日,英国政府向长江各口岸英国军舰发出训令,不要有任何刺激中国民众的行动。英国政府告诉张之洞和刘坤一,假如形势恶化需要英军合作,英国一定竭尽全力。
获悉此谈判的其他国家也发布公告,宣布联军仅对义和团及那些反对派遣部队前往北京救援外交官的人进行战斗,至于保持和平的责任须由中国官员承担,如果不破坏和平或不从事战争,那么地方官员就无需害怕联军袭击。这个公告对地方官员产生了分化瓦解的作用。
中外合作维持东南地区和平稳定,不仅符合各国利益,也同样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是,毕竟中央政府正在北方与列强开战,在这样局势下,怎样寻找一个更好的理由,也确实不太容易,因为中央政府催促东南各省出兵勤王的电报也不少。
6月20日,山东巡抚袁世凯接到朝廷一道密旨: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谊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事事均求实际。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必至国势日蹙,大局何堪设想?是在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
这道密旨措辞非常怪异,许多人认为就像一个垂死政府的政治交代,让各省督抚好自为之,相互劝勉,联络一气,寻找保全中国之策。这应是各省督抚愿意与各国合作的政治动力。
第二天(7月21日),已卸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接到荣禄发自北京的密电,荣禄叮嘱李鸿章不必再对来自朝廷的御旨给予重视。根据荣禄的这个暗示,李鸿章等封疆大吏心领神会,立即认定朝廷的所谓“宣战诏书”为“伪诏”,自那之后来自朝廷的任何指示,都可以不执行。他们的统一口径是,端王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慈禧太后、光绪帝已无法自主行使权力,权力已被端王和那些极端的人所垄断,因而他们为了保全中国,保全大清,有权力拒绝来自“伪廷”的“伪诏”。
东南各省督抚巧妙地找到了一个理由。当然,这是一场政治赌博,假如端王赢了,这些督抚不下地狱,也必须解职;端王输了,他们就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责难,反而应该因保全了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地区获得嘉奖和尊重。
促使各省督抚联合起来与各国协议保护东南的,还有实业界。6月22日,招商局“高管”郑观应致函盛宣怀,以为中国军队和义和团对天津租界的进攻,必将使局势进一步恶化,必将影响东南和平与稳定,联军极可能在上海登陆,然后进入长江流域。果如此,东南大局不堪设想。他告诉盛宣怀,经与有关方面协商,为避免不必要损失,不妨提议将一些中国公司转换到外国名下,那么,即便联军来了,这些产业或许因此得以保全。
郑观应的提醒启发了盛宣怀。盛宣怀致电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提议“从权”与各国领事订约互保,上海租界准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商民人命产业为主。责成文武弹压地方,不准滋事,有犯必惩,以靖人心。盛宣怀随电附有准备好的互保章程草稿。
6月25日,刘坤一两电盛宣怀,表示赞成这个建议,请盛宣怀就近指导余联元与驻沪领事团谈判,以便早日定议。
东南互保建议特别是刘坤一的坚定态度立即获得东南各省督抚积极回应。他们相信东南互保既是克服目前时局危机的惟一办法,也合乎朝廷密旨的要求:各省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
根据这种认识,上海道余联沅6月26日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会晤。余联沅建议各位领事致电各自政府,要求除正在进行战斗的北方,宣布中国其他所有地区为中立区。余联沅表示,如果各国政府照此办理,那么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就有足够能力保证秩序。
经周密谈判,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签署《东南互保章程》共九条,中国东南最富庶地区因这些地方督抚大胆决策避免了一场战争,为中国保全了一块恢复发展的基地。当然,也使各国在华利益避免战争打击。
表面上看,东南督抚没有出兵勤王,反而在朝廷危难时洁身自好保全地方。其实,清廷内心深处对此相当感激,战争结束,这些大员没有谁因此受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