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成人社会是否准备好了,“网络时代”已经真切地降临。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成人社会的焦虑也与日俱增,这种焦虑集中体现在担心网络上的不良资讯,尤其是黄色、暴力、反动信息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
事实上,成人社会的这种焦虑已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一百多年了。19世纪末,当电话发明并逐步开始普及的时候,成人社会就已经开始焦虑了,担心在“电话时代”青少年会沉迷打电话、煲电话粥、打电话上瘾,更担心电话这样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会传播不良资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世纪,当电视发明出来并逐步普及后,成人社会则更加强烈地焦虑起来,这种对“电视时代”的焦虑持续了近百年且仍然在持续。不过随着“网络时代”的降临,这种焦虑似乎已经被对网络的更加强烈的焦虑所取代。作为“没有边界的信息延展空间,没有领袖的意见表达平台”(于丹语),当互联网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后,成人社会的焦虑可谓达到了空前的状态。
为什么成人社会如此容易焦虑,如此强烈的焦虑?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源自成人社会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冲动:总喜欢按照自己的设想,分阶段、有选择的让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知晓其“应当知道的信息”,例如什么时候可以知道性知识这类成人社会的秘密是有年龄要求的,否则就认为会对青少年有害,甚至诱发越轨和犯罪行为。成人社会的这种偏好很类似于大鸟喂养雏鸟,因此我把这种现象称为资讯“喂食模式”。有趣的是,这样一种偏好和冲动也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权力阶层也喜欢把民众当成孩子,有选择、分阶段、分层次的让他们知晓其应当知道的信息。如果一旦这种“喂食模式”受到挑战,则同样认为是有害的。
不过,值得反思的是,未经过过滤的信息真的对青少年有害吗?大量的个案、调查似乎表明,网络所传播的未经筛选的资讯的确是有害的,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提出了质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青少年群体知道了所有成人社会的秘密,掌握了成人社会所知道的一切信息,那么孩子还能称为孩子,成人还能称为成人吗?成人社会的安全、权威还能够维持吗?比如在乡土社会中,长者之所谓为长者,之所以具有权威、受人尊重甚至具有神秘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懂得最多,掌握了很多孩子不可能知道的“秘密”。但是,当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通过互联网就能够知道的比长者更多,包括被认为孩子不应当知道的秘密时,那些连互联网都可能没听说过的长者,因对电脑的小毛病感到不知所措而求助孩子们的成年人的地位、权威,的确会受到严重挑战。
这可能是成人社会对“网络时代”感到空前焦虑的,潜意识的、真正的原因。
“悲壮”的是,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控”特性,成人社会试图在网络时代仍然维持资讯“喂食模式”的努力,可能永远不会成功,如果竟然成功了,代价也会是惨痛的。在网络时代,成人社会应当试着去努力接受资讯“喂食模式”逐步被终结的命运。
事实上,成人社会对未经过滤网络资讯的焦虑明显过度了。不良资讯当然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并非加入不良资讯,就会产生不良行为的机械个体。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那些早就终结了资讯“喂食模式”的国家,甚至包括那些色情产业合法化的国家,如日本、丹麦、荷兰,青少年犯罪率、青少年受性侵害率反而是非常低的。
应对网络时代来临的重心不应是维持或者试图回复资讯“喂食模式”,不应是强化网络过滤和监管,而应重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如何与多元信息共处而不迷失。在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社区更具有保护青少年不受伤害的责任,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只是防止网络伤害青少年的责任主体之一,政府的“铁钩”用于治理网络这块“豆腐”时应当慎之又慎。而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成人社会应当避免过渡焦虑和非理性反应,与青少年共同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
事实上,成人社会的这种焦虑已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一百多年了。19世纪末,当电话发明并逐步开始普及的时候,成人社会就已经开始焦虑了,担心在“电话时代”青少年会沉迷打电话、煲电话粥、打电话上瘾,更担心电话这样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会传播不良资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世纪,当电视发明出来并逐步普及后,成人社会则更加强烈地焦虑起来,这种对“电视时代”的焦虑持续了近百年且仍然在持续。不过随着“网络时代”的降临,这种焦虑似乎已经被对网络的更加强烈的焦虑所取代。作为“没有边界的信息延展空间,没有领袖的意见表达平台”(于丹语),当互联网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后,成人社会的焦虑可谓达到了空前的状态。
为什么成人社会如此容易焦虑,如此强烈的焦虑?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源自成人社会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冲动:总喜欢按照自己的设想,分阶段、有选择的让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知晓其“应当知道的信息”,例如什么时候可以知道性知识这类成人社会的秘密是有年龄要求的,否则就认为会对青少年有害,甚至诱发越轨和犯罪行为。成人社会的这种偏好很类似于大鸟喂养雏鸟,因此我把这种现象称为资讯“喂食模式”。有趣的是,这样一种偏好和冲动也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权力阶层也喜欢把民众当成孩子,有选择、分阶段、分层次的让他们知晓其应当知道的信息。如果一旦这种“喂食模式”受到挑战,则同样认为是有害的。
不过,值得反思的是,未经过过滤的信息真的对青少年有害吗?大量的个案、调查似乎表明,网络所传播的未经筛选的资讯的确是有害的,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提出了质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青少年群体知道了所有成人社会的秘密,掌握了成人社会所知道的一切信息,那么孩子还能称为孩子,成人还能称为成人吗?成人社会的安全、权威还能够维持吗?比如在乡土社会中,长者之所谓为长者,之所以具有权威、受人尊重甚至具有神秘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懂得最多,掌握了很多孩子不可能知道的“秘密”。但是,当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通过互联网就能够知道的比长者更多,包括被认为孩子不应当知道的秘密时,那些连互联网都可能没听说过的长者,因对电脑的小毛病感到不知所措而求助孩子们的成年人的地位、权威,的确会受到严重挑战。
这可能是成人社会对“网络时代”感到空前焦虑的,潜意识的、真正的原因。
“悲壮”的是,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控”特性,成人社会试图在网络时代仍然维持资讯“喂食模式”的努力,可能永远不会成功,如果竟然成功了,代价也会是惨痛的。在网络时代,成人社会应当试着去努力接受资讯“喂食模式”逐步被终结的命运。
事实上,成人社会对未经过滤网络资讯的焦虑明显过度了。不良资讯当然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并非加入不良资讯,就会产生不良行为的机械个体。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那些早就终结了资讯“喂食模式”的国家,甚至包括那些色情产业合法化的国家,如日本、丹麦、荷兰,青少年犯罪率、青少年受性侵害率反而是非常低的。
应对网络时代来临的重心不应是维持或者试图回复资讯“喂食模式”,不应是强化网络过滤和监管,而应重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如何与多元信息共处而不迷失。在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社区更具有保护青少年不受伤害的责任,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只是防止网络伤害青少年的责任主体之一,政府的“铁钩”用于治理网络这块“豆腐”时应当慎之又慎。而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成人社会应当避免过渡焦虑和非理性反应,与青少年共同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