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阜阳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又提现了阜阳人民的勤劳智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取代了个性化、手工化的生产方式,因此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阜阳剪纸的整体认知和发展方向,保护、传承好阜阳剪纸这个灿烂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阜阳剪纸;传承;发展方向
一、阜阳民间剪纸的整体认知
阜阳剪纸起源于民间节庆的剪贴画,在阜阳农村,逢年过节,婚丧喜事,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阜阳剪纸所表现的内容几乎包括一切民间艺术题材,如动物花鸟、喜庆纹样、民间传说等等。阜阳剪纸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充满了农村性和实用性,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清代的阜阳剪纸,都是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从表现内容看,阜阳剪纸艺术介于我国南北之间,既有北方的粗狂又有南方的灵秀,阜阳剪纸创作者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妇女们在鞋帮、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常用剪纸作底稿,这种极具乡土气息的审美观念形成了阜阳剪纸鲜明的风格。如程建礼的剪纸作品,浑厚古朴、热情奔放,让人不禁想到汉魏时期的石刻,有一种天然去雕琢的美感,再如王家和与陈之仁的刻纸,细腻灵秀,吸收了现代绘画的技术,给人“江南小品”的感觉。
从表现形式看,阜阳剪纸主要沿袭了实用传统的花样,作品多采用意象造型,以单色剪纸为主,值得注意的是,阜阳剪纸的意象造型或装饰纹样的表现技法都是为了展示物象和作品本质,而并非单纯的为了装饰而装饰,正是因为多形式的纹样才凸显出阜阳剪纸浓郁的乡土气息。刻纸的表现形式则不同,刻纸多采用填色、点染、复合粘贴等形式对图案进行加工,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来突出主题。
二、剪纸艺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进入现代化,许多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被瓦解,阜阳剪纸也不例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随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正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许多民间艺人的民俗技能难以为继,剪纸艺术等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内生动力的不足而举步维艰。同时,剪纸艺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个尴尬境地,即许多剪纸艺术保护者和民间美术理论家多是将剪纸艺术作为一个研究民俗史、或美术史的佐证来进行研究和保护,对剪纸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进行了概念剥离,从而导致剪纸艺术和现阶段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剪纸艺术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因此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这种人为性的概念剥离显然不利于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
此外,由于中国古代将剪纸艺术等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的事物,许多民间艺人无法登上大雅之堂,更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口口相传,因此,这种“言传身教”、“父子相传”、“师徒相传”的方式便是传承的主要方式,至今仍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也慢慢凸显,受众面太窄,难以普及。
三、阜阳民间剪纸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阜阳民间剪纸在七十年代之前主要是生活实用,如枕花、鞋花等,在七十年代之前阜阳剪纸在需求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1980年,阜阳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剪纸艺术学术组织--阜阳剪纸研究会;1981年成立了隶属于阜阳地区文化局的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主要研究民间剪纸,由于组织的不断健全,阜阳剪纸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1982年,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开始组织剪纸艺术传承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剪纸爱好者和剪纸艺术家。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剪纸的实用性逐步弱化,阜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在这一阶段走了下坡。进入2000年后,随着国家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阜阳剪纸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各类“剪纸艺术进校园”、“剪纸艺术进社区”、等活动如火如荼,“阜阳剪纸传承培训班”和各类剪纸大赛也相继开展,在阜阳市文化局、阜阳市民间美术研究室和阜阳剪纸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下,阜阳剪纸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正式走向国家级舞台。
时至今日,由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阜阳市民间美术研究室承办的“剪纸传承培训班”、“中小学生剪纸大赛”、“民间剪纸、工艺优秀作品展”已形成规模,有了固定受众,阜阳剪纸发展的整体性已初步形成。
四、阜阳民间剪纸的发展方向
民间剪纸艺术不能故步自封,依旧固守传统的传承方式,也不能靠单纯的收藏、封存来保护手工艺术,这样不仅达不到应有的传承效果,反而会丧失原有的生命力,我们应开拓思路,合理利用现代传媒介质,使剪纸艺术更好地为时代服务。发展阜阳剪纸,需要一批懂得欣赏阜阳剪纸的群众。这就需要我们为阜阳剪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可以在教育上下功夫,在中小学的美术课中增加阜阳剪纸艺术的相关内容,使中小学生从接受熏陶。在高等学校的相关专业,如美术、设计等增加阜阳剪纸为内容的艺术鉴赏课及组织大学生艺术活动社团等,让阜阳剪纸成为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学教育的一部分。
发展阜阳剪纸的产业链条。阜阳剪纸既是一张地方形象的名片,又是一种地方软实力竞争资源。把阜阳剪纸发展为文化产业链,如建立“阜阳剪纸博物馆”或阜阳剪纸精品市场,也可以把阜阳剪纸和阜阳地区的旅游景点相结合,将景点特色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印在景点门票上,或者购买门票附赠一张与景点有关的阜阳剪纸纪念品,结合阜阳剪纸的地域性能更加彰显剪纸艺术的乡土气息,如蔚县的剪纸、苏州的刺绣等,值得借鉴。
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将阜阳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展现出来,使之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阜阳民间剪纸艺术流淌着中国本原哲学的血脉,体现了群众广泛的审美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社会心理,是中国民间文化习俗中独具特色的一種。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数字化传播只是一种媒介手段,是为传播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服务的,切忌本末倒置,如果一味追求新技术,则容易弱化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对内容的精心打造,从情感维度上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众的距离。
关键词:阜阳剪纸;传承;发展方向
一、阜阳民间剪纸的整体认知
阜阳剪纸起源于民间节庆的剪贴画,在阜阳农村,逢年过节,婚丧喜事,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阜阳剪纸所表现的内容几乎包括一切民间艺术题材,如动物花鸟、喜庆纹样、民间传说等等。阜阳剪纸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充满了农村性和实用性,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清代的阜阳剪纸,都是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从表现内容看,阜阳剪纸艺术介于我国南北之间,既有北方的粗狂又有南方的灵秀,阜阳剪纸创作者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妇女们在鞋帮、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常用剪纸作底稿,这种极具乡土气息的审美观念形成了阜阳剪纸鲜明的风格。如程建礼的剪纸作品,浑厚古朴、热情奔放,让人不禁想到汉魏时期的石刻,有一种天然去雕琢的美感,再如王家和与陈之仁的刻纸,细腻灵秀,吸收了现代绘画的技术,给人“江南小品”的感觉。
从表现形式看,阜阳剪纸主要沿袭了实用传统的花样,作品多采用意象造型,以单色剪纸为主,值得注意的是,阜阳剪纸的意象造型或装饰纹样的表现技法都是为了展示物象和作品本质,而并非单纯的为了装饰而装饰,正是因为多形式的纹样才凸显出阜阳剪纸浓郁的乡土气息。刻纸的表现形式则不同,刻纸多采用填色、点染、复合粘贴等形式对图案进行加工,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来突出主题。
二、剪纸艺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进入现代化,许多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被瓦解,阜阳剪纸也不例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随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正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许多民间艺人的民俗技能难以为继,剪纸艺术等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内生动力的不足而举步维艰。同时,剪纸艺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个尴尬境地,即许多剪纸艺术保护者和民间美术理论家多是将剪纸艺术作为一个研究民俗史、或美术史的佐证来进行研究和保护,对剪纸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进行了概念剥离,从而导致剪纸艺术和现阶段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剪纸艺术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因此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这种人为性的概念剥离显然不利于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
此外,由于中国古代将剪纸艺术等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的事物,许多民间艺人无法登上大雅之堂,更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口口相传,因此,这种“言传身教”、“父子相传”、“师徒相传”的方式便是传承的主要方式,至今仍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也慢慢凸显,受众面太窄,难以普及。
三、阜阳民间剪纸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阜阳民间剪纸在七十年代之前主要是生活实用,如枕花、鞋花等,在七十年代之前阜阳剪纸在需求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1980年,阜阳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剪纸艺术学术组织--阜阳剪纸研究会;1981年成立了隶属于阜阳地区文化局的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主要研究民间剪纸,由于组织的不断健全,阜阳剪纸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1982年,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开始组织剪纸艺术传承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剪纸爱好者和剪纸艺术家。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剪纸的实用性逐步弱化,阜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在这一阶段走了下坡。进入2000年后,随着国家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阜阳剪纸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各类“剪纸艺术进校园”、“剪纸艺术进社区”、等活动如火如荼,“阜阳剪纸传承培训班”和各类剪纸大赛也相继开展,在阜阳市文化局、阜阳市民间美术研究室和阜阳剪纸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下,阜阳剪纸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正式走向国家级舞台。
时至今日,由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阜阳市民间美术研究室承办的“剪纸传承培训班”、“中小学生剪纸大赛”、“民间剪纸、工艺优秀作品展”已形成规模,有了固定受众,阜阳剪纸发展的整体性已初步形成。
四、阜阳民间剪纸的发展方向
民间剪纸艺术不能故步自封,依旧固守传统的传承方式,也不能靠单纯的收藏、封存来保护手工艺术,这样不仅达不到应有的传承效果,反而会丧失原有的生命力,我们应开拓思路,合理利用现代传媒介质,使剪纸艺术更好地为时代服务。发展阜阳剪纸,需要一批懂得欣赏阜阳剪纸的群众。这就需要我们为阜阳剪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可以在教育上下功夫,在中小学的美术课中增加阜阳剪纸艺术的相关内容,使中小学生从接受熏陶。在高等学校的相关专业,如美术、设计等增加阜阳剪纸为内容的艺术鉴赏课及组织大学生艺术活动社团等,让阜阳剪纸成为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学教育的一部分。
发展阜阳剪纸的产业链条。阜阳剪纸既是一张地方形象的名片,又是一种地方软实力竞争资源。把阜阳剪纸发展为文化产业链,如建立“阜阳剪纸博物馆”或阜阳剪纸精品市场,也可以把阜阳剪纸和阜阳地区的旅游景点相结合,将景点特色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印在景点门票上,或者购买门票附赠一张与景点有关的阜阳剪纸纪念品,结合阜阳剪纸的地域性能更加彰显剪纸艺术的乡土气息,如蔚县的剪纸、苏州的刺绣等,值得借鉴。
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将阜阳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展现出来,使之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阜阳民间剪纸艺术流淌着中国本原哲学的血脉,体现了群众广泛的审美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社会心理,是中国民间文化习俗中独具特色的一種。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数字化传播只是一种媒介手段,是为传播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服务的,切忌本末倒置,如果一味追求新技术,则容易弱化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对内容的精心打造,从情感维度上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