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ALCHF)患者采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ALCHF患者96例作为实验对象,依据其不同的抢救方案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8例采用运转、治疗同时进行的院前抢救模式,观察组48例则采用先治疗再运转的抢救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抵达医院前不同时段生命体征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为,对照组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CHF患者院前抢救采用先治疗再运转的模式效果更好,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 院前抢救 治疗 转运
急性左心衰竭( Acute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ALCHF)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由于心肌损害、心脏瓣膜疾病以及心律失常等引发的心肌收缩力异常、心脏排血量下降、心室压力升高,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1-2]。该种病症的特点是发病迅速、进展快、死亡率高等,因此科学的院前抢救方案是有效治疗的关键。我院在针对该类患者院前抢救时采用先治疗再转运的模式,先将该种模式和治疗、转运 同时进行的模式效果进行对比,以下为结果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均是我院近年来收治的ALCHF患者,病例数共计为96例,依照院前抢救模式的差异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8例,男女性比例为29:19,年龄介于26-78岁间,平均年龄为(40.5±2.9)岁,平均病程在(1.7±0.3)h;观察组48例,男女性比例为13:17,年龄介于29-75岁间,平均年龄为(41.2±2.7)岁,平均病程在(1.6±0.5)h,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满足《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中的内容的患者,经心电图、X线等检查确诊为ALCHF的患者;排除标准:患有精神性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采用患者转运、治疗同步进行的模式,即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先给予吸氧支持并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扩张血管),然后立即进行转运在急救车上同时进行抢救治疗。抢救方案:首先让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使用面罩进行高流量吸氧治疗;再者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快速建立静脉给药通道,然后静脉注射30 mg呋塞米(利尿剂),取0.4 mg西地兰溶入1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强心剂),然后取氨茶碱0.5 g溶入1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平喘),取参麦注射液50 ml溶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降低心肌耗氧量)。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医务人员抵达现场后先进行抢救治疗(同对照组),然后安排患者的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抢救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明显改善,患者新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改善幅度超过2级;有效:经抢救后患者的症状表现、生命体征均有所好转,心功能评级较治疗前改善幅度为1级;无效:即治疗后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新功能评级均未改善[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用t检验,P<0.0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前不同时段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组患者入园前各时段的体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2.2 抢救效果
对照组患者抢救显效人数为11例、有效人数为15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54.17%;观察组患者数据依次为15例、21例、12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严重危险患者生命的急重症之一,科学的院前急救能够系统性的开展抢救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与患者最有效的治疗,从而缓解病情的进展恶化,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院前急救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常用的有先治疗再转运模式和治疗、转运同时进行的方式[4]。
转运和治疗同时开展的优点是缩短了患者耽搁的时间,患者可以更快的抵达医院接受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但是该种模式在搬运过程中同时需要进行治疗,需要更多的医务人员进行协助,同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摇晃,所以增加了静脉推注和针刺时的操作难度,患者也很容易从担架上跌落造成额外的损伤。而先治疗后转运模式,即在现场先进行利尿、血管扩张、平喘、强心和心脏耗氧量的治疗和干预,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然后再使用担架搬运至急救车转运,转运途中只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情况,同时可以及时向医院报告患者的实时情况,继而为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提供更加充分的准备。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结果该组患者治疗的 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仅为54.17%;另外在入院前观察组患者呼吸、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ALCHF患者急救时采用先治疗后转运方式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坚.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 2015,2,(16):50-51.
[2]薛文成.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9(32):137-138.
[3]黄海晏.急性左心衰竭两种院前急救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5,5(4):51-52.
[4]黄穗霞,杨贞文,曾育辉.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模式应用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 27(14):672-673.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 院前抢救 治疗 转运
急性左心衰竭( Acute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ALCHF)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由于心肌损害、心脏瓣膜疾病以及心律失常等引发的心肌收缩力异常、心脏排血量下降、心室压力升高,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1-2]。该种病症的特点是发病迅速、进展快、死亡率高等,因此科学的院前抢救方案是有效治疗的关键。我院在针对该类患者院前抢救时采用先治疗再转运的模式,先将该种模式和治疗、转运 同时进行的模式效果进行对比,以下为结果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均是我院近年来收治的ALCHF患者,病例数共计为96例,依照院前抢救模式的差异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8例,男女性比例为29:19,年龄介于26-78岁间,平均年龄为(40.5±2.9)岁,平均病程在(1.7±0.3)h;观察组48例,男女性比例为13:17,年龄介于29-75岁间,平均年龄为(41.2±2.7)岁,平均病程在(1.6±0.5)h,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满足《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中的内容的患者,经心电图、X线等检查确诊为ALCHF的患者;排除标准:患有精神性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采用患者转运、治疗同步进行的模式,即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先给予吸氧支持并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扩张血管),然后立即进行转运在急救车上同时进行抢救治疗。抢救方案:首先让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使用面罩进行高流量吸氧治疗;再者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快速建立静脉给药通道,然后静脉注射30 mg呋塞米(利尿剂),取0.4 mg西地兰溶入1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强心剂),然后取氨茶碱0.5 g溶入1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平喘),取参麦注射液50 ml溶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降低心肌耗氧量)。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医务人员抵达现场后先进行抢救治疗(同对照组),然后安排患者的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抢救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明显改善,患者新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改善幅度超过2级;有效:经抢救后患者的症状表现、生命体征均有所好转,心功能评级较治疗前改善幅度为1级;无效:即治疗后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新功能评级均未改善[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用t检验,P<0.0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前不同时段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组患者入园前各时段的体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2.2 抢救效果
对照组患者抢救显效人数为11例、有效人数为15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54.17%;观察组患者数据依次为15例、21例、12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严重危险患者生命的急重症之一,科学的院前急救能够系统性的开展抢救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与患者最有效的治疗,从而缓解病情的进展恶化,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院前急救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常用的有先治疗再转运模式和治疗、转运同时进行的方式[4]。
转运和治疗同时开展的优点是缩短了患者耽搁的时间,患者可以更快的抵达医院接受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但是该种模式在搬运过程中同时需要进行治疗,需要更多的医务人员进行协助,同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摇晃,所以增加了静脉推注和针刺时的操作难度,患者也很容易从担架上跌落造成额外的损伤。而先治疗后转运模式,即在现场先进行利尿、血管扩张、平喘、强心和心脏耗氧量的治疗和干预,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然后再使用担架搬运至急救车转运,转运途中只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情况,同时可以及时向医院报告患者的实时情况,继而为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提供更加充分的准备。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结果该组患者治疗的 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仅为54.17%;另外在入院前观察组患者呼吸、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ALCHF患者急救时采用先治疗后转运方式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坚.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 2015,2,(16):50-51.
[2]薛文成.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9(32):137-138.
[3]黄海晏.急性左心衰竭两种院前急救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5,5(4):51-52.
[4]黄穗霞,杨贞文,曾育辉.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模式应用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 27(14):67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