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与想象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不透,二是老师教得累。本文重点阐述了小学阶段古诗教学中的“联想法”和“关键字想象法”,并以两个具体的案例阐述了这两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旨在通过这两种方法,让小学生真正地吸取到古诗的营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老师找到古诗教学的新思路,实现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目标。
  【关键词】联想;想象;小学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古诗教学也越来越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各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层出不穷。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国学课、诵读课,以及相关的诗词类竞赛活动。但是,如果关注一下真实的教学现状,就会发现,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依然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不能讲得很深,还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既要满足基础教学的要求,又要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不论是按照传统的读、解、情的模式,还是引入声、画、色等多媒体手段,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把古诗中的营养传给孩子了吗?孩子真的从心底升起对古诗的热爱了吗?真的体会到古诗中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味了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学古诗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对古诗只有叙述,没有描绘。这一问题反映在“翻译”这一环节。在翻译古诗时,大多数学生只会根据文下注释和单个字的意思,刻板、生硬地连字成句,完全在解释诗的字面意思,没有深入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脑海里也并没有画面。比如对“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句,学生的理解仅限于“香炉峰上生出的烟雾因为太阳光的照射而变成了紫色”,离“体情悟境、有画面感”相去甚远,更不用提诗词意境的熏染了。而学生对诗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这个层面,即“会读会背、知道意思”。
  第二,不能结合自身经历,走进古诗的情感世界。古诗中往往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比如思乡之情、感怀之情、报国之情、惜别之情等等,这些情感的体悟,仅仅靠字面意思的翻译,或者几句写作背景是不够的,仅仅靠老师强拉硬拽也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两个问题是小学生古诗学习普遍存在的,也是老师感觉最无从下手的地方。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因为没有抓住古诗的特点造成的。古诗的特点就是高度浓缩,如何把浓缩的古诗一点点化开,就是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的。下面,我分别通过两个课例,对想象、联想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联想”教学法应用举例
  联想,就是“由某人某物,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物的思维活动①”。这一方法在学生体会古诗情感时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超过自身年龄的情感而言,更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深入诗情。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课安排了《回乡偶书》《宿新市徐公店》和《夏日田园杂兴》这一组古诗。这三首诗中,后两首诗描写了乡村儿童的田园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生活,情感上比较简单。相比之下,《回乡偶书》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四年级的孩子尚且年幼,很难体会诗人久别故土的心情,以及不被儿童认出的心酸。
  这三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时间上也有承接关系。所以,在讲这一课时,我先讲后两首,再讲《回乡偶书》。在《回乡偶书》课上,我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创设情境:80多岁第一次回到家乡的贺知章,当时是什么样子?会想些什么?他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随后,转入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联想。在这里,我着重要让学生通过联想,感受到贺知章回到故土,听到孩童问话时那种心酸、无奈的心情,尤其是“客”字给贺知章带来的打击,即为什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此地触动贺知章?联系到本班有很多外地借读的学生,我让这一部分学生分别讲一讲每年寒暑假回老家时的感受。这个问题触及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的思维立马活跃起来,纷纷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许多人和事。学生动情地述说起自己的爷爷奶奶如何不认识自己了,好朋友如何变得陌生了,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如何被拆除了,甚至因为长年不回老家留下的遗憾。其他的学生也被这样如泣如诉的述说感染了,联想起自己相似的经历。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可以跟诗人产生共鸣,我再引导学生回到诗人身上:那80多岁才回到故乡的贺知章,又会经历些什么呢?面对孩子的问题,他作何感想?如此,学生便能比较容易体会到贺知章当时的心境,以及“客”字带来的“杀伤力”。
  在这个环节,学生回忆自身的相关经历,由贺知章的“归乡”,联想到自己的“归乡”,再由自己的情感,迁移到对贺知章内心情感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心酸,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二、“想象”教学法应用举例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知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想象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有很多种形式,这里重点阐述“关键字联想法”。
  所谓“关键字联想法”,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进行想象,描绘诗句中描写的画面。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和《山行》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想象的进行要以对古诗的理解为基础,因此,对于两首古诗,先问学生:“作者都看到了什么?”此时学生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自己的积累,说出两首诗的字面意思。接下来,再问学生:“由这些画面,你能想到什么?”我先以“日照香炉生紫烟”为例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边听边想:“从这句话中‘生’这个字,老师想象到了这样一副画面:在香炉峰的顶端,有一团又一团的云雾,不断地升腾出来,它们变化着形状,时而聚拢,时而散开,时而高,时而低,就这样缭绕着,让香炉峰看起来像仙境一样。”学生感受到了我描述的画面,我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这段话是怎么来的。学生很快就发现,可以抓住一个关键字进行想象,即通过关键字的意思,把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延伸开来。接着,我让学生再抓住这句诗的其他字为刚才的画面做补充。学生继而发现了还可以抓住“照”“紫”这样的字眼。最后,这句诗在学生的脑海里,就是一幅“阳光笼罩山顶、紫气氤氲、云雾升腾”的画面。掌握了方法,我让学生亲身实践,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句,运用“关键字联想法”,描绘诗句中的画面。小学生的想象力实在让人惊叹,一组又一组精美的语句,让两首诗的意象一点点丰富起来。经过这样的想象,古诗不再是干涩的、生硬刻板的翻译,而是包含了声音、形态、颜色、语言等一系列丰富的画面。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仅仅做示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自学、自写、自悟,通过体验、想象,让诗中丰富的情与景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要抓住古诗自身的特点,通过结合自身经历的联想,和抓住关键字的想象,引导学生想开来、说起来,形成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变教师讲解的课堂为学生自主探究、自学自悟的课堂,从根本上唤起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主动性,打好诗词基础,也让小学古诗的教学更有效、更有用、更有趣。
  注 释
  ①百度百科“联想”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
  ②百度百科“想象”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
  参考文献
  [1]徐林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4.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华,書法艺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古韵。掌握书法艺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由于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学习书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艺术教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现状出发,对如何将书法艺术教学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探讨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书
该文讲座在重复频率足够高时,三阶色散效应、自陡峭效应以及喇曼散射效应对在色散缓变光纤(DDF)中孤子串产生的影响。
会议
该文报导了971nm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掺铒激光器的一些实验研究结果。提出并成功地演示了由光纤环反射器和光纤光栅构成的全光纤色散腔掺铒光纤激光器,在1.55μm波段获得了线宽小于0.05nm的激光
【摘要】如何切实有效提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怎样去突破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都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本文以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为突破口,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利用多种手段,如借以生活、借以音乐、借以读写、借以画图等,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能获得更大的学习乐趣。  【关键词】中学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关键要夯实强化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文言文知识体系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拓展课外文言文阅读思维,注重古文名句的积累。  【关键词】文言文;夯实基础;迁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
【摘要】近年来,中职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发生了改变,强调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互“融通和配合”,这一转变重新界定了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上的地位,更体现其在教学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是对公共基础课的科学认识和理性认识,也可看作是公共基础课的一次质的飞越和重生。做好与专业课的融通与配合,探究中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融通机制,带给中职教育者崭新的思考契机和实践机遇。  【关键词】中職语文;专业课; 融通  
【摘要】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的深化。对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界基本达成了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一共识。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从不同层面认识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借鉴西方语言学中的有益成分,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关系进行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