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默认的未来”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q8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圣摩尼卡的饭店中,管理学大师沃伦·本尼斯(Warren G. Bennis)第一次听到了史蒂夫·扎福(Steve Zaffron)和戴夫·洛根(Dave Logan)关于企业突破命运播弄的法则,并感到大为惊奇,他称:“他们的想法驱散了我所有的疑虑,所以我请他们写作一本书。”五年后,这本名叫《赢在转念间:突破的三大法则》(The Three Laws of Performance: Rewriting the Future of Your Organization and Your Life)的书方才问世。
  和认为“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的大儒王阳明的观点有些类似,史蒂夫·扎福和戴夫·洛根也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人们并非像我们先前所认为的那么客观,事情的走向往往与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有莫大的关系。对于乐观者来说,到处都是机遇;对于悲观者来说,一切都一团糟,每个系统似乎都好像是为了变得更糟才被精心设计出来的。人们心目中都有一个未来,而很多公司是“注定”要失败的。
  两位作者描述了一个场景:员工在谈论未来—他们认为公司陷入了权力纷争,因此每当一件新产品上市时,就往往已经落后市场两年了,这种状况不会改变,领导从来不具备领导能力,他们骨子里没有领导意识,公司只会日益衰败,直到被并购或关闭;而管理层则认为员工毫无责任心,公司没有资金实力去请明星员工,因此公司在业界永远是二流的,我们会全力以赴,但公司很难取得成功。
  在一个注定走向平庸,甚至失败的现实里,管理者和员工一样心急如焚,但对彼此的观点都不以为然,公司上下都很沮丧,但又都无能为力。史蒂夫·扎福等人认为“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未来,尽管很少有人能明明白白说清楚,这不仅仅是他们期望和希望发生的事情,也是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即将发生的事情”,这就是“默认的未来”,尽管有的人表面上并不认同存在这个“默认的未来”,但却真实地活在其中。
  由于管理层和员工不去改变“默认的未来”,所以无论在管理上的努力有多大,绝大多数变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时很多管理举措,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反弹,使事情变得更糟,更不可收拾,离“默认的未来”越来越近。史蒂夫·扎福等人认为,书中讨论的主题不是什么变革管理,而是重写未来。为此,他们提出了行动的三大法则:①人们所采取的行动是与事态的发展相适应的;②事态的发生源自语言;③着眼于未来的语言会改变事态发展的方向和人们面临的处境。
  基于第一个法则,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类事情时,似乎很容易产生现实幻觉,比如你对某人怀有多年积怨,你可以从脑海中寻找出描述他的若干形容词,但这些未必是真实的,可能是一种幻觉,尤其是工作中的现实幻觉。所以,对于一个身处困境的公司来说,很多问题不仅仅是改善管理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公司上下去击破这种幻觉。对于员工来说,往往你抵抗的就是需要你坚持的;对于管理层来说,亟需获得员工的信任,以自救的诚意带领大家走出注定失败的幻觉。
  第二个法则是关于执行力的,改善执行力的关键是大家如何走出“沉默”。人们被打了结的语言束缚着,未表达出的语言,挤占了人们原本可以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空间。人们表现顺从,看似努力,但工作毫无创意,所以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学习坦诚地沟通。史蒂夫·扎福和戴夫·洛根写道:“一旦我们为新话题创造了空间,我们就可以开创一个新未来并改变环境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最终将要实现的突破。”
  第三个法则所说的基于未来的语言也叫生成性语言。它拥有构建愿景、创造新未来以及消除阻挡人们预见未来的障碍的强大力量。它并不描述形势是怎么发生的,而是改变其发生的方式,并使过去的问题完结。当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说“我有一个梦想”时,他就为别人创造了梦想,并改变了种族隔离这个“默认未来”。
  如果人们纠缠于眼前的问题,仍然相信令人沮丧的未来是注定的,那只能自求多福了。
其他文献
世纪之交的管理学向何处发展,在八九十年代曾经有许多推测。这一方面,鲍勃·特里克做出了一个重大预言—21世纪是治理的世纪。他从1980年代开始,对公司治理进行不懈研究,以董事会为公司治理中心,提出了自己的治理理论。特里克对公司病症的诊断,对公司治理相关理论的总结,起到了引领研究方向的作用。  特里克从现实出发,主张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由此出发,他对董事的素质和能力,董事会的结构和运行进行了类型化
期刊
现代的中国企业往往陷入一个怪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当领导发觉制度不得执行,有漏洞可钻时往往就定下更严格的规章,加上更多的报表,增加更多的检查,但“亡羊补牢”后,羊照亡不误,甚至变本加厉:一、更多的弄虚作假,每个领导都有“填表专员”,每个组织都有“填表办公室”,平常报上去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业绩与政绩,直到纸包不住火了,爆出一个又一个的大弊案或大危机。二、规定多了,制度定得太细太严,反正没
期刊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问题进入了社会关注的视野。21世纪伊始,伴随着安然事件的爆发,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议题。好的治理,不仅能够带来公司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承担起对股东、对社会,乃至对其他参与者的责任。对安然事件的反思,使“善治”成为频繁出现的词汇。在后安然时代,不良公司成为众目睽睽的对象。公众所关注的不仅有经理和总裁,而且有股东和董事。在这种局势下,首次提出“公司治理”理念的罗
期刊
在中国的批评语境中,经常可以听到一句古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管理活动中如何理解这句古训,值得注意。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来是宋代大儒朱熹对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的解释,强调的是儒家的自省和反思。要求通过自省来纠正偏失,提高境界。这一用意是很恰当的。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反思自我时,处处都认为自己正确,那这种反思就毫无价值。所以,儒家才强调“反求诸己”,以君子的伦理标准要求自己,看看“为人谋而
期刊
中国缺乏市场常识的障碍之一是,对市场需要怎样的产品、设计和质量规范缺乏经验。一个方法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照搬,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这样做,它称之为“三来一补”。   —1979年3月3日,《经济学人》文章《中国有多少可以出口?》     邓小平在一年前引起的“外交旋风”不但没有停止的迹象,反而愈加猛烈地刮入美洲大陆。  元旦,中美正式建交。同日,邓小平再次登上《时代》封面。27天后,应卡特总统之邀,
期刊
制造行业的前景继续明朗,这意味着设备投资与存货重建为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支撑。然而,预计总体经济还是趋于平缓。建筑业可以说是经济最疲软的领域,住宅性建筑量一直以很低的水平颠簸而行,而非住宅建筑量继续下滑。  消费部门也出现了紧张的迹象—消费信心仍旧很低,尽管出现了新增工作岗位,但是并不足以明显降低失业率。预计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从2009年第四季度的5.6%下跌到3.1%, 2010年全年会达到
期刊
当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时,先让我们看看5月21日的报道:富士康又一男工疑跳楼身亡。截止5月,短短5个月的时间,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制造商、全球代工大王、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富士康连续有10名员工选择“凌空一跳”,或死或伤,原因各异。今年1月富士康“第一跳”马向前的姐姐—马丽群的一段话,多少可以以管窥豹。  马丽群:  我们的基层员工很辛苦,每天就像机器一样做来做去,可以说被训练成了一台机器。另一方面
期刊
“子弹不容易击中我,而且也绝不能让它击中。现在眺望定远城外,风景异常清明秀丽。柳吐新绿,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黄。平原千里,一望无垠,远处迷迷蒙蒙,但见白云如絮,加之天气晴朗,把春风骀荡、春日和煦、春日迟迟这些汉字的形容词拿来套用,与此情此景完全合适。”这段话摘自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一封书信。   与去战场“观光”的多数日本文艺工作者不同,小津是上过战场的下级军官,他隶属于日
期刊
一项针对全球132位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不相容、高估协同效应、新的企业不具备实施变革的能力、不能管理目标企业等。其中,文化不相容因素以57%的比例高居第一位。可见,失败的文化整合常常是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而由于中西方公司间文化存在着的较大差异, 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另外,外国企业管理层也对文化整合没有足够的重视, 他们对于如何选择恰当的文化整合方法束手无策。  我们
期刊
中国传统的商人,不管其在起步阶段的初衷如何,最后几乎都会走到官商勾结的道路上。像春秋时期的范蠡那样,做一位逃离政权泛舟江湖的陶朱公,只是一个远逝的梦想。为商而顶子不红,极易受权力之害;红顶而没有经商,权力就难以获利。红顶商人胡雪岩,几乎是中国传统官商关系的一个象征。  胡雪岩的故事流传极广,勿需多说。他的兴盛发达和衰败倒闭,对当今的商人既有诱惑力,也有警示性。套用一句老掉牙的话,就是“成也萧何,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