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对于学生 奠定语言文字功底,学好专业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工作能力, 提高人文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有些学生甚至是厌学,对语文毫无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剖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试着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两方面去改变语文教学这种教师教得没劲 ,学生学得更没劲的现状。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比较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往往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环节,课堂提问以教师为主,组织讨论大多流于形式。而中职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文化基础较差,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知识,这样一灌到底的课即使教师的教学艺术再高超,也难以培养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为作为接受者的学生没有参与,也不能参与。而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如果不能亲自参与其中,自己动脑思考,他是很难有切身的感悟体验乃至理解的,更不能转化成自身的素养。这样在对学习本就不十分感兴趣的中职生眼里语文就会更加的枯燥无味。而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大纲》明确提出: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职生学习基础及语文基础出发,积极采取改革创新的举措,着力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积极性出发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读、说、写的能力,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即语文课堂采用“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的“三会”模式,所谓“我会读”是教师指定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或整篇课文要学生读;“我会写”是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说或讨论;“我会写”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的课堂设计也以这三个要求为中心,例如:
案例:《祝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我会读)
1、导语设计: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2、阅读准备:注音并读词语。
彷徨 寒暄 镯子 朱拓 陈抟老祖 烟霭 雪褥 形骸 新正
荸荠 踌躅 讪讪 怔怔 蹙缩 执拗 炮烙 歆享 牲醴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草窠 渣滓 山墺
3、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
4、学生分组朗读第1、2、3段、祥林嫂初到鲁镇的两段、再到鲁镇时阿毛的故事以及课文最后7段后,再齐读以上段落。
第二、三课时(我会说)
教师设计下列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充分“说”
第一:全班讨论形式:
1、阅读小说以后,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有人评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祥林嫂是不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女人?那么她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在“春天”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呢?鲁迅先生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2、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小说中说:“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像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肯干的人,又正值壮年,怎么会穷死呢?真的是穷死的吗?
3、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4、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路的?
5、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赎罪”后却仍被鲁镇的人鄙夷,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她愤然举起菜刀,砍向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门槛。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否符合小说中祥林嫂的思想性格?从文中找依据说说理由。
第二:法庭模拟形式
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每个小组成员分角色分别担任原告、被告、辩护律师、法官,内容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可加进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可适当加进手势、表情,力求符合各自所模拟的角色。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
辩护程序:文中的“我”是原告,鲁四老爷、柳妈等是被告。
第二步:“我”的控告: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的短工说:“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像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肯干的人,又正值壮年,怎么会穷死呢?真的是穷死的吗?扮演村民的同学指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或柳妈,也有同学说祥林嫂是自杀,或者自然死亡。
鲁四老爷、柳妈的辩护律师为其辩护。
第三步:法官宣布判决书,用简要的语言为祥林嫂之死下一结论。
点评:“法庭模拟”内容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学生在“法庭模拟”活动中,无论是原告、被告、律师还是法官,都需进行陈述并加进手势、表情,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挥了学生以体态语表情达意的才能,形式活泼,内容生动,趣味盎然。
第四课时(我会写)
1、为 “我”写日记。
2、给祥林嫂列年表。
3、小作文,当堂完成:《祥林嫂的故事》。
补充说明:许多课文不可能完全有这么多的时间、也不一定必须这样去分别、独立地进行读、说、写的教学。“三会”过程与目标的实现,针对的并不一定是每一个课时与每一篇课文,它是就整个的学期、学年等阶段性、长期教学过程与目标而言的。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具体课文、具体课时的教学活动时,对读、说、写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要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时用力,也不一定面面俱到。 与此相适应的,在评价上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大纲》从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功能、评价的主题、评价的方式等方面对评价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合适中职生的建议。“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中职语文教学没有“选拔”性的考试,所以,《大纲》提出“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发挥诊断功能,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学生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评价的激励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是经常被应用的,对学生的作答、作业,老师们一般是不吝表扬的,在指出问题之前总是先肯定优点。但诊断也好,激励也好,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过程的发展性原则,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很难用一纸试卷来评定的,因此,我们取消期中期末考试,完全由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表现(含纪律表现)及作业来计算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具体包括:
1、纪律:迟到、早退、随意进出、接打手机、讲话、睡觉、吃零食等每次扣1分;旷课一节扣3分。
2、学习表现: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单独参与读、说的次数各不少于15次,就可以得到基本分30分。在此基础上,表现优秀者再加分:读、说活动,读、说流利加0.5分/次,发音准确、清晰加0.5分/次,体态自然大方、声情并茂加1分/次。
写:每个学生每学期写课堂作文不少于5次者,都可以得到基本分15分。在此基础上,每篇再按如下标准加分: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加1分,无错别字(含标点符号使用)加1分,使用了成语及修辞手法等使文章有文采加1分,表意顺畅加1分,结构清楚完整加1分。
除了读、说、写外,每学期还设计“加餐”式练习:
第一学期:读、记成语;第二学期:读、背唐诗宋词;第三学期:朗读课文或经典文章;第四学期:讲儿童故事。每期期末集中组织进行相关比赛活动并视学生表现加分。参加者都加2分,获一等奖的小组或个人加6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
3、学生语文课堂表现计分登记办法: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习笔记本,既记录自己的课堂表现得分,也记录学习要点和体会。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笔记本由小组长记录小组成员的得分情况。
全班准备一份总成绩册,由学习委员、课代表以周为单位轮流汇总各组计分情况、登
记全班同学的得分结果并予以公布。教师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所有记录每周核实、汇总一次。
这样多元化的评判方法符合关注个体差异的要求,淡化“分层”与“名次”的意识,将语文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使学生通过内在的权衡和外在的激励,增强自我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奋发向上的热情。 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进步、看到潜力,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保持学习自觉性与能动性,不断突破现有状态,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比较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往往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环节,课堂提问以教师为主,组织讨论大多流于形式。而中职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文化基础较差,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知识,这样一灌到底的课即使教师的教学艺术再高超,也难以培养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为作为接受者的学生没有参与,也不能参与。而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如果不能亲自参与其中,自己动脑思考,他是很难有切身的感悟体验乃至理解的,更不能转化成自身的素养。这样在对学习本就不十分感兴趣的中职生眼里语文就会更加的枯燥无味。而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大纲》明确提出: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职生学习基础及语文基础出发,积极采取改革创新的举措,着力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积极性出发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读、说、写的能力,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即语文课堂采用“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的“三会”模式,所谓“我会读”是教师指定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或整篇课文要学生读;“我会写”是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说或讨论;“我会写”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的课堂设计也以这三个要求为中心,例如:
案例:《祝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我会读)
1、导语设计: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2、阅读准备:注音并读词语。
彷徨 寒暄 镯子 朱拓 陈抟老祖 烟霭 雪褥 形骸 新正
荸荠 踌躅 讪讪 怔怔 蹙缩 执拗 炮烙 歆享 牲醴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草窠 渣滓 山墺
3、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
4、学生分组朗读第1、2、3段、祥林嫂初到鲁镇的两段、再到鲁镇时阿毛的故事以及课文最后7段后,再齐读以上段落。
第二、三课时(我会说)
教师设计下列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充分“说”
第一:全班讨论形式:
1、阅读小说以后,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有人评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祥林嫂是不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女人?那么她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在“春天”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呢?鲁迅先生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2、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小说中说:“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像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肯干的人,又正值壮年,怎么会穷死呢?真的是穷死的吗?
3、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4、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路的?
5、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赎罪”后却仍被鲁镇的人鄙夷,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她愤然举起菜刀,砍向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门槛。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否符合小说中祥林嫂的思想性格?从文中找依据说说理由。
第二:法庭模拟形式
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每个小组成员分角色分别担任原告、被告、辩护律师、法官,内容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可加进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可适当加进手势、表情,力求符合各自所模拟的角色。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
辩护程序:文中的“我”是原告,鲁四老爷、柳妈等是被告。
第二步:“我”的控告: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的短工说:“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像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肯干的人,又正值壮年,怎么会穷死呢?真的是穷死的吗?扮演村民的同学指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或柳妈,也有同学说祥林嫂是自杀,或者自然死亡。
鲁四老爷、柳妈的辩护律师为其辩护。
第三步:法官宣布判决书,用简要的语言为祥林嫂之死下一结论。
点评:“法庭模拟”内容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学生在“法庭模拟”活动中,无论是原告、被告、律师还是法官,都需进行陈述并加进手势、表情,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挥了学生以体态语表情达意的才能,形式活泼,内容生动,趣味盎然。
第四课时(我会写)
1、为 “我”写日记。
2、给祥林嫂列年表。
3、小作文,当堂完成:《祥林嫂的故事》。
补充说明:许多课文不可能完全有这么多的时间、也不一定必须这样去分别、独立地进行读、说、写的教学。“三会”过程与目标的实现,针对的并不一定是每一个课时与每一篇课文,它是就整个的学期、学年等阶段性、长期教学过程与目标而言的。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具体课文、具体课时的教学活动时,对读、说、写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要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时用力,也不一定面面俱到。 与此相适应的,在评价上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大纲》从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功能、评价的主题、评价的方式等方面对评价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合适中职生的建议。“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中职语文教学没有“选拔”性的考试,所以,《大纲》提出“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发挥诊断功能,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学生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评价的激励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是经常被应用的,对学生的作答、作业,老师们一般是不吝表扬的,在指出问题之前总是先肯定优点。但诊断也好,激励也好,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过程的发展性原则,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很难用一纸试卷来评定的,因此,我们取消期中期末考试,完全由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表现(含纪律表现)及作业来计算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具体包括:
1、纪律:迟到、早退、随意进出、接打手机、讲话、睡觉、吃零食等每次扣1分;旷课一节扣3分。
2、学习表现: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单独参与读、说的次数各不少于15次,就可以得到基本分30分。在此基础上,表现优秀者再加分:读、说活动,读、说流利加0.5分/次,发音准确、清晰加0.5分/次,体态自然大方、声情并茂加1分/次。
写:每个学生每学期写课堂作文不少于5次者,都可以得到基本分15分。在此基础上,每篇再按如下标准加分: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加1分,无错别字(含标点符号使用)加1分,使用了成语及修辞手法等使文章有文采加1分,表意顺畅加1分,结构清楚完整加1分。
除了读、说、写外,每学期还设计“加餐”式练习:
第一学期:读、记成语;第二学期:读、背唐诗宋词;第三学期:朗读课文或经典文章;第四学期:讲儿童故事。每期期末集中组织进行相关比赛活动并视学生表现加分。参加者都加2分,获一等奖的小组或个人加6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
3、学生语文课堂表现计分登记办法: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习笔记本,既记录自己的课堂表现得分,也记录学习要点和体会。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笔记本由小组长记录小组成员的得分情况。
全班准备一份总成绩册,由学习委员、课代表以周为单位轮流汇总各组计分情况、登
记全班同学的得分结果并予以公布。教师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所有记录每周核实、汇总一次。
这样多元化的评判方法符合关注个体差异的要求,淡化“分层”与“名次”的意识,将语文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使学生通过内在的权衡和外在的激励,增强自我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奋发向上的热情。 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进步、看到潜力,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保持学习自觉性与能动性,不断突破现有状态,全面而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