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菱学诗》是一篇自读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选文大约3600字左右,课文内容包罗万象,知识点千头万绪,可谓形式和内容皆“长”,而如果教者想面面俱到细细讲授的话,那这篇文章就会更加繁杂冗长,学生也会感到厌倦乏味。所谓“精讲”不同于“短教”,它需要我们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凸显重点,尽可能地挖掘文本的魅力,深入浅出,找到一种对“长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文虽长,却可精讲;虽是精讲,却意味悠长。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要有精当的取舍
哈默顿说“阅读艺术就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语文教学中,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就必须教学生学会阅读,摒弃繁琐的分析,将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舍弃删减,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削枝强干,追求简约而厚重的教学,教学生有用的语文。一篇课文,要探究的问题有很多,因此,要抓住最适合学生完成的目标去探究,大胆舍弃。
于是我决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紧扣文章的主人公香菱,重点品析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把握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将难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有精准的切入
对于一篇长文而言,不管是运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怎样的处理,找准切入的点,就能带活整篇课文。研读文本之后,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一字评香菱学诗”。要求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品读香菱是怎样学诗的?用笔画出评析的相关语句,同时想一想你会用哪一个字来评香菱学诗?
这一问题带动全篇文章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在课堂上,经过师生的思维碰撞,产生了绚丽的火花,学生在品读中总结出“苦”、“勤”、“专”、“痴”、“诚”“疯”等字,香菱学诗勤奋刻苦而专注是她的外在表现,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对诗歌的痴迷,可谓“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学生在品析词句的同时能切实感受到:贴切的词语可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通过侧面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形象等。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零敲细打,囫囵吞枣,不应该是我们语文人的追求。如能在文章中努力寻找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牵一发而动全身,集一问而悟全文,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感悟文本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那么就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精巧的突破
“简约”不等于“简单”。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作。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刻画香菱这一人物?在她身上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本堂课学习的难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才能既不至于晦涩难懂,又不失于表层肤浅。长文精讲,要有精当的“取舍”,要有准确的切入点和精巧的突破,只有找准突破口,层层剥开长文的外观,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在反复研读文本之后,我留心到香菱有一个表情在文中反复出现,我初步统计了一下,文中有大约16处写到香菱“笑”,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由此入手,要求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品读感悟作者对香菱的情感。很快学生就能感受到香菱学诗乐在其中,作者对香菱饱含了赞美之情。在此补充,《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千锤百炼之作”,再以PPT配上《叹香菱》的音乐,补充介绍香菱的悲惨命运。此时再来体会小说中她却为什么总是“笑”呢?“作者写《红楼梦》跟香菱学诗很像,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曹雪芹在香菱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某种审美理想。”“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写悲更显其悲,香菱笑得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曹雪芹对香菱不仅有赞叹,更寄托了很多的爱怜。”……此时学生思路被打开,情感被调动,智慧的火花也就尽现其中。
四、“窥一斑而见全豹”——要有精妙的拓展
语文学习绝不仅仅在于课堂,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迪孩子的思想情感,最终要能引导学生将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实现由“教”到“不教”的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一文,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由此自然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近作者,走进经典。
对于“长文”采取“精讲”,可以使我们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要做到“长文精讲”,最根本的还是教师本身对课文要有充分的理解,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精当取舍,精确切入,精巧突破,精妙拓展。
(责任编辑韦淑红)
文虽长,却可精讲;虽是精讲,却意味悠长。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要有精当的取舍
哈默顿说“阅读艺术就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语文教学中,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就必须教学生学会阅读,摒弃繁琐的分析,将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舍弃删减,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削枝强干,追求简约而厚重的教学,教学生有用的语文。一篇课文,要探究的问题有很多,因此,要抓住最适合学生完成的目标去探究,大胆舍弃。
于是我决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紧扣文章的主人公香菱,重点品析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把握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将难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有精准的切入
对于一篇长文而言,不管是运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怎样的处理,找准切入的点,就能带活整篇课文。研读文本之后,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一字评香菱学诗”。要求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品读香菱是怎样学诗的?用笔画出评析的相关语句,同时想一想你会用哪一个字来评香菱学诗?
这一问题带动全篇文章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在课堂上,经过师生的思维碰撞,产生了绚丽的火花,学生在品读中总结出“苦”、“勤”、“专”、“痴”、“诚”“疯”等字,香菱学诗勤奋刻苦而专注是她的外在表现,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对诗歌的痴迷,可谓“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学生在品析词句的同时能切实感受到:贴切的词语可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通过侧面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形象等。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零敲细打,囫囵吞枣,不应该是我们语文人的追求。如能在文章中努力寻找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牵一发而动全身,集一问而悟全文,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感悟文本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那么就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精巧的突破
“简约”不等于“简单”。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作。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刻画香菱这一人物?在她身上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本堂课学习的难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才能既不至于晦涩难懂,又不失于表层肤浅。长文精讲,要有精当的“取舍”,要有准确的切入点和精巧的突破,只有找准突破口,层层剥开长文的外观,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在反复研读文本之后,我留心到香菱有一个表情在文中反复出现,我初步统计了一下,文中有大约16处写到香菱“笑”,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由此入手,要求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品读感悟作者对香菱的情感。很快学生就能感受到香菱学诗乐在其中,作者对香菱饱含了赞美之情。在此补充,《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千锤百炼之作”,再以PPT配上《叹香菱》的音乐,补充介绍香菱的悲惨命运。此时再来体会小说中她却为什么总是“笑”呢?“作者写《红楼梦》跟香菱学诗很像,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曹雪芹在香菱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某种审美理想。”“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写悲更显其悲,香菱笑得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曹雪芹对香菱不仅有赞叹,更寄托了很多的爱怜。”……此时学生思路被打开,情感被调动,智慧的火花也就尽现其中。
四、“窥一斑而见全豹”——要有精妙的拓展
语文学习绝不仅仅在于课堂,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迪孩子的思想情感,最终要能引导学生将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实现由“教”到“不教”的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一文,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由此自然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近作者,走进经典。
对于“长文”采取“精讲”,可以使我们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要做到“长文精讲”,最根本的还是教师本身对课文要有充分的理解,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精当取舍,精确切入,精巧突破,精妙拓展。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