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xo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一是通过语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自己语文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领会课程标准的主旨,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发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各种资源,设计出自己的、独特的、有创意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程。二是通过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立德树人”,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必须体现“学生本位”“能力本位”“过程本位”,改变当前学生的“被动学习”“被动生活”“被动做人”状态;必须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改变教师的“拿来主义”“照本宣科”“千篇一律”作风。三是通过语文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要明确核心素养下语文学科的评价标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日常生活积累评价与平时语文测试评价相结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生互评、家师互评、家家互评。加强形成性评价,建立《核心素养下语文学科学生、教师和家长评价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要求学生、教师和家长必须参与核心素养评价的全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教师和家长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还要将评价结果与招生择校考试挂钩、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与家风家训建设挂钩,推动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和家庭生活中的落实。
  一、在語文教学中根植学生善良博爱的种子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应设计一个清晰可操作、切实可测评和由家长全程参与的学习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学习。只有在学习设计时立好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落实目标,在学习评价中围绕目标,在学习实践中强化目标,才能将核心素养走进语文教学和每个家庭中。
  (一)家风家训的传导,是立德树人之根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良好的家风,源于良好的家训。家长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才能流传和发扬光大。
  “互联网 家风”走进语文课堂学习目标。
  (1)教师和每个家庭网上观看央视纪录片《家风》。
  (2)教师和每个家庭查找“互联网 家风”“互联网 家训”的资料,以“我们的家风”为题进行口语交际,并整理成册。
  (3)教师和每个家庭以“我们的家训”为题撰写自己的家训后,进行口语交际。
  (4)教师和每个家庭以“我们的家训”为题,以朗诵、演讲、独唱、合唱、小品或三句半等形式排练节目,准备参加家庭教育大课堂活动。
  (二)大爱无疆的教导,是立德树人之魂
  大爱无疆是指博大的、无限的爱。无疆的大爱没有在国别、区域、种族、敌我、恩怨等时间或空间上区分。这种博大的爱是以宽阔的胸怀,去爱所有的人或物,而且不求回报。博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生命、爱大自然、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人类的进步文明、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如何把“博爱”有意识的行为变成无意识的习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互联网 博爱”走进语文课堂学习实践。
  教师将所有家庭以“我们的博爱”为主题上传的视频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制作成课件,准备好课上使用。
  (1)学生同桌口语交际自己收集整理“互联网 博爱”的资料和以“我们的博爱”为主题制作成册的经过,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听、会听,培养他们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
  “我们的博爱”家庭教育大课堂活动,写出活动计划和主持人串联词。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选出最佳方案,并共同修订。
  (3)教师播放以“我们的博爱”为主题制作的课件,以家庭为单位观看并进行口语交际,关注说的能力的培养。
  (4)教师和每个家庭以“我们的博爱”为主题,以唱歌、舞蹈、小品、相声和乐器等形式演出,表达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世界万物的爱。
  (5)活动结束,教师要求以“我们的博爱”为题,形式不限,或写全家收集整理制作《我们的博爱》小册子的经过,或写自己家将“爱的掠影”照片和摄像制作成视频的体会,或写以“我们的博爱”为题现场表演的经过和体会。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和每个家庭以家庭小组为单位,共同书面评价学生的作文,要求写出优点、不足和与众不同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评优,并将评价结果和过程填写到《手册》上。
  (三)向善隐恶的引导,是立德树人之路
  “向善隐恶”,向:意志所趋。善:好的行为品质。向善:指助人为乐,做于他人有益的事。隐:隐藏不露。恶:很坏的行为。隐恶:指隐藏坏的行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世,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人都有善恶两面,怎样激发出孩子善的一面,尤其是怎样培养孩子从小就向善隐恶,是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亟待研究的一个课题。
  “互联网 善良”走进语文课堂学习评价。
  (1)结果评价。
  由学生、教师和家长分别投票选出10个最佳奖。
  (2)过程评价。
  《手册》中的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过程评价表,第一个横行是10个着眼点:“家教家风家训的传承、乐观善良博爱的品格、道德礼仪素养的提高、艺术审美品味的修为、情调兴趣爱好的培养、批判质疑反思的习惯、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自主独立担当的个性、团队协作共赢的意识、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第二个横行是5个客观描述:“优势、不足、纵向进步、改进建议、反馈意见”。第三个横行是3个评价对象:“学生、教师、家长”。一个纵列是8个观察点:“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收集整理信息制册、实地拍照摄像制频、课堂小组交流、家庭排练合作演出、家庭课堂活动策划、日常学习生活积累、共同成长形成习惯”。每个人都要科学地、公正地、合理地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和过程填进表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修得学生纯洁高尚的品德
  慕课是互联网与教学高度融合的产物,语文教学应将重组优化的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构建“共同学习—探讨研究—学习目标—家生合作—成果展示—个性评价—共同成长—形成习惯”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推进语文教学高效化。将教师退到幕后,让学生走到幕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力量。
  (一)以精致的审美品位,享受生活之乐
  审美,指“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评价美、享受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懂得艺术地生活,也就懂得生活的艺术。热爱艺术,懂得美,懂得欣赏美,养成一种审美自觉的习惯,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精致的审美品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1.“互联网 审美”走进语文课堂共同学习。
  教师将自己查找的“互联网 审美”“互联网 品位”“互联网 装饰”资料进行整理改编,将有关“家庭装饰”方面的慕课、报刊书籍和影像视频等资料进行重组提炼优化,将自己家或儿童房或全部房间拍照和拍摄下来,以“我们的审美”为题,制作成“慕课 翻转课堂”,传至班级网上,大家共同学习。
  2.“互联网 審美”走进语文课堂探讨研究。
  教师和每个家庭共同学习教师以“我们的审美”为主题制作的“慕课 翻转课堂”,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网络发表感想,每个人都参与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然后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达成共识,经教师整理后,确定学习目标,再发给每个家庭。
  (二)以高贵的人格素养,跻身世界之林
  素养,指“平日的修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教师和家长,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应该遵守规则制度,都应提高自身素养。
  1.“互联网 素养”走进语文课堂学习目标。
  (1)教师和每个家庭查找“互联网 人格”“互联网 素养”“互联网 教养”资料,以“我们的素养”为主题,口语交际后,整理成册。
  (2)教师和每个家庭观看教师制作的《我们的素养》“慕课 翻转课堂”后,进行口语交际。
  (3)以家庭为单位,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将网上查找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资料作为素材,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整理成册。
  (4)教师和每个家庭,都以“我们的素养”为主题,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找出差距,撰写演讲稿。
  2.“互联网 素养”走进语文课堂家生合作。
  (1)以家庭为单位网上查找“互联网 人格”“互联网 素养”“互联网 教养”文字和图片资料,家长在帮助孩子理解“人格”“素养”“教养”内涵的过程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自己打字,自己扫描图片后打印出来,以“我们的素养”为题,整理成册。
  (2)以家庭为单位观看教师制作的《我们的素养》“慕课 翻转课堂”后,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孩子礼貌交际的能力,并将评价结果填到《手册》上。
  (3)以家庭为单位,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将上网查找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等囊括其中后,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整理成册。
  (4)教师和每个家庭成员学习和背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三个参与”“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以“我们的素养”为主题,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找出自己的差距,撰写并背诵演讲稿,准备参加班级的成果展示、个性评价和家庭教育大课堂活动。
  (三)以优雅的行为举止,展现礼仪之风
  礼仪,指“礼节和仪式”。礼仪是人类维系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为“人生之本,立业之基”。
  1.“互联网 礼仪”走进语文课堂共同成长。
  每月“和大人一起读”一本书。全家读《班级的礼仪》《学校的礼仪》《中国的礼仪》,读后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并将全家共同撰写的文字配图片(低年级)或读后感(高年级)传到班级网上,互评后将评价结果和过程填写到《手册》上。
  2.“互联网 礼仪”走进语文课堂形成习惯。
  每月全家外出活动一次。在外出前,以“我们的服装”为主题,先上网收集资料,家长在帮助孩子“了解服装的颜色、款式、饰物的搭配,以服饰细节凸显不凡品位,明白个性是最高境界的穿衣之道”的过程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并养成习惯,然后制成“慕课 翻转课堂”,传至班级网上,大家互评互议,将评价结果填写在《手册》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时间会让一切染上神秘色彩吧?要不,童话为什么总是以“很久很久以前”“从前”“古时候”“那时候”这些词开头呢?我童年时候的事,在孩子们眼里也应该神秘,并值得期待吧。因此,和孩子们说话,常以“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为开头。  教室讲台上经常有一支支完好无损的铅笔,却从来找不到失主。于是,我說:“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会做一样手工——竹管铅笔套。铅笔用得只剩一小段,手已经没有办法握住它,依然舍不得丢。怎
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认为,“纸的背面”就是文字背后的秘密。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这是语文教师的第一本领。  如何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方法一:发现文字背后的矛盾。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纸面上的话”非常好理解,那就是“诗人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听到乌鸦发出凄凉的叫声,天上布满
教学目标:  1.整体回顾故事内容,梳理并分享爱丽丝在奇境中漫游的历程,发现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变化,交流奇境中荒诞的人物和情节。  2.链接补充资料,对比感知荒诞文字背后映射的社会现实。聚焦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变化,思辨变化中愛丽丝的成长,体会荒诞文学中的智慧。  3.延伸补充,积累阅读同类型文本的方法,激发阅读荒诞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交流奇境中荒诞的人物和情节,链接补充资料,对比感知荒诞文
近日,我在《读者》上看到约翰·鲍威尔(美)的一篇哲理小故事《欣赏他们的独特性》。这篇文章不长,但很值得回味——  有一次,一位睿智的老师给一群热心的年轻学生讲课。  他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然后花时间,认真仔细地研究这朵花。  他说:“用放大镜,研究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再把花瓣慢慢翻过来,观察它们的对称性。”  回到班里,老师向学生们道
教学目标:  1.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编写神奇、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2.把遇到的困境和求生方法写具体,将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注意描绘人物的心情变化。  3.修改自己的习作,使其困境更惊险,求生更神奇,过程更曲折,心情起伏更大。  教学重点:  把遇到的困境、求生方法写具体。  教学准备:  探险计划单;招募探险队员的快闪视频;充满神奇、惊险剧情的探险视频。  教学过程:  板块一:感知“探险”
当下,时常看到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测试中获得接近满分的高分,不排除学生个人语文素养比较高,自然而然能取得优异拔尖的成绩。但当较大面积、较频繁的高分出现时,语文教师还是应保持清醒。确实有部分学生的语文真实能力与相关高分并不相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还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目前,在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测试中,尚存在一些“高分泡沫”现象,显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重阅读,轻写作  阅读的重要性无需重申,
一、字义辨析的理性分析  何克抗教授在《语觉论》中谈到:“儿童具有先天性的语音感知和语义分析的功能。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约)6岁,对于母语学习来说,并非还无准备,而是已经具有相当强大的基础。”据调查,学龄前的儿童已经掌握了3500个以上的口头词汇,只是对与音相对应的字还不能一一辨认而已。  他还这样写道:“阅读过程的心理加工分成文字感知、文字辨析、单词识别、语块生成和语义辨识五个环节。文字感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了解春天的特点。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春天的美。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的谈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宋代朱熹有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一定涌现出不少描写春天的词语,
文本解读  《日月潭》结构清晰、景美情濃,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令人读来心驰神往。教学时宜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可以借助课后问题“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优美词句,运用图像化策略,在朗读中展开想象,领略日月潭的旖旎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完成KW
复习目标:  1.基于学情,根据课前自主阅读练习《七月的天山》得分率统计图表,运用本单元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尝试解读,由此拓展练习《五月的青岛》(老舍),跟进检测复习效率。  2.聚焦“交流平台”中“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的学法,在回顾本册写景类文章基础上,联系五年级上册写景类文章,在比较中进一步发现写景类文本独特的写法。  3.结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