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翁的“红色情结”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2585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在对不住啊,让你久等了。”2015年2月8日,绵绵春雨中,刚从“红色文化陈列室”匆匆赶来且裤腿沾满了泥水的欧维元一脸欠意的讲到。
  “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匆忘国耻,我得好好给年轻人讲讲。”说这话的时候,欧维元脸上洋溢着一种责任,一种自豪,一种激情……
  三年来,七旬老翁欧维元凭着割不断的“红色情结”,编撰了三本计15万字的红色书籍,建立了“红色文化陈列室”,宣传了18名红军及革命英雄的事迹,先后支持帮助了12名红军及战斗英雄的家属子女,为抢救挖掘宝轮的红色资源做出了显著贡献,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色老人”。
  利州区老促会会长费茂如高度评价欧维元“他是传承红军文化的典范,是老区工作者的楷模。”宝轮镇党委书记尚继新写诗赞扬道:“风尘仆仆查红源,一路奔波不知闲。废寝忘食寻常事,耄耋之年谱新篇。”
  跋山涉水 搜集红色资源
  2000年,欧维元出任利州区宝轮镇老促会副会长。
  宝轮是革命老区,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并有大批群众参加了红军或赤卫队,全镇25个村社区几乎都有红军文物。然而,这些宝贵的革命遗产却如繁星散落,没有人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
  于是,一个设想在欧维元脑海中产生了:搜集红军文物和红军遗址,让红军精神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什么苦都难不倒,什么苦都吃得了!”凭着这股劲头,欧维元和同事们兵分三路,戴一项草帽,拄一根打狗棍,踏上了抢救红色资源的征程。其中最难忘的,是他三赴20余公里外的苏家村了解“红灵坑”。
  欧维元第一次去苏家村,听说当年有3名红军战士没有趕上大部队,不幸被俘,遭到严刑拷打,三位红军战士宁死不屈,高声大骂,还乡团将他们押至2里外的笔架山半坡上,挥刀砍下漩洞。从此,乡亲们就将此洞称为“红灵坑”。因天色已晚无法去现场,欧维元深感遗憾。
  第二次,欧维元再访苏家村,找到当地90多岁老人朱开秀,讲了“红灵坑”的来历:据说当年一红军战士就义前双目怒睁:“红军要找你抵命!”吓得那匪徒浑身哆嗦。49天后,人们发现每到黄昏,漩洞里就会冒出红色雾幔。杀害红军的匪徒曾某终日惶惶不安,经常做恶梦,不久就一命乌呼了。在村支书张发林带领下,欧维元穿过茂密的树林找到“红灵坑”,发现该洞深不可测,令人不寒而栗。站在红军战士的蒙难之地,老人向英灵默立致哀。
  第三次,欧维元特地请了摄影师蒋斌一路上山,现场拍照了“红灵坑”全景,老人不顾山势陡峭,道路崎岖,坚持走完全程,还提出要和年轻人比一比。
  从2010年开始,欧维元和几位老区工作者,行程2000余里,钻深沟爬高山进老林,戴草帽穿胶鞋搭毛巾,冒着暑热天气穿行在崇山峻岭,渴了一瓶矿泉水,饿了一盒方便面。先后跋涉了3县5镇36个村和社区,走访了1000余人次,还派人去仪陇、巴中、旺苍红城等地查红源、取红经。通过三年努力,基本查清了22处红军遗址,130余名红军、苏维埃干部及赤卫队员的事迹,收集了一大批红军标语,红军铜币、银币、布币、刀矛、用具等红色文物。尤其是徐向前安营扎寨凤凰山,屯兵土地岭,指挥部李家院,标语,战壕,碉堡以及他使用的桐油灯盏等更为珍贵。
  欧维元决定把宝贵的红色资源利用起来,编撰成书,并承担了从写稿、校稿、设计、排版、筹资的全部工作。
  那段时间,恰遇老伴脚踝骨折,两个多月无法下床,欧维元白天护理老伴,晚上写作到一两点才休息。他做了白内障手术后,本应休息两周,可他仅休息了5天,便开始工作,有时忙得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留下了见光流泪的后遗症。
  半年以后,一部凝结着欧维元全部心血《红色宝轮》问世了,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机关、学校、企业都纷纷前来索要,成为全镇10万人民的精神食粮。
  义务讲解 弘扬红色文化
  欧维元有着闪光的人生履历:他1955年参加工作,1960年入党,历任罗家乡副乡长、乡长;白朝乡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宝轮镇党委副书记。他曾四次当选为广元县和利州区人大代表,其事迹上了《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并被省委组织部、宣传部评为“党校工作先进个人。”
  欧维元常说:“保护、利用和发展好红色资源,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历史,我作为老区工作者义不容辞。”
  从2010年至今,欧维元先后以镇老促会名义,向党委政府呈送了《关于唤起老区意识,弘扬老区精神,加强老区宣传,加快老区建设的报告》、《关于建立“红色文化陈列室”编撰“红色宝轮”的报告》、《关于保护利用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的报告》、《关于将4月3日作为红军进入宝轮纪念日的报告》,老人的一抹“红色情结”跃然纸上。
  宝轮镇党委政府采纳了欧维元的建议,将四河子大桥命名为“红军桥”,在白龙江大桥头、刘家河要道处设置了“中国革命老区宝轮镇欢迎你”的巨幅牌匾,投资了14万元打造“红色文化陈列室”,编撰《红色宝轮》,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宝轮的红色历史,从而收获奋然前行的力量……
  2012年7月1日,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党委书记尚继新,镇长李永军为“红色文化陈列室”揭牌,宝轮镇首个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成立,300余名机关干部、村(社区)领导参加了仪式,党委书记尚继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作了“红军精神代代传,宝轮明天更美好”的提词。
  “红色文化陈列室”采用声、光、电、影等形式,安放了78张人物像和50张文物图片,内容包括红四方面军在宝轮活动过的五位将军,红色政权在宝轮,红色纪实,战斗英雄,红军遗址遗物等,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遗物,静静地展示着一段段历史,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那以后,欧维元就成了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要到场讲解,一次也不落下。据统计,红色文化陈列室自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群众达8000多人次。   2013年6月30日深夜,欧维元的老伴肚痛打滚,急送医院救治,医生诊断为急性肠炎,必须打吊针,需人守护照料。不料,有两个村计划次日参观“红色文化陈列室”。为了不影响解说,欧维元打电话叫回在广元打工的女儿。7月1日早上8点,他准时赶到“红色文化陈列室”,为60多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讲解。直到下午一点,他才回到医院守护老伴。
  “红色文化陈列室”唤醒了人们的红色记忆,成为宝轮镇一张红色的名片,许多观众纷纷留言。宝中高三学生曾树鸿写道:“赤旗飞舞九天星,铁血熔铸傲骨情。红军不畏前道险,无泪洒血换天青。”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珂君写道:“好个宝轮老促会,宣传老区有妙招。红色文化陈列室,革命故事讲得好。红军精神世代传,祖国明天更美好。”
  热情帮扶 唤醒红色记忆
  “这老头有点傻?成天到处跑,究竟图个啥?”有人不理解。
  “欧维元脑壳长了乒乓,尽干些没名堂的事。”有人说闲话。
  欧维元一家五口,有4人反对他,说他多管闲事,二分钱都不值。
  面对这些非议,欧维元一笑了之,依然坚持,只要發现了红色文化线索,他都要不遗余力去挖掘、去收集、去宣传……
  2011年5月3日,欧维元冒雨前往石桥村普查红色资源,村干部说二组有个女红军王志德,解放后还回来了几次,并给其母立了个碑,引起了欧维元的极大兴趣。他当即赶到石桥二组,找到了女红军的堂哥龚永富。龚永富告诉他,王志德1935年4月参加红军,长征途中与红军营长熊吉祥结为夫妻,建国后曾在通江县兵役局工作,育有三男一女,1974年病故,享年64岁。通过龚永富,欧维元还收集了3张王志德的照片。
  后来,欧维元根据龚永富的讲述,撰写了《女红军王志德的传奇故事》,弥补了广元红军名录没有记载的遗憾。
  几年来,欧维元先后撰写了《徐向前的‘油灯’照亮红星村》、《保护红军标语——杨家三代人的坚守》、《红军照壁,璀璨生辉》、《红军桥的昭示》、《英勇顽强的红军大队长》、《隐功70年的老八路王战胜》、《红灵坑的由来》、《熠熠闪光的红色文化陈列室》等18篇红色文稿,先后发表在《中国老区》、《广元日报》等媒体,或收入《红色印记》、《红色宝轮》等书中。
  2013年6月,欧维元发现老红军贾兴曹之妻何正英在自建房旁搭了个偏棚子,因为缺钱,迟迟盖不起来。经了解,82岁的何正英一家生活艰难,长子贾全义是先天性白毛皮肤,双眼怕光,媳妇欧维方是残疾人,欧维元当即掏出1000元塞到她手上:“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赶紧去买材料盖棚子。”何正英感激地说:“欧会长,我们全家都忘不了你。”
  “决不能让红军家属吃不起饭,看不起病。”欧维元和同事们分别报告政府,建议解决12名老红军、老八路、战斗英雄的家属子女的实际困难。
  在欧维元的积极奔走下,镇政府救助了何正英1000元,将其儿媳纳入低保;救助了老红军罗加玉之妻罗家珍1000元;将身患重病的老红军梁庭福之子梁昭进夫妇纳入低保;将老红军李山青之子李伟纳入低保。救助了三等一级伤残军人龚永才1000元;慰问了隐功70年的老八路王战胜1000元;救助了老红军秦清先之女秦桂华6000元;慰问了志愿军一等功臣曾义宽之子曾国能500元。
  “红日映宝轮,丰碑万古存。传承英雄事,有我老区人。”几年来,宝轮老促会连续三年获中国老促会宣传工作三等奖,先后获广元市及利州区“老促会先进集体”、欧维元获广元市及利州区“老区工作先进个人”。
  谈起往后的打算,年初出任镇老促会长的欧维元激情不减:“我还要在22处红军遗址地立碑,配合政府将苟村红军医院遗址、李家大院红军团部遗址、红军渡打造成旅游景点,只要能弘扬红军精神,搭上我这把老骨头也值……”
  [作者简介]
  何广华,四川广元市经信委。
  ■责任编辑:李佳佳
其他文献
眼下,当你走进永新县石桥镇白鹭村,看到的是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硬化的村道交错穿越,贯通全村,昔日破败的房屋、杂草丛生的空心村、臭气熏人的污水沟,或规划成新宅基地、绿化带,或水流淙淙、清澈见底、鱼儿游动,一派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昔日脸色蜡黄、目光浑浊、愁眉苦脸的村民,如今在春光明媚的温暖阳光下绽放着开心的笑容。昔日污泥满塘、几乎废弃的鱼塘,如今鱼苗跳跃,一家家鱼苗养殖专业户喜笑颜开在这里起网捞鱼,将
期刊
江西省铜鼓县排埠镇永丰村坐落于大围山东南、铜鼓县西南,距离县城14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6.44平方公里,人口619人,耕地面积551亩,周围大山环抱,属于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小山村。  长期以来,虽然坐拥丰富的山林资源和水资源,但因山村闭塞、信息不畅、产业发展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一些土特产外,基本依赖于外出务工,致富奔小康成为永丰村村民年年盼望年年望的梦想。
期刊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不仅是专项扶贫的必要补充,而且也是整个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会扶贫,既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贴近基层、转变作风、了解民情、培养干部、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更是各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对推进扶贫开发、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12年开始,江西省民政厅、江钨控股集团公司定点联系帮扶黎川县。“
期刊
平坦通畅的水泥路、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初春时节,笔者走进江西省卫生计生委挂点帮扶的奉新县甘坊镇柘龙村,只觉处处散发出现代化新农村气息,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正在打黄元米果的村民黄信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些变化,多亏了省卫生计生委的对口帮扶!”  柘龙村位于奉新县西部,距县城65公里。全村依山而居、伴水而住,村级经济薄弱,村民生活困难,被列为省级贫困村。2012年,江西省卫生计生
期刊
提 要 扶贫移民是国家帮助贫困地区人们摆脱困境的政策之一,扶贫移民有多种类型,根据搬迁距离的远近可以分为:近距离移民和远距离移民。相对于近距离移民来说,远距离移民会面对更多的困难。文章选取了陕西省定边县红墩梁村为例,研究发现,红墩梁移民新村存在搬迁后管理、基础设施、移民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得出结论。通过研究以期丰富扶贫移民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 扶贫移民;远距离;问题
期刊
在江西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江西省委书记强卫提出“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而作为革命老区,江西目前仍有276万贫困群众,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江西扶贫工作目前取得哪些具体成效?江西如何继续推进扶贫攻坚?  一、我省“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应该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以下几组数据可以反映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成就、新变化。  第一
期刊
[提要]模拟法庭是高等院校法学院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法学教育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目前,虽然各高校以独立课程模式、辅助性教学环节模式、专业实习环节模式、隐形课程模式等形式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但都过于强调模拟法庭的表演性等特点。表演型模拟法庭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合,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法律能力,符合“情境学习理论”的要求,亟待建立实战型模拟
期刊
新龙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中偏西南部,距安远县城7.8公里,全乡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人,截止目前,全乡有在册贫困户686户,贫困人口2333人,扶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新龙乡党委、政府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结合自身实际,整合各类资源,找准发展载体,挖掘致富潜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创新帮扶模式 突出扶贫实效  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期刊
编者按:  扶贫开发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今年两会,习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习总书记的话语饱含着对老区人民深情的关怀,让老区人民倍感振奋。  2015年
期刊
[提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审计数据和网络数据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审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程度越来越高,审计人员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或非财务数据。在审计系统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审计中引用数据挖掘技术的程序和方法,并指出了这一技术应用于现代审计中的一些局限。   [关键词]数据挖掘;审计;技术   作者简介 胡珊珊(1982-),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