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阶级学说简析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分析政治社会问题的一个根本方法。令人费解的是,虽然马克思的大多数著作中充满了阶级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工具性的还是实质性的似乎很难立刻做出判断),但是,即使通读大多数相关论述,我们仍不能清楚地指出马克思关于阶级的明确定义。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初略梳理原著相关内容,试图大致理清马克思论述的发展脉络,并提供自己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阶级;阶级分析;无产阶级
  
  “阶级”作为马克思社会分析的基础分析工具,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不可或缺。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对阶级问题作专门的和系统的论述与说明,它散见于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著作中的,因而论述方式、风格等也存在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不同著作中的相关论述进行一个简单梳理,大致理清马克思论述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普遍认为,对马克思的理解必然要涉及其思想来源和思想发展阶段,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和价值取向,可能强调某一阶段、某一思想来源或马克思生平的某一时期,因而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这种方式有何问题呢?或者说是否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置于其历史的脉络中更合理呢?若是如此,将其相关论述汇集起来或许对于理解马克思,摆脱意识形态的偏见是有益的。故接下来笔者就将顺着这一思路作一些并不十分完善的思考。
  
  一、马克思关于阶级的论述
  
  马克思在他那举世闻名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形成阶级?……乍一看来,好像就是收入和收入源泉的同一性……不过从这个观点来看,例如,医生和官吏也形成两个阶级了……
  对于社会分工在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中间造成的利益和地位的无止境的划分,——例如,土地所有者分成葡萄园占有者,农场占有者,森林占有者,矿山占有者,渔场占有者,——也同样可以这样说了[手稿到此中断]”。马克思这段未尽的话似乎准备定义阶级,然而并未给出阶级的划分标准。而且,马克思对阶级的论证似乎并非一以贯之。同样以《宣言》中英勇革命的无产阶级为例,在这里,他们似乎是与资产阶级对应生成的,而在另一处,马克思又认为:“在古罗马,阶级斗争只是在享有特权的少数人内部进行,只是在富有的自由民与贫穷的自由民之间进行,而从事生产的广大民众,即奴隶,则不过为这些斗士充当消极的舞台台柱。”这里,无产阶级的起源又上溯到了古罗马。除此之外,在马克思看来,阶级还有“自发”与“自为”之分。“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而在另一段对农民的论述中,他又认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此处,人数众多的小农作为自发的阶级似乎又不能作为阶级存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群是作为“阶级”存在的呢?似乎很难轻易从马克思论述中找到准确的依据。
  
  二、问题与思考
  
  正如上文所述,马克思并未对阶级做专章论述,但其大多数著作中仍然充满了阶级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工具性的还是实质性的似乎很难立刻做出判断。但是,即使通读大多数相关论述,我们仍不能清楚地指出马克思关于阶级的明确定义是什么。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马克思是无法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呢,还是说确切的定义对他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若是后者,那么更为关键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实际上,大多数学者仍承认这个概念,甚至也在使用它,但他们所指却差异极大。在这方面和马克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韦伯。这两条路径由此也孕育出了两种对阶级概念的使用、理解和解释,即所谓“强”阶级和“弱”阶级分析。对于前者而言,这种理论或方法被认为是整体论的,即在历史和社会变革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是某一阶级的成员,不管是否意识到;并且一旦获得了阶级意识,那么阶级斗争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还会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每个人实际上是不断去填充每个位置。在后者看来,阶级只是社会分层的一种形式。阶级成员身份与有意义的或共同的行动的联系是或然的,阶级的形成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这种分野似乎可以很好地印证北美和欧洲在历史经验上较为不同的事实。当然,这两种分析方式都存在着各自解释的局限。
  尽管马克思在致魏德迈的信中提到发现阶级及其斗争并不是他的功劳,“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但是对于阶级的大量分析恐怕不得不从其开始。在此意义上,不管其分析是否正确,它既成为此后诸多问题的来源,也成为诸多争议问题的来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前社会的不同在于它产生了一个新的阶级,这一阶级就是以工人阶级身份出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它才是最革命的阶级,只有它才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而其他阶级最终都会衰落或灭亡。阶级关系最终都会简单化,各个阶级都会向两个阶级靠拢或者变成其中一个阶级(更多地是无产阶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将最终存在两个阶级,并且只会存在两个阶级。尽管两个阶级之外的其他阶级仍然存在,但现时代他们已经不可能再成为社会的领导阶级,也不可能改变两个阶级对立的事实。相反,这些阶级最终都只有、只会与无产阶级站在一边,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而不是目前的利益。故在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能成为社会领导阶级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是要维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无产阶级与它的利益是对立的,因为工人作为雇佣劳动者被剥削的是剩余价值。工人们如果意识到了它是被剥削的,它和资产阶级是如此之对立,那么它们终究都要进行一场殊死的较量。并且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这种较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将是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这一胜利是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一个必然过渡。如果是在以上论述的背景下谈论阶级的本身定义问题,似乎可以表明:在不同的著作中阶级的不同论述不再是关键的。因为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只会存在两个阶级,其他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从属的。换言之,用阶级这个词来称呼他们或许只带有一种分析的价值,而不具有实在的意义,他们的存在将只是临时性的、暂时的、流动的。
  因此,马克思用了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提出了他的观点:“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任何社会都存在阶级对抗。存在一个统治阶级(压迫者)。在资本主 义社会,资产阶级要保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无产阶级一旦意识到自身是被剥削的,那么它不可能不认识到其根本利益就在于推翻整个社会,也就是它发现只有通过拯救社会才能拯救自己,而这就是它的历史使命。这似乎是在说,无产阶级天生就应该是革命的,不革命似乎就不配这个称号。即使无产阶级暂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革命目标,但是阶级觉悟是可以提升的,一旦他们意识到这样的利益,他们就不得不倾向革命。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种到来并不是自发产生的,也就是说需要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这绝不是以往社会阶级斗争所采取的形式和结局。在这里,阶级不仅是一个经济的更是一个政治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完全解放不仅是人类最为美好的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马克思更相信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但历史发展进程却是人创造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不仅注重科学的预言,同时又时刻不忘行动的重要性。历史的必然进程就是创造条件,即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种行动不仅是必然的,也是自觉的。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采取行动本身就意味着历史必然性的体现。在这里二者合而为一了。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辩证法。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把科学及其必然性、价值归宿和行动本身结合起来了,并且似乎认为只要认识了历史必然性,并且满怀着对人类解放的理想,那么就不可能不去行动,去完成历史决定的使命。另一方面,尽管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又在不同的著作中强调资本主义在其生产力未充分发挥之前,不仅工人阶级的斗争要面临失败的命运,同时其他阶级也并未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利益,因而不可能和无产阶级建立真正的同盟,工人阶级必然是势单力孤。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但是马克思又认为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并且这个危机注定会来临。马克思对此是坚信不疑的,尤其是通过资本论中的经济分析。
  
  三、结论
  
  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观点该如何评述,历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在经历了20世纪重大的历史变迁之后。历史似乎印证了马克思的论断之失败命运。诸多问题是存在的,诸如绝对贫困化是否是真实的,马克思是不是经济决定论者,阶级是否真是被发明出来的,阶级是唯名的还是唯实的,等等。不可否认,马克思所提出的观点必然成为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他的人都不能回避的,它们不仅是理论建构的来源,也是争议的焦点。在此,笔者不敢对这些问题妄加评论,马克思的理论及其体系之丰富和复杂程度似乎很难让人就此给出一个单一的结论。在马克思的年代,社会斗争的尖锐化是确定的事实,马克思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就借助于对英国和法国国内斗争来推动的,因此马克思采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解释社会,这绝对不是不可能的。在此意义上,说阶级是被发明出来的似乎很难回答这样的质疑。但是。马克思实际上又在此后始终强调只有当无产阶级由自在成为自为阶级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阶级。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不得不运用革命的方式拯救全社会从而拯救自己,实现其历史使命。在这里,阶级由经济范畴的概念向一种社会一政治群体的范畴过渡。在马克思的论述体系中,阶级首先代表了一种客观的和对抗的利益,这种利益可以归结为一种结构性的冲突,阶级中众多个体的利益只有在集体行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并且工人的“阶级意识”是不可避免的。一旦这样,阶级就转变成为历史主体,能够共同行动,而且最终导致革命性的变革。进而言之,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能够成为最为有效的社会变革的和解释的方式。
其他文献
摘要: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为人宽厚老实,不拘小节。常言道“笔墨显性情”,我们可以从他的山水画中看出他的性格。他的山水画大略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为“细沈”,这是他早期习承家学扣老师,作品精工缜密,细腻而微妙。二为“粗沈”,集前人各家所长,他这时画风由精工转向粗简豪放,飘逸洒脱。笔墨更为苍劲,构图平稳,简中求繁,平中求奇。画面意境追求朴素和平和怡悦的气韵;而他的画面以浑厚见长。这些都反映
期刊
摘要:公平、效率及其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所争论的难题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甚至有的人将之称为经济学的“斯芬克斯之谜”。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文中,首先,对效率与公平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与阐述,论述了效率与公平二者的辩证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理论,最后,也提出了本人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字:效率;公平;帕累托
期刊
摘要:静物画是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类型,它除了具有艺术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静物画是空间的静态艺术,但却要赋予静态之形体以动态之灵魂!  艺术中所阐述的“寓动于静,以静写动”的绘画手法在静物画中展现无疑,使画面流露出耐人回味的情感、灵动的气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使观者的心灵为之震动。本文是以静物画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静物画中的动态美之内涵和意境,进行扩展和延伸,说明动静
期刊
摘 要:二十世纪初,欧洲国家在世界上仍占有优势,但其地位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亚洲的觉醒,美国的崛起。俄国列宁主义诞生,全人类都进入了现代史时期。在这样的历史形式下,科技的大发展,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张.在客观上都促进了世界上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当时的艺术家们也纷纷走出国门,眼光扩展到世界范围,开始学习其他文明艺术领域的先进方面。  关键词:二十世纪初;绘画;交流    西方绘画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延续着
期刊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这为我们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背景下,检察机关如何全面履行检察职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日
期刊
摘要:油田非在职党员大多生活在各个社区,既是居民又是党员,应该成为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发挥好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强化思想教育引导,树立社区意识;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抓好培训,强化管理,永葆先进性;拓宽渠道服务社区,积极投身社区物业管理,主动参与小区秩序维护,自觉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共同培育社区先进文化,有效发挥非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非在职党员作用,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和实践    油
期刊
强化税源管理是强化税收管理核心战略之一,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总抓手。构建和完善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联动机制,是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税源管理部门必须努力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一、税源管理联动机制的基本内涵与任务    作为肩负国家财政收入重要职责的税务部门,其中心工作与重要使命在于加强税收征管、大力组织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源保证。
期刊
摘要:城市标识设计在保证说明标识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应该是地域或环境文脉的延伸,同时又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是现代生活对传统的保留和再认识。潍坊城市标识设计充分融合了北海民间美术元素,使这座城市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城市标识;北海文化;民间美术    一、城市标识    城市标识是指在城市中能明确表示内容、位置、方向、原则等功能的,以文字、图形、符号的形式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的设置。城市标识可以引
期刊
摘要: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大举进驻中国市场,可以看出,目前对于中国市场冲击较大的不是奢侈品牌,而是与本土服装品牌价格非常接近,拥有戍熟的品牌运作经验,产品设计保持全球同步,资金实力雄厚的第三梯队的大众国际知名品牌。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本土服装品牌应该如何保住或扩太自己的市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消费层面切入,探讨本土服装品牌的对策建议,提出四点重点对策。  关键词:服装品牌;差异化定位;视觉营销
期刊
摘要: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力,其行为关系着国家的行政建设。我国现行的激励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从公务员需求、竞争、考核、晋升、物质与精神激励等方面分析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完善我国薪酬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务员;薪酬制度;激励机制    从2006年7月1日起,公务员基本工资已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相同职务、相同级别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标准国内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