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责之切·盼之殷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30个年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各种报刊都刊载了与此相关的文章,同时也做了相应的采访和报导。给我印象最深刻、启发最大的是北大附中校长康健的远见卓识(参阅《南方周末》2007年6月7日第4版)。加之我参加了今年的高考阅卷工作,对高考和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又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所受的启发和阅卷期间的感悟与思索谈谈我的看法。
  
  一、高考自身有待完善
  
  毋庸置疑,高考的恢复的确给我国带来了生机、活力和希望,通过一届届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也大都成了支撑华夏的栋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民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都因此而有了根本的好转。因而,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的纪念文章《一扫乌云见光明》(参阅《中国教师》2007年第4期)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心声。就我个人而言,我对高考也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要没有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我就不可能从鲁西南一个普通的村庄来到首都工作和学习。既然高考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很大贡献,我们似乎对高考也应该无可挑剔了。其实不尽然,感激之情不能淹没我们对高考的理性审视。而且,正是因为感激之深和关爱之切,我们才更应该正视高考自身的不足,才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完善它。
  那么,高考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去完善呢?北大附中校长康健以语文教育教学为例指出,本该传承民族精神的语文之所以变得如此狭隘,是因为没有从教育的发展去考虑考试,而是以考试来要求教育。康校长的观点真可谓切中肯綮,高考在当前最大的弊端就是已经超越了它的本位,由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理性工具变成了凌驾于基础教育、扭曲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魔棒。对此,我相信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深有同感。长此以往,祸莫大焉!
  因此,下一步高考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让高中的各科教育围绕着高考转,而应该让高考服务于教育,遵从教育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另外,就语文学科而言,我认为无论是制定考纲还是确定考试形式和内容,还应该坚守以下几个原则:1.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明确语文在传承民族文化、铸就民族魂魄方面的作用。2.坚守通过语文教学和考试给学生打下“精神底子”的理念。看看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王丽研究员的《外国怎样考语文》这篇文章(参阅《中国青年报》2007年6月13日第9版),就知道我们的高考语文还存在哪些不足。3.明确考试作为助推器和助长剂的功能,淡化其作为筛子的功能。4.改变目前这种过于繁琐和稍显机械的考试模式,抓住背诵、阅读和写作这三大核心即可。这样既便于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利于学生的复习,又真正益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积淀和学生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150分的考卷中,默写占的比例太少(连10分都不到),应该提到2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笔者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我在评阅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脑海中积累的知识太少,积淀的文化太薄,识见卓越者更是凤毛麟角。若从新一轮课程开始,让学生把一百多篇经典诗文和十几部经典名著(特别是《论语》)都烂熟于心,他们的人格修养、精神面貌和写作水平,都将发生质的飞跃。
  
  二、高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有待理顺
  
  当《南方周末》记者问及“高考和基础教育是一种什么关系”时,康健校长说:“基础教育几乎成了高考的附
  庸,或者叫预科。”关于“附庸”二字,我们一线教师和各区的教研员都是深有感触和苦衷的。当然,我们的苦衷是小事,但由此所导致的国民素质的下降必须引起大家的深思和警醒。恢复高考这么多年了,我们不否认高考的确为我国选拔了大量品学兼优的人才。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品不良、学不优的学生?他们有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吗?若有,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崇拜对自己的抄袭事件拒不道歉的郭敬明?他们有责任感和感恩之情吗?若有,为什么当前还存在那么多高中乃至大学毕业后心安理得的“啃老族”?他们是有道德、合格的社会公民吗?若是,为什么北京政府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迎奥运”的活动时,遇到了那么多的阻力和尴尬?导致这一系列严重后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否与基础教育几乎沦落为高考的附庸这一现象密切相关?因此,康健校长在当下提出“思考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这个命题是极具战略眼光和教育智慧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现实中种种沉痛的教训告诫我们:理顺高考和基础教育的关系,思考和确立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难道我们还要再等下一个30年、等更严重的后果出现时,才能彻底醒悟吗?究竟该何去何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去反省,去探索!
  
  三、如何处理好高考造成的学生分流问题
  
  在阅完卷以后,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一类作文和四类作文的差距居然可以高达40多分!二类、三类作文也有很大的差距(相信其他科目也会存在学生的差距比较大这类问题。)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必将导致高考结束后学生的分流问题。当前的这种分流有何特点呢?康健校长指出:最好的同学去高校深造,差一点的去职业学校,再差的就去工作了。由此观之,这种分流只让少部分同学获得了成就感,大部分同学则将背着“失败者”、“没出息”等标签走进职业学校,走向社会。这种带有等级色彩的分流有何严重后果呢?每年因高考落榜而自杀的学子告诉我们了,近期北京市海淀艺术学校发生的“辱师事件”也告诉我们了……面对这些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深思:第一,在高考分流之前的几年里,所有的学生都应具备怎样的素养?这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与独立价值,不容回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否教会学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最后的分流问题?“劳动者之歌”这个新闻节目和“感动中国”这个电视节目,不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吗?第二,高考分流后,家长、社会如何看待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学生?我们该营造怎样的舆论氛围,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生存发展环境?第三,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于国于民担负着怎样的使命?他们该如何界定自己的位置,如何理清他们与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关系?他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和教育那些前来求学的孩子?第四,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确是明智之举,但除了在教育资金上大力扶持外,是不是还应该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调查?是不是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尊师爱生等方面给予职业学校指导?
  对于上述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虽然我国的大学升学率近几年已经提高到了50%多,但是,每年还有一少半同学不能进大学深造。这些同学的问题处理不好,会给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埋下隐患。
  由于阅历、才识所限,我的观点难免有管中窥豹之嫌,论述难免有不周严之处,敬请大方之家指教。我之所以不揣浅陋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是期望它有抛砖引玉之效。同时,我真心希望真正关心孩子、关心教育、关心中国前途的有识之士,借此机会来反思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积极提出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高考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助推器,中国才能真正崛起为世界强国!
  (作者单位:北京市四十三中)
  (责任编辑:王啸)
其他文献
大会,小会,整整近两周时间,我们学校关于绩效工资的讨论暂时落下帷幕。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方案并没有被教代会通过。  为了开好这次教代会,学校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按校长的意思,要广泛听取教师职工的意见,用最大化的民主来确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从筹备会议开始,到教研组长会议,接着是教师代表会议,然后学校领导层会议,最后再次听取教师代表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修正了之前已经三易其稿的实施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方位地学习苏联办学经验,实行封闭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国际潮流下,这一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才逐步被打破,综合大学开始整合校内资源,成立教育学院,积极参与教师培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短缺问题,极大地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数量的需求。然而,时至今日,在教师数量基本得到满足、开始从数量满足走
“母亲邮包”发放现场  “这是我在母亲节第一次收到礼物,我感到温暖又快乐。我一定会把这份爱和温情传递给周围的姐妹,鼓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勇敢和病魔斗争,创造美好生活。”一位刚领到的“母亲邮包”的母亲激动地说。她患有乳腺癌,但脸上显露着朴实的笑容,她就像千千万万的陇原女性一样开朗、坚毅而自信。  “母亲邮包”项目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以中国邮政开启的邮政绿色通道为服务支撑、以关爱贫困母亲为主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这一切都使教师充满着激情,学生充满期待,化学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听到不少化学教师这样或那样地抱怨:教学内容太多,课时太紧;教材知识系统性不强,难把握教学的深浅度;经常给学生加菜加料,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不禁想起了一则寓言。说的是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
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特色与个性,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学校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赖于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和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支奉献精神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校本课程
男孩身陷危机!从内容上来看,男孩危机是以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全方位危机,从时间上来看,男孩危机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线性危机;从发生的范围来看,男孩危机还是世界性危机!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匪夷所思。然而,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和李文道、赵霞两位博士最新推出的力作《拯救男孩》却告诉我们,这是千真万确的,决非危言耸听。  《拯救男孩》以翔实的调查研究结果为根据,深入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以下称“海外”)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建校伊始,就把服务意识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一,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指导思想:“一体”指由学校的办学框架、综合管理水平、综合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以及软硬件的设施配备等形成的一个整体,这是学校的办学基础。“两翼”中的一翼是突出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翼是突出学生的外语水平。学校把育人目标定为:做“知书达理、品德高尚、外语
情感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不可替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情感教育的契机,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情感,坚持利用情感管理艺术,以积极的情感去以情激情,宽容、赏识、激励学困生。我们学校四年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也是转化工作的重要成员,就四年实际工作的点滴体会
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不免会碰到一些“刺头”学生,要在课堂上面对和处理由于这些学生所带来的一些扰乱行为。在班级里面,这样的学生可能只有一两名,但是却是班级管理中的关键因子。如果教师不敢于面对这样的学生,或是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应对这些学生的一些偏激行为,那么不仅影响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无法构建和谐班级。对学生的偏激行为进行研究和矫正,是对一位班主任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和教学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我有
有道是: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不是专门的教育理论家,也不是单纯的实践者,而是用理性的实践架起现实与理想桥梁的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刘彭芝校长正是这样一位卓越的架桥人。用刘彭芝校长自己的话说:“你要深入了解一个中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可以去读他的文章,但更重要的是要到他的学校看一看,由‘行’来探‘知’,才是理解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的钥匙。”的确,刘彭芝校长的教育思想已融入到了她所从事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