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精炼简洁和玉琢般的特质,给人的印象是朴素而幽雅,简练而有力,超过人类创造出来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任何工具。”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中国文字的一段描述。
文字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情感最普及的方式,是维系一种文化的纽带,是一种文化自身韧性的外在形式体现,所以从文字去看一个民族的美学取向将会是最直接的手法。
中国上古都是结绳记事,大事就打个大的结,小事就打个小结,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人们不会再记得具体的事情。于是造字圣人仓颉适时的出现了,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四目重瞳,聪明异常。他造字完成那天是“天下粟雨,神鬼乱号”,据说是因为他泄露了天机。而所谓的天机,就是构字的六种方式:象形、会意、假借、指事、转注、形声。
文字架构在时间、空间这两大如此规模的叙述之上,而它存在依据的却是自然,这些流行的现象被我们先辈们用艺术的形式记载下来,在中国文字六书正式确定以前,有过八卦记事的阶段。八种卦象代表人类最初敬畏的八种自然力,将其排列整合而趋于调和,从而达到一种意向制衡;八卦相重而十六而三十二而六十四……相互推演相生无穷。六十四卦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象征符号,也是汉字演变中的原理缩影。制衡性将中国文字的承载使命认定以为载道;推演性则将其运用导向于形式多重化。内容与形式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种满足,文字也在最初的单字形态上呈现出组合态势,进入构成美学。
汉字构成意识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中国第一首记载下来的诗。诗的这种凝练与韵律的意态,使它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中国古代文人无不会吟诵些诗曲,既做娱乐又可言志;中国民众也会做些打油诗,用做消遣或是讽咏。这种文字构成造成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人对诗的依恋,这是怎样的一种程度呢,中国近代文学家周作人认为:就象吸食鸦片一般。尤其文字所构成的音韵美,这在所有文字类型中最具特殊意义。似乎音乐般地构成,朗朗上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种润物无声的滋养。当然后来当文章纯粹运用在科举时,它的公式化禁锢了人的思想,但我们却不可否定,这种形式本身固有的优势,哪怕是八股文,因为它完全是两两相对,继承了骈文,并进行特点强化,从而让文字的建筑美学达到顶峰。
文字形式的第二种构成趋向是纯粹艺术的呈现,这种载体是书法。书法,就是写字的法则,其他文字或多或少也有种种相似的规定吧,但区别就在于了我们所用的工具——毛笔。它的构成、它浸墨的方式、它的提笔运行收尾,无不是水样的柔美,又无不是水性的坚韧。运用腕力,轻重缓急;排布章法,偃仰向背。方寸之间,点划曳动中,便是一片大天地。
文以道志,字如其人,形式在中国永远是与内容相统一。我们往往根据一个人的文字特点就可以推测他的意念所向:孟子言溢气盛,因其重诗教;荀子文法紧饬,因其贵礼教;墨子辞深意艰,因其理刻;老子言慎意赅,因其守柔;庄子汪洋肆意,因其法天;列子言谈不经,因其尚虚…一同时每个时代的文章也都会有那个时代的影子:屈原于战末,楚盛而蠹危,故其文也激昂而凄惨;汉武拓土开疆,兵强而气溢,故其赋也洋洋而大观;魏晋南北,划代界分,故其文也不拘而练达……凡此种种,我们都可在文字中去探寻历史的辙迹,亦可在历史的脉路中去追忆逝去的文字气息。孟子日:“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用这种方式去神交古人,回溯历史,我们何其幸运!
中国文字用她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起了中国美的框架,使得后人在这个框架上可以随心地构筑起一座座艺术与真理的高峰。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她的存在,去谈论那些浮于他表面的一些东西;或许根本的将她抛弃,在一种新鲜而奇异美的构架上无知的去品评一些虚无缥缈的存在;或许还会回过头,瞥给她一个嫌弃的眼光,咒骂她让我们赶不上时代的脚步,诅咒她的亡魂……而这些她都可以无所谓。但在五四对一切传统的反对声浪中,周作人先生敢直于提出让八股文重新走入学堂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真实而美的东西,就是存在的理由,也是任人鄙弃而终不可灭去的。
文字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情感最普及的方式,是维系一种文化的纽带,是一种文化自身韧性的外在形式体现,所以从文字去看一个民族的美学取向将会是最直接的手法。
中国上古都是结绳记事,大事就打个大的结,小事就打个小结,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人们不会再记得具体的事情。于是造字圣人仓颉适时的出现了,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四目重瞳,聪明异常。他造字完成那天是“天下粟雨,神鬼乱号”,据说是因为他泄露了天机。而所谓的天机,就是构字的六种方式:象形、会意、假借、指事、转注、形声。
文字架构在时间、空间这两大如此规模的叙述之上,而它存在依据的却是自然,这些流行的现象被我们先辈们用艺术的形式记载下来,在中国文字六书正式确定以前,有过八卦记事的阶段。八种卦象代表人类最初敬畏的八种自然力,将其排列整合而趋于调和,从而达到一种意向制衡;八卦相重而十六而三十二而六十四……相互推演相生无穷。六十四卦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象征符号,也是汉字演变中的原理缩影。制衡性将中国文字的承载使命认定以为载道;推演性则将其运用导向于形式多重化。内容与形式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种满足,文字也在最初的单字形态上呈现出组合态势,进入构成美学。
汉字构成意识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中国第一首记载下来的诗。诗的这种凝练与韵律的意态,使它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中国古代文人无不会吟诵些诗曲,既做娱乐又可言志;中国民众也会做些打油诗,用做消遣或是讽咏。这种文字构成造成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人对诗的依恋,这是怎样的一种程度呢,中国近代文学家周作人认为:就象吸食鸦片一般。尤其文字所构成的音韵美,这在所有文字类型中最具特殊意义。似乎音乐般地构成,朗朗上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种润物无声的滋养。当然后来当文章纯粹运用在科举时,它的公式化禁锢了人的思想,但我们却不可否定,这种形式本身固有的优势,哪怕是八股文,因为它完全是两两相对,继承了骈文,并进行特点强化,从而让文字的建筑美学达到顶峰。
文字形式的第二种构成趋向是纯粹艺术的呈现,这种载体是书法。书法,就是写字的法则,其他文字或多或少也有种种相似的规定吧,但区别就在于了我们所用的工具——毛笔。它的构成、它浸墨的方式、它的提笔运行收尾,无不是水样的柔美,又无不是水性的坚韧。运用腕力,轻重缓急;排布章法,偃仰向背。方寸之间,点划曳动中,便是一片大天地。
文以道志,字如其人,形式在中国永远是与内容相统一。我们往往根据一个人的文字特点就可以推测他的意念所向:孟子言溢气盛,因其重诗教;荀子文法紧饬,因其贵礼教;墨子辞深意艰,因其理刻;老子言慎意赅,因其守柔;庄子汪洋肆意,因其法天;列子言谈不经,因其尚虚…一同时每个时代的文章也都会有那个时代的影子:屈原于战末,楚盛而蠹危,故其文也激昂而凄惨;汉武拓土开疆,兵强而气溢,故其赋也洋洋而大观;魏晋南北,划代界分,故其文也不拘而练达……凡此种种,我们都可在文字中去探寻历史的辙迹,亦可在历史的脉路中去追忆逝去的文字气息。孟子日:“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用这种方式去神交古人,回溯历史,我们何其幸运!
中国文字用她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起了中国美的框架,使得后人在这个框架上可以随心地构筑起一座座艺术与真理的高峰。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她的存在,去谈论那些浮于他表面的一些东西;或许根本的将她抛弃,在一种新鲜而奇异美的构架上无知的去品评一些虚无缥缈的存在;或许还会回过头,瞥给她一个嫌弃的眼光,咒骂她让我们赶不上时代的脚步,诅咒她的亡魂……而这些她都可以无所谓。但在五四对一切传统的反对声浪中,周作人先生敢直于提出让八股文重新走入学堂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真实而美的东西,就是存在的理由,也是任人鄙弃而终不可灭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