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五个方面分析民族地区护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民族地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运行与岗位需求等八个方面相适应,根据教改建议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细化运行机制,分析人才培养的预期价值。
  关键词:民族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31-04
  护理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人才之一,加快护理人才培养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优先发展战略。如何培养出能满足临床、社区护理工作需求的合格的护士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问题。许多院校通过对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大量调研,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人才培养新模式,从确定培养目标、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由于我校处于祖国边陲的新疆南疆地区,属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有明显的生源、服务对象、条件、地域等特殊性。因此,构建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必要。
  我校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研究,但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训练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相同,属于一种传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依然没有根本改变。教学过程的组织还是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学用不一致十分明显,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本专业的特色,护理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内容上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护理理念,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学校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目标与定位。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
  民族地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专业培养目标应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根据对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调研结果,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机构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就业岗位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和社区护理等五类岗位。每一类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工作任务与之对应,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全部被调查者认为是一名合格护士必须必备的,具体如表1所示。排列在前6位非常需要的素质分别为双语(维吾尔语、汉语)能力(占95.1%);责任心与服务态度(占94.8%);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占94.2%);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占90.1%);病室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占85.1%);一般的卫生宣教、健康指导和预防保健能力(占81.6%)。这表明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名合格护士,双语能力、责任心与服务态度甚至比专业技术更重要。护士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护理技术的应用,对患者进行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培养能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临床一线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能独立处理服务对象需求,并对其实施整体护理的技术型、实用型高等护理专门人才,需要我们所培养的护士不但应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和责任意识、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服务的人文基础和维语汉语沟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运行应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根据调研,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社区护理等五大岗位。根据医院和五大岗位的需要确定岗位课程培养目标,学校在第三、四、五、六学期分别进行了五大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在医院(社区)进行了对应岗位的实训实习。学生在五大岗位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和个人特长进行6周的拟就业岗位的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此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在岗位实训实习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专业课程设置应与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要保证人才培养适应护理行业的岗位需求,必须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聘请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在对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护师执业资格要求和高职生源特点,以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考虑到各课程间知识、能力递进的逻辑关系,可设置“公共技术平台课 岗位技能课”。公共技术平台课包括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课;岗位技能课根据五大岗位设置,同时辅以其他部分岗位课程。
  课程设置应与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相适应 我校护理专业紧紧围绕学院总体目标“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三地州,服务新疆,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通过部分特色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根据办学目标和定位能服务于少数民族区域的特色护理高技能人才。为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能服务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才,在公共技术平台课中需专门设置专业特色课,包括《新疆一体多元文化与护理》、《常用维汉护理用语与人际沟通》、《多元护理礼仪》、《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心理》等。这5门课程主要在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专门设置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只有通过特色人才的培养,才能围绕学院总体目标和定位,有效地为新疆各民族提供医疗服务。
  课程改革应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适应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要积极与医院合作开发项目化专业课程,根据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课程设计。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定位相应的知识、技能,设计相应的活动,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临床案例为载体,根据临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序化课程内容。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应共同承担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用一体”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学习。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教育,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教育,注重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材建设应与课程改革相匹配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材做支撑。课程改革后的项目化课程要与医院共同开发,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如《内科护理技术》应按照入院护理、支持知识、住院过程中护理、出院护理的程序进行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入院护理包括入院介绍、入院评估与记录、入院健康宣教、指导协助检查等内容;住院过程中的护理包括按医嘱进行治疗、一般护理、对症护理、用药护理、随时观察评估病情变化、心理护理等内容;出院护理包括护理评价、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中体现区域特色等内容。要建设能彰显民族特色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如在《新疆一体多元文化与护理》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可根据区域特点设置文化与护理、新疆一体多元文化的构成、汉族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汉族文化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比较和相互影响及护理特征、跨文化沟通与护理等五项内容,紧紧抓住“新疆一体”这个主题思想,注重学生正确民族观、价值观的培养;《常用维汉护理用语与人际沟通》在了解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宗教的基础上学习,按照“展示病例→案例分析→找出沟通的主要切入点→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正确有效的沟通→达到沟通目的”的护理工作沟通流程组织编写实施教学内容。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护理专业实践基地应根据学校“校内基地临床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积极推行院校融通,进行校内仿真医院建设。我校从第三学期开始就安排学生进行学校、医院、社区的交替学习,在第六学期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拟就业岗位的就业实习,充分体现了办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学校和医院共建育人平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使人才培养达到高技能的要求,真正彰显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特色。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方式,在每年的4月份有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到医院进行岗位实习,可缓解医院每年4~7月无实习生的状况,同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真正实现了院校双赢。
  教学团队建设应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构建双向流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可通过邀请职教专家开设讲座、职教思想学习研讨、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的方式转变专业教师的职教观念。同时,将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教改任务与专业教师的职教理论学习相结合,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可聘请相应数量的兼职教师,满足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举办兼职教师培训班,可将兼职教师编入课程组,参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增强兼职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实现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少数民族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创新院校结合、工学交替的“风车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调研结果,通过研究分析,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考虑专业知识、技能训练自身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三年学制等因素,结合护理行业的工作要求,我们在原有的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E”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在国内知名护理教育专家、护理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制定的“工作过程导向”型课程和彰显民族特色课程的指导下,根据各教学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工作性质和人才需求情况,创新和推进了“院校结合、工学交替”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护理专业公共技术平台为基础,以护理职业岗位(群)实际要求的专业素质为核心,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对职业发展进行方向拓展。具体可用“风车型”加以形象表述,其模型及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护理工作任务和少数民族区域的特点,建立了公共技术平台课 岗位核心技能课的课程体系。公共技术平台课包括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专业基本技能课四大子平台。岗位核心技能课包括与岗位对应的内、外、妇产、儿科护理技术和社区护理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模式运行 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方式是:第一、二学期在学校进行公共技术平台课的学习;第三、四、五学期的前9周,在学校进行内、外、妇产、儿科护理技术课程的学习,后9周在医院进行内、外、妇产、儿科对应岗位的实训实习;第六学期在学校进行6周的社区护理技术学习和护士执业资格考前辅导,到社区进行4周实习,最后8周针对拟就业岗位进行就业实习。针对医院条件限制、班级较多的实际,可打破传统学期的时间安排,考虑将班级分组进行每个岗位的循环式学习安排。在学校岗位核心技能课的学习中,主要以病例为载体按岗位工作过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完全按医院环境设置建立模拟医院;在医院或社区前1~2周时间主要进行各种疾病的见习和实习,后面的3~7周主要进行岗位实习,同时根据真实的临床病例进行小范围授课。
  人才培养的预期价值
  实施全新的护理教学模式 通过上述改革,彻底打破了原来的2 1办学模式,改变了课中见习受限、达不到教学要求的现状,将原来学生从第五学期才真正进入临床改为第三学期就彻底进入临床实习,真正实现了“大理论小实践、边理论边实践、小理论大实践”的全新护理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使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在就业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成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双高”,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双强”,知识覆盖面和就业岗位面“双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的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体现“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 构建民族地区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强调以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和支撑理论进行课程设置,突出了行动导向。第二,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变,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第三,围绕工作任务逐步开展学习有利于突出实践的主体地位。第四,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理论知识,真正体现“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分析民族地区护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应民族地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需求的教改建议,根据建议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与之相匹配的各项建设,才能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建萍,陈丽莲,等.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4).
  [2]涂明华,沈宁,等.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
  [3]陈列.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J].中华护理教育,2009(7).
  作者简介:
  朱玉新,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医学职业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农业高职学院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入手,探讨破解制約因素的举措,旨在农业高职学院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农业高职学院;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44-02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
摘要:“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通过分析“校企共同体”的涵义与特征,梳理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从“教学车间”到“校企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探讨“校企共同体”在管理机制、动力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保障机制,为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共同体”提供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共同体;构建方式;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职业教育经历了“大调整,定位更加准确;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大提高,质量稳步上升”的三个时期。文章展示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调整;发展;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省紧跟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在“大调整,定位更加准确;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大提高,质量稳步上升”的思想指导下,江西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而阅读疗法简便经济、保密性强,集预防、治疗和发展多功能于一体,是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阅读疗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49-02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现代医学证明,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人的一生
摘要:比较分析美国普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发现二者在课程设置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技术型本科应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若干改革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普渡大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0-0018-05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技术教育是易
摘要:通过采取适时竞选,确定班团干部;明确要求,指导班团干部;用好“会议”,调教班团干部;保持联系,训练班团干部;善用制度,鞭策班团干部等一系列措施,能有效地培养班团干部的职业人格,对促进其就业后快速成长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人格;导向;班团干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58-03  与中学不同,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提升离不开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检讨并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分析国内职业教育现状,结合世界技能大赛的启示,反思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培训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中职业素质和基础技能的重要性;根据工程实训中心在具体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探讨职业教育的改革方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职业工作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项目课程《制药通用设备》,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行动导向;制药通用设备;六步法、教学做一体;综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摘要: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视角出发,构建既符合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所构建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体现了财经类高职院校的财贸特色,有助于推动首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6.71%  最新发布的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11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学生为662.67万人,就业学生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1%,比2010年略有提升。  统计数据(不含技工学校)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是:到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406.17万人,占就业学生的77.26%;合法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为70.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