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ug_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如何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是民办本科高校的迫切任务。文章以上海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为例,探讨了民办本科高校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阐释了民办本科高校通识教育建设的现状,并从提高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度、合理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办本科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0)16-0194-03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it is an urgent task for private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aking six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s exam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general education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explains the problems of gene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countermeasures in universities at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the recogni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oncept, reasonably setting up the course system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words: private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problems; solution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民办高校,如何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是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推进通识教育是提升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根本要求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2]《纲要》在国家文件的层面上,第一次明确了中国要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现代大学培养制度。
  (二)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日益要求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逐渐显露,“要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1]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人才的个性化、复合型及创新型。通识教育具有兼顾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深厚的理论基础、有效的管理模式等特点,是民办高校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人才的有力抓手。
  (三)提升现代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从世界大学教育的发展看,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事业,都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基本目标,强调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意义重大。
  (四)促进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千年的世界现代大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3]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和提升民办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是民办高校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在理念认同上,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度不够
  上海目前有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人文经济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立达学院),虽然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但是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和认同度并不高。
  1. 过于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为了节省成本,民办高校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无助于学校建设,缺乏从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意义上去思考通识教育,认同度不高。民办学校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管理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功利化倾向更加明显,因而更加制约非功利性通识教育的发展空间。
  2. 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民办高校的定位一般都是应用技能型高校,普遍坚持实用主义观点,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对立,认为通识教育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没有价值。民办高校没有认识到专业教育不完全是为学生谋生求职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际上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不是割裂二者。   3. 通识教育组织机制不健全。上海地区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中,只有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设置通识教育学院,另有一所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下设了通识教育教研室,其他高校基本上没有全校性质的专门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更谈不上对通识教育的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了。
  (二)在课程设置上,对通识课程的建设不够
  通识教育实施主要载体是通识课程。上海六所民办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建设,而忽视对通识课程的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通识课程资源短缺。民办高校普遍受制于师资力量和经费短缺,都存在通识课程资源總量不足、优质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民办本科高校一般都把教育部指定的公共必修课程算作通识教育课程,称之为通识必修课,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虽然通识必修课占比总课程的34.9%,但是这类课程无法体现通识教育的精髓。而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通识课程,称之通识选修课,由民办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目前上海六所民办本科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大概在30门左右。
  2. 通识课程比重偏低。根据调研,上海六所民办本科高校的通识选修课的学分少,基本上都是8学分,控制在6-10学分之内,可以选修四门通识课,所占学分占总课程的比重偏低。通识教育课程课时少,基本上采用网上选修课的形式,民办高校也有线下通识课,但都是一百多人的大班授课,加之可供选择的通识课程资源非常有限,显然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学习需求。
  3. 通识课程体系不完备。虽然上海六所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通识课程教育模块。但实际上,只有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相对有模块,设置了中国文化、放眼世界、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公民素质和艺术情操六个模块。另外,上海视觉艺术也有根据学校艺术院校特色,开设了通识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其他民办本科高校的通识课程基本上是拼凑型课程和讲座类课程,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设计,没有形成通识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的综合性、跨学科性、系统性、有机性难以实现,这些都背离了通识教育改革的初衷,难以达到通识教育课程应有的通识教育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4]
  (三)在教师队伍上,对通识教育教师建设滞后
  上海六所民办本科高校都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诸如上海建桥学院等高校采用智慧树网,上海立达学院使用名华在线等网上课程资源,给学生增加一定的选择空间。但是线上课程资源具有脱离现实的滞后性,很多学生更愿意去课堂听老师讲最前沿的知识。然而,民办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 教师队伍的职称与年龄结构不合理。上海六所民办本科高校基本上成立于2000年左右, 最早建校的是1993年的上海杉达学院,而上海立达学院是2018年新晋本科学院。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由少数退休返聘教师、部分兼职教师和大多数刚毕业的研究生等三部分组成。因此,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主要是初级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很少甚至没有,断层严重。
  2. 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流动率高。民办高校由退休返聘教师、兼职教师和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组成的教师队伍最大的问题就是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毕业不久年轻的研究生教师群体最容易流动,这些教师基本上经过一两年的锻炼就会跳槽到公办高校或薪资更好的学校。其中,有所民办本科教师的流动率高达30%以上。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 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不高。民办高校的通识教育课一般都是青年教师自主申报、学校审核通过,审核也是走过场。退休返聘教师和兼职教师一般不会申报,而年轻教师和青年辅导员为了锻炼自我,才会申报。通识教育课成了年轻教师的锻炼舞台。“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教学任务重,又因缺乏工作经验,所能开设的通识教育课多是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便导致了通识课程失去了兼修文理和跨学科的特点。”[5]
  三、民办本科高校通识教育建设与发展的路径
  (一)提高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度
  1. 民办高校管理层要认同通识教育理念。作为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自己要努力认同通识教育理念,深刻理解通识教育内涵;要认识到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为目标,使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更加合理;要意识到通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提升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 正确理解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民办高校要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宣传,使广大师生真正认识到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自觉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主动改变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功利倾向,深刻认识到通识教育理念应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可以为专业学习提供有益的支持。
  3. 逐步健全通识教育管理体制。民办高校首先应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和强化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通识教育学院或通识教育教学部,保障基本的组织管理机构,提升通识教育在民办高校的地位。
  (二)合理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1. 多渠道扩充通识课程,保障学生有课可选,可以多选修通识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内教师的积极性,包括退休返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规划整合课程资源,采取教师自由申报、学校选拔的方式,集中力量开设体现各校特色的精品通识课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民办高校必须要舍得投入一定经费,建设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引进校外优质通识课程资源,包括MOOC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利用上海市同城高校优质资源,民办高校要主动与有关公办高校合作,外聘优质通识师资开设特色课程,以弥补民办高校在通识课程优质资源的不足。同时,要保证通识教育的充足学分学时。没有充分的学分学时保障,再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难以发挥其作用。   2. 完善通识课程结构,形成系统化特色化的通识课程模块。由于历史传统、学校水平和学校类别的差别,各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也有所不同,而不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各高校应该探索适应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6]各民办高校要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结合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形成通识教育的校本特色。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尝试开设的“通识专业基础”课分为选型与表现、材料与工艺、理论与历史,授课教师都是来自各学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受过高层次专业训练、学识渊博的老师担任教学,该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学校特色。
  (三)加强通识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1. 加强校内自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各民办高校要根据各自学校的师资队伍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逐步建设一支稳定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尤其是一支稳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师队伍。可以从青年教师中間发掘适合开设通识课程教师力量,通过老教师指导、公开课、典型示范课、讲座等多种形式,逐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这样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师可以专职教授通识课程,隶属所在学校的通识教育学院。
  2. 组建校外通识教育名师队伍。一方面,特邀校外各类名师专家学者加入通识教育教师队伍。民办本科高校可以依托上海市的同城平台计划,邀请公办高校特色学科的知名教师来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邀请相关企业专家、行业精英来校开展讲座。另一方面,购买网络课程,形成一支网络名师队伍。民办本科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购买优质网络资源课程。这些网络课程的主讲教师自然也就是学校通识教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http://edu.people.com.cn/GB/8216/4212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
  h/2016-03/17/c_1118366322_15.htm.
  [3]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08-22] http://www.sohu.com/a/249428804_273
  375.
  [4]刘辰.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161-164.
  [5]孙超.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3(3):242-244.
  [6]冯惠敏.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8: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2018年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计划项目“《中国智慧》系列教师团队建设”(编号:B37);上海立达学院校级规划课题“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Z30001-17-02-0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向东平(1972-),男,汉族,安徽巢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大思政的概念,并分析了大思政教学特点,随后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最后从理念、教学模式、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合作办学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其就业质量问题是当前关注的重点。文章以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往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年底就业率、国企就业比例、国内深造比例和国外深造比例等指标,通过全方位的统计分析衡量其就业质量。通过分析发现,办学类型和专业招生数量不会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而学科类型、毕业时间和专业等指标,对年底就业率、国内外深造比例等产生较大影响。文章在此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和针对性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全国高校中进行推广应用。《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土建类专业课,文章基于“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采取“在线教学+传统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SP
期刊
摘 要:生活指南式教育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向人们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的转换、促进高职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的需要。这种教育模式形成一套贯穿学生学习与业余生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统合文化生活具体体验、文化内涵反思观察、文化精神抽象概括和文化行动应用四个完整过程。其教育内容建构、师资队伍建设和结果评价均以协同化思维为指导,将线上文化反思讨论与线下文化活动体验、专业教师和学工部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统合。  
期刊
摘 要:雨课堂是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由清华大学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文章介绍了雨课堂的软件系统和2个重要功能要点,依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对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展开应用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教学成效,旨在为本领域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
期刊
摘 要:“半自助式”教学模式是传统讲授和自主选择的教学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該模式通过重新构建传统教学环节,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有效地推动了“纲要”课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性与拓展性。  关键词:“半自助式”教学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
期刊
摘 要:金融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是创新创业者必备知识架构的组成内容,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深入探讨《金融学》课程教学实践现状,总结其教学过程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从区分学习对象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组织效率、改革考核方式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四个方面提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养
期刊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高度依赖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熟度和实施的有效度,作为广东省第一批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广东白云学院以适应国家、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发展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依据,以学生增值的教育质量观为价值建构起点,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循环嵌套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可为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针对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当前各高校抢夺研究生优质生源的举措,立足西南石油大学自身特点,提出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地方性行业高校解决优质研究生生源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招生模式。  关键词: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生源;优质生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161-03 
期刊
摘 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国高校陆续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法学专业课程也以此为契机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侵权责任法》课程为例,提出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改革方针与目标,根据《侵权责任法》教学内容结合思政元素,设计对应的思政教学主题,从理论知识中挖掘思政内涵,通过案例密切联系现实中的思政要素,落实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