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龙鳞”的下场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ovue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元璋初见李仕鲁,大喜说:“吾求子久,奈何姗姗来迟!”作为深谙朱熹学说的一介儒生,李仕鲁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跪在地上回应:“臣愿为皇上拼死效命,不惜肝脑涂地!”初见的那一刻,君臣相知相得。
  若干年后,朱元璋崇尚佛教,重用僧人。李仕鲁上疏直言二十九次,看样子是铁了心要把朱元璋的怒火给吹起来。也许还觉得风力不够猛,最后,他当著满朝大臣的面,情绪激昂地说:“陛下,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
  如果说之前,李仕鲁担心朱元璋舍弃儒学而崇尚佛教,会给子孙万世开一不好的头,那还是在良性地表达观点,但这一次,却背离了劝谏的初衷,完全变成负面情绪的宣泄。满腔热情满怀赤诚的劝谏,前前后后二十九次,不仅没有改变什么,反倒让他看清朱元璋真的是“深溺其教”。在绝望的同时,他也深陷于无价值感的精神状态之中,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意思,没有价值,只想立刻“归田里”。在这样一种自我闭环的情绪推动下,他真的就把笏板放到地上。
  要知道,笏板那可是地位的象征。明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过:“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别人都是盼着“象笏堆床”,光耀门楣,而李仕鲁却因一时情绪失控把它抛下。这样做已经不是简单的“逆圣听”,而是在当众“揪龙鳞”。
  朱元璋十七岁就开始闯荡江湖,为了求生,在风雨冰霜中披裹鳞甲,几十年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危机与绝境,早已被命运的重锤砸炼成钢。像这样的人,你在金銮殿上挑战他的权威,结果只能是血溅当场,“立死阶下”。那一刻,没有一个大臣挺身而出为李仕鲁求情,朱元璋的怒火估计已经弥散在整个大殿之上。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体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不敢冒犯强者的威严,经常会被迫将信息包装在繁琐的礼节当中。李仕鲁不是不懂,但他自视为正统,眼中只有异端,缺少移情的能力。朱元璋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念过佛号,投奔黄巾军的时候还披着破烂的袈裟,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情感。对于这些,李仕鲁统统不去考虑,过于在意朱元璋此时此刻的立场。
  实际上,与其执着地批判异端,不如努力宣扬自己的想法,以求共鸣,或是理性地沟通以及公开地讨论,说不定还可以达成共识。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按照他老人家行事风格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当然,李仕鲁或许会把这句话理解成:“批判异端,祸害就消灭了。”
  但异端到底还是没有被消灭,两个人反而由最初“相知相得”到最后渐行渐远,一个血染朝堂,一个怒火熊熊,真的令人唏嘘!李仕鲁用他眼中的正统和“善”来期许朱元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劝谏多次无效之后,他应该从“有所必为”转向“有所不为”,给彼此生命的展开留下一点腾挪的弹性空间。哪怕还想劝谏,也应该是在深思之后,如孔子所教诲的那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李仕鲁“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能在学问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却未必能立在宦海的涛头毫发未伤。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曾到海上牧猪,写奏章也多是废话。哪怕是跟公卿大臣约好去谏诤,等见了皇帝,他也会立刻改口。天下原本就是皇帝的,迎合皇帝就是迎合国家,何必执于己见!如果李仕鲁能看明白这一点,就不至于“肝脑涂地”。
  相关链接
  朱元璋年轻时曾出家当过和尚,后来登基称帝后,对佛教有一种特殊的情缘。洪武年间,朱元璋推尊佛教,曾下诏聚集名僧在京城举办各种大规模的法会,并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向佛祖顶礼膜拜。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周颠和铁冠道人张中等人都是道教中人,或许受了他们的影响,朱元璋不仅信佛,而且也信道教。后来朱元璋尊崇僧道之事一发不可收拾。一些位居高官的僧道,在朝中恃宠横行,谗毁大臣,满朝大臣敢怒却没有一个敢言。
  推崇程朱理学的李仕鲁对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很有意见,他将佛教说成异端,朱元璋不想搭理他,结果李仕鲁紧抓不放,章疏一连进了数十个。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怒骂道:“朕心意已决!”朝中有奸臣趁机暗中污蔑李仕鲁在家出言不逊,说皇上起用僧众必然导致大明倾覆。朱元璋听后将信将疑。第二天早朝时,性格耿直的李仕鲁为了发扬程朱理学,第二十九次上疏,劝谏朱元璋“崇儒戒佛”。朱元璋不听,结果他竟说把朝笏放在地上。
  朱元璋本来对李仕鲁在家出言不逊之事将信将疑,今天见李仕鲁又掷朝笏于地,完全不将自己放在眼里,哪里还按捺得住,当即命令武士拿住李仕鲁,摔下殿阶。李仕鲁当即脑浆涂地,死在阶下。
其他文献
作家马丽华在《藏北游历》里曾说,藏北在她的视野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种意味、一种境界.就此而言,藏北是马丽华行走的心灵发现,是融汇着想象和游历的地理空间
期刊
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五年多,现进入反思改进阶段.作为一线教师,我经常听到同事抱怨: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与教师配合,课堂气氛沉闷;好多题讲了多遍,一考试还错.而在上公开课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服从于自然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对植物界、动物届和人都是起作用的。这种规律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学要适应人类的自然本性,教学要适应"普遍
时节已是深秋,村里的麦子早已换上金黄的礼服,四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从屋门口望去,越过那滚滚金黄,隐约现出一座青色的墓碑,如一个小小盒子,似乎锁住了某种秘密。  屋子里早已是空落落的,有些颓圮。他呆呆望了望那屋子,又点了根烟,坐在门槛上静静抽。活在世上已近30年,搬过砖,推过销,却依然落魄而归。“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这样想着,他猛然眼睛一亮,烟也忘了抽。  对,爷爷说的那个传家之宝,不是让人想
期刊
随着新课程逐步摊广,如何评好一节政治课体现了-个政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掌握情况.评课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下,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评课是推动新课改革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本人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内地民族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情况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就必须集合国家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rn1.针对性原则rn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这样提出:“有些课堂效率很低,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正确地分配授新教
“素质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只有知识就行,还同样需要会劳动、能劳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也应陔
祁发慧:江洋老师好,在我能查询到的资料中,最早是1997年《上海文学》刊发的诗歌《直奔高原》外一首,您最初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吗?九十年代的诗歌写作对您新千年之后的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