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技术使历史知识更加情境化、立体化、形象化,可以让“教”与“学”随意穿梭于历史和现代之间,知识的呈现更加灵活多样,课题的结构充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变得快节奏、高效率、大容量,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达成度达到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情境教学;中学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116-02
1 前言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即以计算机技术支持,教师通过一定的现代化手段,针对课堂教学的需要对多种信息进行整合,灵活多样地把图形、文本、图像、声音整合在一起,赋予一定的动画等特殊效果,在课堂延伸方面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氛围更加情境化,课堂效果更加理想。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课堂由教师输出、学生接受的简单结构转变为多元互动、立体交叉的形式,更有利于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改思想;二是多媒体技术拓宽了课堂上知识、能力、方法呈现与生成的渠道,更有利于体现“教”与“学”的个性和特色;三是多媒体技术可让教师带领学生根据需要随意进行跨时空穿越。
2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优势
历史是凝固的知识,无论是人物生平介绍,还是事件的因果关系,多是已经形成的定论。不少时空差异较大的知识,给学生的理解、感悟造成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情感体验,隔膜感更重。传统教学依附的插图、教学挂图等呆板的载体,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点。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原本固态的知识、过程动态地呈现或再现,为教师创设氛围、情境带领学生在动感状态下学习提供了支持,使课堂效果得到充分的优化。
情境创设优势 以中国古代史“丝绸之路”干道教学为例。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东起长安(今西安)或洛阳——金城(今兰州)——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玉门关或阳关——罗布泊地区的楼兰。北道: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南道: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疏勒——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大宛(今费尔干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一条线路:皮山——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这么一大串的地名,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只能依赖挂图逐一讲解,往往会出现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把各条线路设置成一幅或多幅动态电子地图,途中可根据需要穿插或链接地形地貌、水文气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适时穿插或链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相关的影视片段。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动态的演示对地名、路线加以理解和记忆。在课堂延伸环节,结合上述理解,还可穿插或链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一带一路”相关各国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会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结合教师呈现的相关动态信息,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对我国当前努力打造的“一带一路”形成准确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会自然地实现历史知识的转化、与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
形象直观优势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使课堂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历史知识的跨时空特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距离感,采用多媒体手段后,教师通过音视频、PowerPoint或Flash将历史知识或画卷展现出来,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一定情境下的动态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使历史和现实自然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客观的历史观、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
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时,教师可以选用PowerPoint制作一条动态的日军侵略路线(电子版):在攻防形势图上,标示出日军的侵略线路,用软件中的擦除功能把日军的行进路线动态地呈现出来;在接触到日军进攻平壤这部分时,设计成通过点击鼠标后红色线型箭头逐渐向前延伸向平壤的动画效果;把标示旅顺的图标设置成红色并不停地闪动,当学习进程推进到日军进攻旅顺时,箭头自然指向并延伸到旅顺……这样,对日军侵略进军的态势就形成动感,期间就某一个点可以穿插链接战役的具体情形(从影视资料中选取)。在学习本部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我国正在开展的水下考古、钓鱼岛争端等相关情况,融入适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采用这种形式,一方面能够把原本相对固化的知识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动态呈现;另一方面通过相关链接,让学生较深切地认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性,对被侵略国家、人民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多元呈现优势 传统教学依靠教师板书来呈现教学思路。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在思路引领、环节推进上明显体现出省时高效的优势。尤其是在课堂小结回顾时,能够对学习过程随意进行多元再现,极大地提升课堂学习的巩固率。
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意编辑二维画面,链接相关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其效果设置比较简单快捷,这就为教师根据教材、学生、学情及自己的教学特长,灵活地整合较为繁复的内容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做到美观性、条理性、逻辑性及知识建构方面几者兼顾,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尤其在高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理清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推进的基本线索方面,均体现出较为强大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 使用多媒体需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具有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的优势,所存储和释放的信息数量大、兼容性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图像、文字、音视频等手段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并列执行多项任务。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始终将多媒体定位在辅助功能上,无论是交互功能相对强大的Authorware,动画功能与效果相对复杂优美的Flash,还是制作简单、方便适用的Microsoft PowerPoint等技术功能,充其量只是辅助“教”与“学”的工具,教师不必每节课都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上做过多的斟酌,否则会耗费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
二是要注意实用性问题。不管课件制作水平多么高,制作出的课件多么独特、精致、美观,它都是为课堂教会学生学习服务的。因此,教师一定不可在花哨、艳丽、过分的吸引眼球上做文章,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三是切忌牵强附会。传统教学手段并非一无是处,常用的简单挂图(如战国七雄割据形势)、简笔画(能一笔勾勒出来的大运河走势)、能说明文化价值的文物仿制品教具等,依然具有简便快捷的作用,课堂不可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绝对化。
教学中,不管是采用多么先进的手段,都要立足教材、学情和教师自身特长,紧紧围绕“教会学生学习”展开,否则就有可能事倍而功半、得不偿失。
4 结语
多媒体手段让历史走进现代课堂,这是现代科技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福音。教师在努力实现思想、行为现代化的同时,还需注意让多媒体技术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现代化手段助力课堂教学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情境教学;中学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116-02
1 前言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即以计算机技术支持,教师通过一定的现代化手段,针对课堂教学的需要对多种信息进行整合,灵活多样地把图形、文本、图像、声音整合在一起,赋予一定的动画等特殊效果,在课堂延伸方面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氛围更加情境化,课堂效果更加理想。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课堂由教师输出、学生接受的简单结构转变为多元互动、立体交叉的形式,更有利于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改思想;二是多媒体技术拓宽了课堂上知识、能力、方法呈现与生成的渠道,更有利于体现“教”与“学”的个性和特色;三是多媒体技术可让教师带领学生根据需要随意进行跨时空穿越。
2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优势
历史是凝固的知识,无论是人物生平介绍,还是事件的因果关系,多是已经形成的定论。不少时空差异较大的知识,给学生的理解、感悟造成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情感体验,隔膜感更重。传统教学依附的插图、教学挂图等呆板的载体,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点。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原本固态的知识、过程动态地呈现或再现,为教师创设氛围、情境带领学生在动感状态下学习提供了支持,使课堂效果得到充分的优化。
情境创设优势 以中国古代史“丝绸之路”干道教学为例。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东起长安(今西安)或洛阳——金城(今兰州)——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玉门关或阳关——罗布泊地区的楼兰。北道: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南道: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疏勒——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大宛(今费尔干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一条线路:皮山——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这么一大串的地名,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只能依赖挂图逐一讲解,往往会出现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把各条线路设置成一幅或多幅动态电子地图,途中可根据需要穿插或链接地形地貌、水文气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适时穿插或链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相关的影视片段。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动态的演示对地名、路线加以理解和记忆。在课堂延伸环节,结合上述理解,还可穿插或链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一带一路”相关各国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会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结合教师呈现的相关动态信息,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对我国当前努力打造的“一带一路”形成准确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会自然地实现历史知识的转化、与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
形象直观优势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使课堂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历史知识的跨时空特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距离感,采用多媒体手段后,教师通过音视频、PowerPoint或Flash将历史知识或画卷展现出来,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一定情境下的动态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使历史和现实自然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客观的历史观、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
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时,教师可以选用PowerPoint制作一条动态的日军侵略路线(电子版):在攻防形势图上,标示出日军的侵略线路,用软件中的擦除功能把日军的行进路线动态地呈现出来;在接触到日军进攻平壤这部分时,设计成通过点击鼠标后红色线型箭头逐渐向前延伸向平壤的动画效果;把标示旅顺的图标设置成红色并不停地闪动,当学习进程推进到日军进攻旅顺时,箭头自然指向并延伸到旅顺……这样,对日军侵略进军的态势就形成动感,期间就某一个点可以穿插链接战役的具体情形(从影视资料中选取)。在学习本部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我国正在开展的水下考古、钓鱼岛争端等相关情况,融入适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采用这种形式,一方面能够把原本相对固化的知识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动态呈现;另一方面通过相关链接,让学生较深切地认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性,对被侵略国家、人民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多元呈现优势 传统教学依靠教师板书来呈现教学思路。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在思路引领、环节推进上明显体现出省时高效的优势。尤其是在课堂小结回顾时,能够对学习过程随意进行多元再现,极大地提升课堂学习的巩固率。
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意编辑二维画面,链接相关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其效果设置比较简单快捷,这就为教师根据教材、学生、学情及自己的教学特长,灵活地整合较为繁复的内容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做到美观性、条理性、逻辑性及知识建构方面几者兼顾,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尤其在高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理清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推进的基本线索方面,均体现出较为强大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 使用多媒体需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具有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的优势,所存储和释放的信息数量大、兼容性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图像、文字、音视频等手段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并列执行多项任务。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始终将多媒体定位在辅助功能上,无论是交互功能相对强大的Authorware,动画功能与效果相对复杂优美的Flash,还是制作简单、方便适用的Microsoft PowerPoint等技术功能,充其量只是辅助“教”与“学”的工具,教师不必每节课都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上做过多的斟酌,否则会耗费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
二是要注意实用性问题。不管课件制作水平多么高,制作出的课件多么独特、精致、美观,它都是为课堂教会学生学习服务的。因此,教师一定不可在花哨、艳丽、过分的吸引眼球上做文章,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三是切忌牵强附会。传统教学手段并非一无是处,常用的简单挂图(如战国七雄割据形势)、简笔画(能一笔勾勒出来的大运河走势)、能说明文化价值的文物仿制品教具等,依然具有简便快捷的作用,课堂不可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绝对化。
教学中,不管是采用多么先进的手段,都要立足教材、学情和教师自身特长,紧紧围绕“教会学生学习”展开,否则就有可能事倍而功半、得不偿失。
4 结语
多媒体手段让历史走进现代课堂,这是现代科技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福音。教师在努力实现思想、行为现代化的同时,还需注意让多媒体技术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现代化手段助力课堂教学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