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正言若反”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f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读本》(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有《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其中一段文字颇可玩味: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仔细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然后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赏析这些话语,很有意味。安陵君心知秦王是在欺诈,但又不敢直接回绝和顶撞,于是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像是在表示感激,而真正目的则在于婉转地拒绝秦王的“好意”——这是一种外交辞令。秦王见安陵君不肯就范,心里恼火,说话却仍很有艺术:“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面上说你安陵君是个老实人,所以没有防你,而实际上是在威胁恐吓,无非是要安陵君识相一点,赶快献出国土——这同样是外交辞令。安陵君和秦王,一个谨慎胆怯,一个骄横狡诈,说起话来却都能正言若反,将真实意图隐含在客气得体的外交辞令中。
  正言若反,就是内心的想法不从正面直接说出,而是委婉曲折,用反话来透露。这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得巧妙,可以避免正说直说的急切浅露,使话语意味深长,充满情趣,起到极佳的表达效果。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十分注重对人物言行的记载和描写,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常常运用正言若反的艺术手段,这从《语文》(人教版课本)高中第一册的几篇课文里即可见一斑。
  先看《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几句话。当郑国被晋、秦大军围困,形势极为危急的时候,郑国大夫佚之狐胸有成竹地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认为只要请烛之武出马去见秦伯,必定能使秦军退走。心急如焚的郑伯别无良策,只好去请。面对急来抱佛脚的郑伯,烛之武却推辞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那意思是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做不成什么事了。”这是在说反话,为自己长期得不到重用而发牢骚。烛之武才智过人,这一点佚之狐很清楚,郑伯恐怕也知道,而烛之武本人更是颇为自负,所以才有一肚子的怨气。此处妙在他发牢骚也很讲究艺术,来个正言若反,既道出了内心的不满,又避免了直接指责郑伯。效果当然良好,郑伯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赶紧道歉:“我早先没能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老臣发几句牢骚,国君赔一个不是,于是矛盾化解了——烛之武同意出马,凭三寸不烂之舌,三言两语即说服秦伯退兵,挽救国家于危亡。在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下,加入这样一个小插曲,使文章叙事显得有张有弛,有情有趣。
  再看《勾践灭吴》中勾践的一番话。会稽之败后,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精心准备,报仇雪恨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只等时机到来。这时候越国的父老兄弟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在诸侯各国面前羞辱我们的国君;现在越国也已经忍耐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这正是勾践梦寐以求的事啊!十年苦心经营,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然而,勾践一开始却假惺惺地推辞说:“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大意是:从前那一仗打败,不是你们的罪过,完全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多么煽情的话语!十年来包羞忍耻、发愤图强的勾践,竟然说出“如寡人者,安与知耻”的话,细细体味,其中的情感意趣是不难发现的。此时的勾践早已是一位城府极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要煽动起越国百姓最强烈的复仇情绪,运用的恰恰就是正言若反的语言艺术。他的目的达到了——父老兄弟又一次请战,并表明了同仇敌忾、尽力一战的意志和决心。
  最后看《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段极有情趣的对话。赵太后刚刚执政,就遭秦军猛攻,赵国不得不向齐国求救,而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宝贝儿子长安君去做人质,然后才肯出兵。太后坚决不同意,面对大臣的强谏,恼火已极,公开表示:“有谁再敢劝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老太我一定吐他一脸口水!”矛盾似乎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触龙又该如何去劝说呢?见了怒气冲冲的太后,触龙先是嘘寒问暖,探询太后的健康,并说起自己的养生之道。等太后脸色稍微和缓了些,触龙便提出要开个后门,请太后为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工作,于是激起了太后的兴趣,引出下面的对话: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一个老头,一个老太,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儿女之事,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此触龙施展了正言若反的说话艺术——明知妇人最疼爱小儿子,却偏说自己的疼爱超过妇人;明知太后最疼爱长安君,却偏说太后疼爱女儿燕后超过了长安君。这样一来,太后的怒气和戒心完全消失了,而触龙的智慧和情趣得到了充分表现,他逗引着太后一步一步地进入了自己预设的话题,那就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最终,太后被说服了,自觉自愿地提出送长安君去做人质,一桩军国大事就此圆满解决。
  由以上几例可见,正言若反是一种含蓄蕴藉、曲折巧妙的语言艺术,它的成功运用总是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品中,描写人物正言若反的文字,往往是作者的得意之笔,全篇的精彩之处。抓住这些文字进行品味,感悟言外之意,领略话中之趣,有利于准确分析人物性格和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其他文献
饶有兴味地读完《细节决定成败》这则小说,“误解”一词蓦然跳出,小说的作者可谓是匠心独运,构筑出了文中的重重“误解”!  首先,从阅读的接受心理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是一个认真而严肃的话题,我们平时大多将之奉为圭臬。然而,当我们带着接受教育的心理进入小说情节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周晓抱着“细节决定成败”的宗旨做出了许多反常的举动,闹出了不少笑话,最后甚至被打,被认作精神病人——这是读者始料
期刊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
期刊
美国俄亥俄州有一座地理位置非常独特的房子。下雨时,落在屋顶北侧的雨滴,与小溪会合后,流进附近的安大略湖,然后汇入位于加拿大东南部的圣劳伦斯湾;而落在房子屋顶南侧的雨滴则经密西西比河,最终流入位于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  在这座房子屋脊的最高处,两边雨滴的落点常常变幻不定。许多应该落在南侧的雨滴落在了北侧,或者应该落在北侧的雨滴落在了南侧。这些最初相距不过咫尺的雨滴经蜿蜒流淌最终抵达大海后,彼此之间的
期刊
资本主义度过了它辉煌上升的“黄金时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的种种不和谐就急剧地暴露出来。机械化大生产,激烈的竞争,使大量企业破产,大量人员失业。饥饿、贫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不得不疲于奔命。创造机器、金钱、财富的人不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反而成了它们役使的工具。这种颠倒是非的世界,使人感到苦闷,难寻出路。卡夫卡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他对生活、社会有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作为一个懦弱、
期刊
很早就听说那家伙要出本《讲台下的花》,那时候我是他讲台下的一朵花,而且还是一朵不怎么听话的花,老是在不该开放的时辰开放,然后发出不一样的花香。我大概也是个教人头痛的学生,他看到我总是一副很沧桑的样子,感觉像一棵老树。  可能是受了那棵树的影响,后来我的网名干脆叫“一棵开花的树”,很多陌生的网络游魂会过来搭讪:“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期刊
那是15年前的事情了。  高考前的若干日子里,我常盘算这样一个问题:高考一结束,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逃出“魔窟”的喜悦?盘算这个问题的环境和时间不一,但答案基本一致:先把书本试卷全部撕碎,再踏上一只脚,然后到远在省城的二叔家,疯狂玩到填报志愿的那一天。  三天的高考结束了,我按计划完成我的第一件事,把所有的书本撕了个天女散花。第二天早晨回到家里,爸妈问我考得怎么样,我拍
期刊
很多年以前的一场战争中,一名间谍被敌方抓获了,被敌方首领判处死刑。  尽管这个判决是那么残酷无情,但实际上这位首领却充满了仁慈和怜悯之心。  多年来,他一直都采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来执行死刑。他会允许被判处死刑的人在两种行刑方式中自己选择一种。或者被行刑队枪决,或是选择通过一扇神秘的黑色大门。  同样的选择,也摆在这个间谍面前。  他想选择通过那扇黑色的大门,但是,每当他走近那扇巨大而又厚重的大门并把
期刊
这是一杯名副其实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舒兰《乡色酒》    诗人以淡淡的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描绘出了浓浓的诗情,浓浓的乡思,浓浓的乡愁。用传统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民族的当代情思,《乡色酒》达到了较为完美的情景交融(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境界。它撇开现
期刊
我想我并不是个很好的说者,通常情况下,只喜欢说前半句话,而后丢下一切去玩耍。很废的感觉。之所以决定要写下这些,不只是为了某些人,某些感动,更多的是在这个喧哗的季节留下永不复返的岁月。  在高考的当下,我们依旧谈笑风生。毕竟,经过了一年的苦等,除了继续大言不惭外,其他与从前都不同了。这大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年少的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真正蜕变的?听到光良的新专集中的那首《少年》时,眼泪在深夜里静静地流
期刊
我没有见过海,对海充满着向往之情。它那冲激着岩岸的潮汐,曾多次翻滚着、轰鸣着诱惑我的梦魂……  朋友要到海上去了,我投给他以羡慕的目光。  “需要我带点什么吗?”他看出了我的心思,“嗯,带给你奇特的贝壳,美丽的珊瑚……不,还是带一只海螺给你吧。”  “干嘛要带海螺?”  “你不是爱写诗吗?带一个做成螺号——愿你也像一把螺号!”  “不!不!带给我一壶海水吧!”  “海水!干什么?又咸又涩,还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