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5-040-02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阻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困难因素,发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并从社会需要,课程创新,实习基地的设置等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力求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问题提出一点新思路。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同学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和评价,在走出校园面对就业是充满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做就业准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河南高校 社会体育 就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种种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体育学中仅次于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经过十年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重点讨论了从河南的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一对比,发现其中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河南省三所(郑州大学,周口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本科院校中社会体育专业部分毕业学生为本课题的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依据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需要,本文主要通过郑州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与研究成果,正式发表的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相关的文章,并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人对河南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实际情况了解,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自己在3所院校中认识的同学,通过网络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其中郑州大学发放50份,周口师范学院25份,信阳师范学院25份,并统计其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表1)。
3.数据统计法
调查问卷回收后,运用描述性统计量等统计方法,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原理,结合以上研究方法,对本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推理、论
证、归纳整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省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3所河南省本科院校毕业学生(其中郑州大学50名,周口师范学院25名,信阳师范学院25名,共100名)就业状况(表2)。
社会体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①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以体育教育为主,这与各本科体育院校多年来学生的就业趋势有很大的关系。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改行现象严重。③我省虽有相当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没有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上岗机会。
(二)阻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因素的分析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脱轨
通过查阅河南几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发现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国家所规定的相差无几,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各地的经济状况社会需求也各不相同,每个地方对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不同,其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脱钩,反而社会上从事大众体育指导活动的往往不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这样同时也阻碍了群众体育的普及和发展,保证一个专业的就业率是该专业继续发展的基础,而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的前提,是保证培养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一个好的培
养目标应该依据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所缺少的来培养社会所需的。
2.课程设置专业特点不明显,毕业后优势不突出
课程设置是对该专业培养方向的一个重要基础,以河南的几所高校为例,本人查询了河南几所高校的课程设置,发现他们课程定位广,涉及面广,无专业特色,从而造成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后无突出技能优势,这样就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3.对口岗位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岗位设置有多个,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政府管理型的管理体制受到政府的影响巨大,政府具有强大的社会体育管理组织系统,同时我国计划经济的外环境促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模式出现“强政府,弱社会”的情形。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够充分融入到社会中来,很多岗位只是设置了,而没有真正落实人员安排;或者这样的岗位被非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从占据,完全没有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
4.学校提供的社会实习基地缺乏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一是可以让学生熟悉相关行业前沿的技术要求和理念,与会员交流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二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可以了解社会和行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制定、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面向社会,然而有的学校缺乏实习基地。这样就造成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很难适应工作。
三、结论与建议
(一)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体育运动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的健身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的社会需要来进行培养目标的制定,保证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顺利就业,满足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
(二)合理课程设置,增加特色就业教育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学生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起着指导作用,学校的课程要有自己的特点,注重专业的创新,开设别的学校没有的课程。例如天津体育学院的体育物业(场馆)管理方向,西安体育学院的体育新闻方向,华南师范大学的休闲娱乐指导方向(健身技能指导),中国地质大学的户外运动管理方向,北京大学的健身技能指导的专业方向,华南师范大学在全国成立第一家运动与休闲学系,河北体院走特色办学之道,专门开设高尔夫球管理方向等。这些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都表现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河南省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教育要有所突破就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与众不同。
(三)提高专业基础教育水平
专业基础课是社会体育专业要开设的最基础的课程,要紧扣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同时要防止课程设置主导方向不清,基础理论没得到重视的情况的发生。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不能和体育教育,民族体育,运动训练等专业基础混为一谈,要紧密结合自身专业培养目标,完成自身专业基础建设。
(四)加强校社合作,增加实习场所
参与社会活动,校内实习,校外实习,这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努力增加学生的实习基地,提高实习的质量,与社会合作,提高学生参加体育实践机会,增加学生的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学生能顺利的适应岗位打下良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静,王凌娟,浅析营造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环境[J].广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05):18—19.
[2] 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04):73—74.
[3] 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6,06(03):816—817.
[4] 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期刊.2008,15(07):39—40.
[5] 陈章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及其培养目标[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127—128.
[6]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31(10):22—23.
[7]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J],中国体育科技,2007,3(43):136—137.
[8] 张细谦,黄南洁. 中日美英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比较研究 [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2(25):21—22.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阻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困难因素,发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并从社会需要,课程创新,实习基地的设置等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力求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问题提出一点新思路。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同学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和评价,在走出校园面对就业是充满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做就业准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河南高校 社会体育 就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种种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体育学中仅次于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经过十年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重点讨论了从河南的本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一对比,发现其中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河南省三所(郑州大学,周口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本科院校中社会体育专业部分毕业学生为本课题的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依据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需要,本文主要通过郑州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与研究成果,正式发表的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相关的文章,并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人对河南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实际情况了解,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自己在3所院校中认识的同学,通过网络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其中郑州大学发放50份,周口师范学院25份,信阳师范学院25份,并统计其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表1)。
3.数据统计法
调查问卷回收后,运用描述性统计量等统计方法,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原理,结合以上研究方法,对本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推理、论
证、归纳整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省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3所河南省本科院校毕业学生(其中郑州大学50名,周口师范学院25名,信阳师范学院25名,共100名)就业状况(表2)。
社会体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①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以体育教育为主,这与各本科体育院校多年来学生的就业趋势有很大的关系。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改行现象严重。③我省虽有相当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没有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上岗机会。
(二)阻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因素的分析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脱轨
通过查阅河南几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发现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国家所规定的相差无几,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各地的经济状况社会需求也各不相同,每个地方对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不同,其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脱钩,反而社会上从事大众体育指导活动的往往不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这样同时也阻碍了群众体育的普及和发展,保证一个专业的就业率是该专业继续发展的基础,而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的前提,是保证培养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一个好的培
养目标应该依据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所缺少的来培养社会所需的。
2.课程设置专业特点不明显,毕业后优势不突出
课程设置是对该专业培养方向的一个重要基础,以河南的几所高校为例,本人查询了河南几所高校的课程设置,发现他们课程定位广,涉及面广,无专业特色,从而造成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后无突出技能优势,这样就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3.对口岗位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岗位设置有多个,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政府管理型的管理体制受到政府的影响巨大,政府具有强大的社会体育管理组织系统,同时我国计划经济的外环境促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模式出现“强政府,弱社会”的情形。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够充分融入到社会中来,很多岗位只是设置了,而没有真正落实人员安排;或者这样的岗位被非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从占据,完全没有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
4.学校提供的社会实习基地缺乏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一是可以让学生熟悉相关行业前沿的技术要求和理念,与会员交流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二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可以了解社会和行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制定、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面向社会,然而有的学校缺乏实习基地。这样就造成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很难适应工作。
三、结论与建议
(一)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体育运动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的健身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的社会需要来进行培养目标的制定,保证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顺利就业,满足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
(二)合理课程设置,增加特色就业教育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学生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起着指导作用,学校的课程要有自己的特点,注重专业的创新,开设别的学校没有的课程。例如天津体育学院的体育物业(场馆)管理方向,西安体育学院的体育新闻方向,华南师范大学的休闲娱乐指导方向(健身技能指导),中国地质大学的户外运动管理方向,北京大学的健身技能指导的专业方向,华南师范大学在全国成立第一家运动与休闲学系,河北体院走特色办学之道,专门开设高尔夫球管理方向等。这些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都表现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河南省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教育要有所突破就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与众不同。
(三)提高专业基础教育水平
专业基础课是社会体育专业要开设的最基础的课程,要紧扣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同时要防止课程设置主导方向不清,基础理论没得到重视的情况的发生。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不能和体育教育,民族体育,运动训练等专业基础混为一谈,要紧密结合自身专业培养目标,完成自身专业基础建设。
(四)加强校社合作,增加实习场所
参与社会活动,校内实习,校外实习,这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努力增加学生的实习基地,提高实习的质量,与社会合作,提高学生参加体育实践机会,增加学生的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学生能顺利的适应岗位打下良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静,王凌娟,浅析营造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环境[J].广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05):18—19.
[2] 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04):73—74.
[3] 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6,06(03):816—817.
[4] 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期刊.2008,15(07):39—40.
[5] 陈章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及其培养目标[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127—128.
[6]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31(10):22—23.
[7]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J],中国体育科技,2007,3(43):136—137.
[8] 张细谦,黄南洁. 中日美英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比较研究 [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2(2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