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保持学校健康、有序、稳定、安全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校长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学校管理,首先要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学校整体的发展定位。其次要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我们认为,切实加强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1.计划先行,制度健全,让精细化管理常态运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让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保障,学校必须预先制定全面、详尽、周密的计划,甚至考虑到细节。
1.1 学校工作有整体规划
首先由教职工讨论、修改,制定《学校章程》和《学校发展规划》;每学期末要制定好下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并将学校的目标细化到可以实施的具体工作,然后各部门和个人依此制定学期计划,以及工作行事历。每一星期也都有工作安排计划,本周要做什么、何时达成、责任人是谁都有明确要求。
1.2 具体活动有实施方案。
如关于如何收文的问题,在收到上级来文后,学校领导及时批阅,明确阅办人,并及时上传到学校网站,按照“及早宣传——培训指导——中途提醒——再次把关”的思路,确保上级文件精神落在实处,确保各项活动取得佳绩。再如,学校组织校级广播操比赛,提前一个月就印发《比赛方案》,把比赛宗旨、比赛时间场地安排、奖项设置说清楚,引导教师平时加强训练,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1.3 规章制度有操作标准。
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形成的做法、经验,需要进行整理、提炼,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制度,同时,稳定的制度又反过来保证工作精细化的延续性、持久性。一整套精细化、可行性强的制度可以引导工作规范,约束工作行为,明确奖惩措施,保障政令畅通,对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可着重建设以下四类制度:
一是职责类。其目的在于明确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工作岗位及职责,各尽其责,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如《领导干部分工制度》、《岗位职责要求》等。
二是规范类。其目的在于提供具体的工作规范要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约束性。如《教学常规规范化基本要求》、《教育教学工作月度检查制度》、《班主任月度例会制度》等。
三是鼓励类。其目的在于彰显学校品牌和特色建设的方向,而以鼓励为主,减少教师“必须这么做”、“不得不这么做”的被动接受,可以使得教师发展具有个性特色和活力,同时可以把教师注意力引导到为学校整体发展尽心尽力上来,使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和谐共进。如《骨干教师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
四是制度建设类。其目的在在于不断地完善。制度自身的活力方面,有《学校制度制定及修改制度》。要求制度要符合新的管理理念,具有创新性、示范意义;可操作化,制度内容要具体,要便于教师操作和量化考核;层级化,新提出的要求可作为“规定”、“要求”提出,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成熟后再提炼为制度;民主化,制度建设必须集全体教师的智慧,充分吸纳教师的合理化建议;灵活化,定期根据实际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制度修改完善。
2.重视细节,强化评价,让精细化精神落到实处
再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不坚决、不持久,也就只能沦为摆设,必然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为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措施入手:
2.1 把目标细化——确保有序推进。
集中致力于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目标,即少提大而空的目标,多做细而实的目标。比如教学管理中,把“提高每门学科的双基水平”的目标,分解为语文教师要抓好识字过关、朗读过关、写字过关、阅读和写作过关等,数学教师要抓好口算、笔算、应用题、动手操作等,英语教师要抓好单词过关、口语过关等。再比如后勤和总务方面,把“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放在第一位”的目标分解为“卫生无死角,维修无漏洞,工作无事故,要求无拖延”的工作标准,具体到让每块玻璃都不破,让每块瓷砖都完好,让每间教室都明亮等。
2.2 把小事做好——规范管理行为。
精细化管理不仅要关注管理细节,重视“小事”,更要把“小事”做精做好。如对教师备课这一常规性工作,每周都查,不仅要查备课的节数,还要依据“备课制度”查教案是否符合要求。各项工作采取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办法,时时检查。检查内容、情况都作认真记载,检查结果视情况作个别反馈或在周前会上反馈,并纳入月考核。
学校还要加强制度落实的检查和考核。每天都有行政值勤检查、行政蹲点检查,重点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常规检查,如教师执行课程计划、课堂教学常规、学生的眼保健操、广播操等情况,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以规范。
2.3 把细事做实——完善管理环节。
★重视小节
学校要以“小”为切入口,以“实”为落脚点,抓好每一个小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如对于拟好的工作计划,要把有关工作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由各部门拿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并安排好工作日程表。每周都把“工作安排”打印出来下发到各办公室,并在周前会上布置。每项工作都有承办人和督办人,每周末都对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小结,使过程管理精细化。
★抓住环节
要注重抓好每件事的环节。如丹东市朝阳小学每学期都要开展“特色教研”活动,上课前,集体备课,上课时,全员参与,上课后,认真评议,并以此课为案例进行反思、分析,撰写在“教育随想”笔记本上。“备课——上课——评课——反思”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人组织,专人检查落实,以此促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把握细节
细节更多表现在别人不容易看到或根本看不到的地方,如厕所、操场四周包括花坛里的卫生,教室、办公室物品的摆放等,都是学校在管理中容易忽视的细节,而这些就是整体链条中的弱环,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延伸管理的触角,避免影响管理的整体效果。
2.4 把人人关怀——提高管理效能。
2.4.1 关注每位领导。学校领导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中坚力量,只有干部的素质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才能做好,做到位。要求学校的每一位管理者都能提高管理意识、管理才能和管理技巧,对每项工作都能细构想、细安排、细检查、细评价,加强和教师的情感沟通,让学校的各项事务、目标、成果、制度为大家所认同、所遵守、所理解、所分享。
2.4.2 关心每个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动员广大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管理,使每一个教职工都明确教育者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工作和集体中的位置。为教师们购置教育专著、书籍或编撰信息资料,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师资培训,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经常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教师座谈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
2.4.3 关爱每个学生。在教师中提倡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如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全天候开放图书室,课程管理以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为目标等等。
2.5 把检查落实——实现管理目标。
“布置不等于完成”,学校管理工作中应做到“三有三必”: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考核。工作检查抓住“三维度说”:一看速度,是否有拖诿、延误时间的现象;二看高度,是否按标准去做了,是否有“自我取舍”现象;三看力度,是否落实到位。还要定期召开全体中层干部会,总结各分管工作完成情况,商议和布署下阶段具体工作事宜。将检查中形成的过程资料,在学期考核时逐项量化打分,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意识。
1.计划先行,制度健全,让精细化管理常态运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让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保障,学校必须预先制定全面、详尽、周密的计划,甚至考虑到细节。
1.1 学校工作有整体规划
首先由教职工讨论、修改,制定《学校章程》和《学校发展规划》;每学期末要制定好下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并将学校的目标细化到可以实施的具体工作,然后各部门和个人依此制定学期计划,以及工作行事历。每一星期也都有工作安排计划,本周要做什么、何时达成、责任人是谁都有明确要求。
1.2 具体活动有实施方案。
如关于如何收文的问题,在收到上级来文后,学校领导及时批阅,明确阅办人,并及时上传到学校网站,按照“及早宣传——培训指导——中途提醒——再次把关”的思路,确保上级文件精神落在实处,确保各项活动取得佳绩。再如,学校组织校级广播操比赛,提前一个月就印发《比赛方案》,把比赛宗旨、比赛时间场地安排、奖项设置说清楚,引导教师平时加强训练,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1.3 规章制度有操作标准。
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形成的做法、经验,需要进行整理、提炼,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制度,同时,稳定的制度又反过来保证工作精细化的延续性、持久性。一整套精细化、可行性强的制度可以引导工作规范,约束工作行为,明确奖惩措施,保障政令畅通,对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可着重建设以下四类制度:
一是职责类。其目的在于明确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工作岗位及职责,各尽其责,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如《领导干部分工制度》、《岗位职责要求》等。
二是规范类。其目的在于提供具体的工作规范要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约束性。如《教学常规规范化基本要求》、《教育教学工作月度检查制度》、《班主任月度例会制度》等。
三是鼓励类。其目的在于彰显学校品牌和特色建设的方向,而以鼓励为主,减少教师“必须这么做”、“不得不这么做”的被动接受,可以使得教师发展具有个性特色和活力,同时可以把教师注意力引导到为学校整体发展尽心尽力上来,使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和谐共进。如《骨干教师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
四是制度建设类。其目的在在于不断地完善。制度自身的活力方面,有《学校制度制定及修改制度》。要求制度要符合新的管理理念,具有创新性、示范意义;可操作化,制度内容要具体,要便于教师操作和量化考核;层级化,新提出的要求可作为“规定”、“要求”提出,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成熟后再提炼为制度;民主化,制度建设必须集全体教师的智慧,充分吸纳教师的合理化建议;灵活化,定期根据实际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制度修改完善。
2.重视细节,强化评价,让精细化精神落到实处
再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不坚决、不持久,也就只能沦为摆设,必然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为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措施入手:
2.1 把目标细化——确保有序推进。
集中致力于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目标,即少提大而空的目标,多做细而实的目标。比如教学管理中,把“提高每门学科的双基水平”的目标,分解为语文教师要抓好识字过关、朗读过关、写字过关、阅读和写作过关等,数学教师要抓好口算、笔算、应用题、动手操作等,英语教师要抓好单词过关、口语过关等。再比如后勤和总务方面,把“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放在第一位”的目标分解为“卫生无死角,维修无漏洞,工作无事故,要求无拖延”的工作标准,具体到让每块玻璃都不破,让每块瓷砖都完好,让每间教室都明亮等。
2.2 把小事做好——规范管理行为。
精细化管理不仅要关注管理细节,重视“小事”,更要把“小事”做精做好。如对教师备课这一常规性工作,每周都查,不仅要查备课的节数,还要依据“备课制度”查教案是否符合要求。各项工作采取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办法,时时检查。检查内容、情况都作认真记载,检查结果视情况作个别反馈或在周前会上反馈,并纳入月考核。
学校还要加强制度落实的检查和考核。每天都有行政值勤检查、行政蹲点检查,重点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常规检查,如教师执行课程计划、课堂教学常规、学生的眼保健操、广播操等情况,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以规范。
2.3 把细事做实——完善管理环节。
★重视小节
学校要以“小”为切入口,以“实”为落脚点,抓好每一个小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如对于拟好的工作计划,要把有关工作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由各部门拿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并安排好工作日程表。每周都把“工作安排”打印出来下发到各办公室,并在周前会上布置。每项工作都有承办人和督办人,每周末都对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小结,使过程管理精细化。
★抓住环节
要注重抓好每件事的环节。如丹东市朝阳小学每学期都要开展“特色教研”活动,上课前,集体备课,上课时,全员参与,上课后,认真评议,并以此课为案例进行反思、分析,撰写在“教育随想”笔记本上。“备课——上课——评课——反思”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人组织,专人检查落实,以此促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把握细节
细节更多表现在别人不容易看到或根本看不到的地方,如厕所、操场四周包括花坛里的卫生,教室、办公室物品的摆放等,都是学校在管理中容易忽视的细节,而这些就是整体链条中的弱环,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延伸管理的触角,避免影响管理的整体效果。
2.4 把人人关怀——提高管理效能。
2.4.1 关注每位领导。学校领导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中坚力量,只有干部的素质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才能做好,做到位。要求学校的每一位管理者都能提高管理意识、管理才能和管理技巧,对每项工作都能细构想、细安排、细检查、细评价,加强和教师的情感沟通,让学校的各项事务、目标、成果、制度为大家所认同、所遵守、所理解、所分享。
2.4.2 关心每个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动员广大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管理,使每一个教职工都明确教育者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工作和集体中的位置。为教师们购置教育专著、书籍或编撰信息资料,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师资培训,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经常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教师座谈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
2.4.3 关爱每个学生。在教师中提倡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如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全天候开放图书室,课程管理以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为目标等等。
2.5 把检查落实——实现管理目标。
“布置不等于完成”,学校管理工作中应做到“三有三必”: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考核。工作检查抓住“三维度说”:一看速度,是否有拖诿、延误时间的现象;二看高度,是否按标准去做了,是否有“自我取舍”现象;三看力度,是否落实到位。还要定期召开全体中层干部会,总结各分管工作完成情况,商议和布署下阶段具体工作事宜。将检查中形成的过程资料,在学期考核时逐项量化打分,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