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心中的七弦琴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er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能保持仰望的姿势,遥望头上的灿烂星空,亦不忘心中的道德律。科学的发展不该成为人性沦丧的借口,道德沦丧的根源在于人类自己。
  科学启迪我们更多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但从未要求我们泯灭感性。机械化能够带来诸多便利,却远没有毁灭人类情感的力量。相反,机械化使人的感性难以得到满足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出现了。科学式的理性与人性化的感性可以共存,甚至两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契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人类是科技的创造者与主宰者,人是怎么样的,科技就是怎么样的。科学与技术思维的快速发展源于人的眼光更加深邃,科学研究者追寻着与宇宙相对称的灵魂,又把自己的灵魂融于自己的成果之中。每一个科学创造都是有生命的,而它们的非人性化,归根结底是创造者道德与人性的退化。
  如梭罗所说:“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是只能轻手轻脚才能保全的。”人的道德伦理源于灵魂,是最难打破却又最易毁灭的矛盾体。科技虽有灵魂,但其外在形式必是冰冷而坚硬的实体,稍不留神,其中的硬刺就会冒出来,撩拨人性中最脆弱的芽尖。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对这粉霜进行保护,不让尚未发展成熟的科技理念抹杀它。在面对科技时,人类自己的信念才是守护的最强武器。
  但在当下,仍有不少人对科技认识不清。科技发展太快了,需要停下来等等我们的灵魂。仍记得原子弹试验成功时那些科学家的悲恸——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控制这样的武器。无论是超过我们控制能力的科技,抑或是超越人性的科技,都是危险的。这样的科技,还是等一等,留给未来吧!
  天平之上还有七弦琴,科技本身与人性并不相悖。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一生牵挂故乡,愿用所有成就换来父母的安康。我们不应因为个别科技的非人性化就否认科技的作用,将科技与灾难画上等号。在人类心灵冷却过快的今天,也许合理的利用,科技能够反过来,帮助我们守护心中的七弦琴。
  我们胸怀热血,但眼中仍然有着星星的光辉,毕竟,星辰大海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其他文献
2004年是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数字化发展年和产业化发展年,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广电总局社管司才华司长.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敢言”倚仗勇气,而“善言”则依靠智慧,将两者融会贯通才能做到言之有理、掷地有声,这其中大有学问。  古语有云“逢人只说三分话”,话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古有无数忠臣报国之心一片赤诚,却因直言不讳不知委婉而锒铛入狱。魏徵辅佐唐太宗时因敢于进言而为人称道,却深得圣上宠爱,谏言也被仔细考虑,报国之志得以施展。唐太宗虚心纳谏,也成就一代明君。这正是谏言的功劳。于君臣如此,与朋友交游亦
科学巨匠的声声诘问振聋发聩,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科学成为了我们这个孤独星球的冰冷巨镜,人们沦为了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的机器,看着镜中扭曲的镜像而迷失了自我和道德。  在我看来,如今科技的沃土之上,亟需人文之花的绽放。  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但科学所崇尚的技能的培养无疑造成了人程序化、机械化的刻板,唯“技术至上”的思维,抹杀了感性,放逐了情感。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爱因斯坦的预言:
正如爱因斯坦在1946年所预测的那样,21世纪的人们仍无法逃避科技这种理性产物带来的非理性化社会的灾难。道德沦丧袭击着暗流涌动的社会之海,表面上的波澜不惊,让许多人翻了船。  工业时代,人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似乎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的确,生活水平提高将物质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暴露无遗,人们像卡夫卡笔下的甲虫一样惊慌失措,在异化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可依靠的。然而,这并非都是科技的错,毕竟科技是可控的。  人们
著名诗人海子有诗写道:“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有人竟在这句诗后加上了两件事物:快递、无线网络,认为这样才可以满足他们如今现实的生活需求。殊不知此诗中原还有对“劈柴”“喂马”等平淡悠远生活场景的描述,倘若硬生生加入了这两个现代元素,岂不违背了追求真正远离喧嚣的恬淡与平静的本意?  回首古时,多少文人志士因他们内心的超脱而功成名就,而又有多少才子因始终脱不开世俗的牵绊而功败垂成。  旷
北岛在《青灯》一诗中坦言:“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向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之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理想的生活是诗意还是现实,需要我们自己把握。  远方的理想有人想要想象中的诗意,也有人想着物质上的快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追逐大海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现实的追求。  她曾是沙龙上众星捧月的焦点人物,却能在围困于李庄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