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关传播测量变革与趋势

来源 :国际公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fuc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欢迎参加今天的会议,我非常开心能够与大家见面。过去的22年中,我一直在国际公关传播领域工作,有很多的经验和观点想要跟大家分享。
  如今,公关传播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机遇。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到底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做公关传播的衡量和评估工作,我也会分享一些案例,让大家了解如何让评估更好地指导公关传播。
  22年前,我从事媒体监测行业的工作,要每天对报纸进行监测,从邮件和信封中打开媒体文章进行统计。当时的纸媒数量相对稳定,如今媒体环境变化非常快,传统的纸媒都在进行数字化更新,有的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哈佛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预估50%以上的纸媒都将消失。那么,如何通过标题、配图等多种形式,让每一条新闻都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挑战。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如今读者每十人中就有四人不会把文章看完。人类每天只有24小时,面对如此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媒体信息量,精力是有限的,作为公关传播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对工作方式做相应的调整。
  以前的公关从业者更加关注传统媒体关系,如今我们将媒体分为四类:付费媒体、赢得媒体、自有媒体和分享媒体,公关需要管理四种媒体的综合属性,才可以更好地从事媒体传播工作,运作、管理四种媒体的现状和内容,以及它们相互之前的交流,对于受众传播的信息会更加复杂,也更有挑战性。
  随着媒体的改变,传播方式也有所变化,但我们对传播的效果和结果进行评估的方式却没有过多的改变。因此,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传播的评估和测量应该做什么样的改变。
  AVEs即广告等值或者广告价值,这个标准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但是,我们不建议大家继续使用这个指标,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我写的一篇文章,其中详细罗列了该指标不适用的22个原因。
  有人对我说,数字化时代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评估、测量和监控会越来越容易,很多软件通过仪表盘和图表都可以快速获得数据的统计结果。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是为了证明公关传播的价值,通过测量评估得到容易获得的结果,还是真正衡量评估对业务、传播战略、公司目标真正重要的事情。
  以往所做的监控和统计的数据,有一些已经逐渐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比如,绝对的数值、整体的数量等。过去,媒体的受众和数量相对稳定,这些价值是有意义的,但数字化时代它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在媒体环境已经很大改变的情况下,将同样的活动前后两年的结果进行比较,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误导。
  在屏幕上,我们看到的是BBC的一个官方账号,公关人员如果帮助客户在这样的账号中推送一篇文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衡量文章及账号的影响力,还要查看粉丝数量。这个账号的粉丝数量是2100万,但根据发帖时间的不同,该账号每天文章的效果又有很大不同,而且,2100万中又有多少真实的用户,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分析软件告诉我们,其中6%的账号是假的,70%以上的账号非常不活跃,自然对受众的传播效果要差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地衡量帖子的效果,是不是应该用24%乘以2100万?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个因素会影响数据的真实,账号可以花很低的价钱增加粉丝数量,并付费让他们转发、评论、点赞。这对实际的传播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最终得到的数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不能用这种方式研究。
  一项研究表明,61%的網络流量都不是由真人带来的,而是由软件或其他技术手段造成的。宝洁和联合利华的市场总监都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警告现在的数字化广告中的很多数字,需要用更精准的方式做相应的监控和研究。根据宝洁的内部调查,广告商及平台给他们提供的数字中至少有10%存在造假行为,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容易理解,增加了阅读量和点击率,客户需要支付的广告费就会更高。阅读量、点击量等数字越来越失去意义,同等情况下,向受众传递核心信息的作用逐将渐打折扣。因此,在社交和数字化媒体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
  接下来,我以百事可乐的的项目为例。百事可乐一直赞助超级碗的体育比赛,为了更好地做线上的数字化营销,百事拿2500万的资金投入到社交媒体中,进行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项目,在当时看来比较超前。活动内容是,鼓励大家在线上进行投票,百事可乐将为排名靠前的几个项目投入资金。
  最终,传统的检测指标显示,该活动为百事可乐带来了非常大的提升,传播效果超过了多数活动。可是,同一时间段的公司经营业绩则与之相反,尽管销售数字在增加,但整体利润和营收却在下降,百事可乐由从前仅次于可口可乐第二的市场排名,落到了第三位,损失了5亿。他们为此要花费6亿到传统广告中,去做补救措施,甚至为此裁员了8700人,其中就包括计划实施这个项目的市场总监。
  百事可乐这次活动显示,传播指标成功,企业经营指标却很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做什么。在我看来,即便发生越来越多的改变,有一些基本的内容却不会改变。20多年前,我就向员工介绍了公关传播领域的目标和使命:面向正确的目标受众,传递正确的信息,从而实现既定目标。如今,这样的原则依然有效,其实,做公关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的方法则是面向正确的目标受众传达正确的信息。
  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上经常使用的几个词语:结果、成果和效果。结果就是通过公关传播发新闻稿、做活动,带来的直接结果,比如传统媒体中的发稿量,转发量,电视、网络的报道等等。成果(或者心得)指的是,受众看到新闻报道或参加活动之后,在态度和观点上面的转变,即受众的心得。效果指的是,受众在看到新闻或参与活动后,思想和态度上对品牌和产品有了新的认知,从而采取了实际行动,并对企业的营销目标带来效果。   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说,并不看重一个活动有多少篇新闻报道,而是更看重成果和效果,即通过活动有多少人对品牌和产品有更多的了解,以及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刚才百事可乐的案例,问题就在于活动有一个很成功的结果,却缺乏了成果和效果。
  所以,我想强调一下,公关传播效果的评估和测量应该避免犯一些错误,要注重真正的成果和效果。以后在办活动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企业的宗旨和目标,然后将传播的目标与其保持一致,制定相应的公关策略。基于此,我们才可以看到哪些工具和服务是更好的策略和评估方式。以往我们所犯的错误就是自下而上,根据传播活动决定需要哪些工具和服务去做测量评估,方向就弄反了,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并没有太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从公司经营的角度去评估和测量,我们设计了AMEC整合传播评估框架,现在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很多国际机构、公关行业及其客户都在使用,甚至一些开设公关传播课程的大学也在教授这一框架。
  AMEC整合传播评估框架共包含七个步骤,分别是目标、投入、活动、结果、心得、成果、影响。使用这个框架,可以把每一个客户的活动建立相应的项目,这是一个互动的模块,七个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步骤。第一个目标,主要就是考虑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什么,并提供相应的资料和资源给用户做更多的指导。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就是针对每一个模块做逐一点击,并做相应的分析。
  这样,就能得到整个项目从策划到评估的总体报告,更加合理的逻辑顺序,能够有效服务于传播活动。我与英国政府合作过一些项目,如今他们要求各部门从事活动时,都要做一份评估计划,从最初目标到活动的测量评估,都要在报告中有所体现。做完以上工作,就可以很容易制作一个完整的监测分析报告。
  英国的研究机构帮助斯柯达一个新款SUV从上市到宣传做了分析报告,最终获得了最高奖——白金奖。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从我们的官网免费下载这类案例,做进一步阅读和思考,这样的工作流程能否在日常工作中应用。
  我的演讲快要结束了,给大家总结一下今天所讲的主要观点。第一,降低对广告等值/价值(AVEs)的依赖,我的文章中详细讲述了不再使用的原因,它不能真实反映传播的价值以及衡量的指标。第二,效果评估不是简单的计数、而是要评测真正重要的指标。不建议大家去看过于花哨的图表和数据,也不能把过于容易得来的数据作为评估方法,要想辦法衡量对企业的经营和传播目标有重要意义的方面。第三,尽早明确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不能等活动结束之后再去评估,应该在策划活动之初就去评估活动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可以策划更好且更准确的传播活动,从而支持传播目标的实现。第四,确保公关传播的目标与组织机构的目标保持一致。不能单纯查看活动的见报率或转发率等信息,而要将公关传播活动与企业经营目标相符合,从而实现更好的服务。第五,证明公关传播的价值——从注重结果转变为重视成果/效果。为了证明公关工作的价值,相比较以前看重讨论量,开始注重活动所带来的成果和效果,要看活动对受众的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第六,充分利用AMEC的评估框架和资源中心。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AMEC整合传播评估框架可以帮助你一步步完成这样的工作,此外,我们在座的同事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去做相关的研究。第七,不要畏惧评估与测量,积极利用测评结果来指导传播工作。一些公关从业者对评估和监测的内容并不了解,甚至对这个结果有一定程度的恐惧,不知如何处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处理好评估和测量的工作,实际上可以进一步指导传播工作。
  去年在泰国举办的峰会,AMEC有幸邀请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领导参加,全球各地的同行到场,包括众多评估策略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用户、媒体在内,共同分享评估和传播活动的新趋势和要点。因此,非常欢迎大家参加今年6月份在巴塞罗那举行的AMEC行业第十届峰会,是一场全球公关传播评估与洞察领域最高级别的行业盛会,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其他文献
压力和痛苦带来的创新  我想先分享“IBM超in播”最初的背景。  那是在一个普通的午餐时间,我、武婶(大名武凌,我司最具创新能力的资深公关达人)和即将负责新媒体工作的公关部小祁,吃饭之余,说起各自的烦心事儿。  我们午餐时讨论到最后的结果是——市场和公关可以在内容上进行合作,用创新的新媒体方式,轻松地解读IBM的黑科技和解决方案,发布在IBM的官方微信上。说服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要说服我们的专家,
期刊
说到公关这一行,从生意的角度实在没有太多可说。尽管这些年的发展还算迅猛,但即便算上全行业的规模,不足千亿的营收和一家巨头的收入都相差甚远。但从专业的层面而言,公关却自有其深邃之处。入行从业看似没有门槛,但要做到优秀仍有自己的隐性金线。更难的是,这个行业最常态的就是总是处于迅疾的变化中,与时俱进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便是行家里手,如果脱离一线也会很快落伍。  今天想说的一个变化,就是官宣文本的公关审美。
期刊
在大众注意力被微信朋友圈、自媒体、抖音快手等渠道极大分散的当下,对公关人最大的打击就是,辛辛苦苦做的传播没有多少人看到,企业发出的声音淹没在众多信息之中,激不起一点涟漪。  如果我们日常的许多传播只是丰富了搜索页面,或在朋友圈冒着被拉黑的风险发几篇软文,公关人该如何改变传播的窘境?  当然,我们做了很多应对之策,传统公关开始集体转变。我们对To B传播越来越不以为然,开始在To C传播上想尽一切办
期刊
媒介差价是当下公关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这个来源正面临越来越大的麻烦。  媒介差价,说白话便是“按字算钱”。按字算钱模式诞生之初,对外解决了公关公司与品牌方之间成果确认的难题,对内解决了商业模式复制的难题。内外难题得以突破,一大批公关公司在媒介差价利润的田野上迅猛生长。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媒介差价模式逐渐走过巅峰,面临内外部的激烈挑战。  从内部来看,媒介差价蕴含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  第一,媒介差
期刊
主持人:慕亚集团首席洞察官 Khali Sakkas  嘉宾:AMEC 主席Richard Bagnall,慕亚中国商务总监黄健丰,迪思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沈健  翻译:慕亚中国分析总监单承俊  Khali Sakkas:我很喜欢这个环节,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与大家有更多的互动。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公关传播测量与评估的发展趋势。如今,从媒体环境开始,公关行业的内外部均有明显的变化,因
期刊
很荣幸,在上海中心这座中国最高的摩天楼里,我们迎来了考夫曼先生的作品展览。  光是这场展览的名字就已经跨越了数百年,考夫曼先生从中国故宫的地面御砖中获得灵感,用吴越地区的御窑烧制金砖的工艺,创作出当代艺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就这样在这一块块方砖上实现了,让观者叹为观止。  从2012年开始策划,到2017年上海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再到2018年8月28日的宝库匠心艺术馆的落成开幕,我们宝库中国
期刊
在熱点三天就过期的时代,中国的“两会时间”及其衍生的诸项议题,却有着贯穿全年“国家公关”的生命力,影响着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国的品牌策划人如果不深入且持续地研究“两会”,很难从“大视野”的视角俯瞰中国语境中的传播机遇。  同时,这也是我第四年为《国际公关》杂志写“两会”选题。在之前的篇章里,我有谈到过企业、机构如何“借势两会”,也曾列举过具体议题如何通过传播落地。而这次,则是通过“以人为本
期刊
让每个人都站起来。按议程走。别让人没完没了地说话。关于如何主持会议才能不浪费时间,人们有足夠多的建议。  对更大的时间浪费:多方参与的电话会议,人们却关注更少。  你知道整个程序。邀请邮件送达你的收件箱,上面有日期、时间、与会者名单、不同国家的拨入号,还有一个登陆码(以井号结尾)。  我收到过十多封这类电话会议的邀请,尤其是那些为了讨论即将举办的小组讨论和活动的会议。这些电话对最终的活动都没有太多
期刊
在公关和广告行业,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叫头脑风暴,就是大家在一起讨论策划方案,白天讨论到晚上,晚上讨论到黎明,有杀气腾腾的老板叫嚣,想不出来就不准离开这个房间。  每次见到这样的场面,我都想,公关策划能不能像汽车装配那样有个流水线,只要零件齐了就能组装起来;或者像厨师炒菜,只要原料齐备,炉火烧旺,菜就一定能炒出来。公关策划的组装和翻炒,需要的零件和原料太不确定,生产线工人和厨师都会有一长段愣着发呆
期刊
过去11年里,我一直在写职场建议专栏,专门解答各种邮件提问,譬如如何告诉经理你的工作量太大,或是同事有体味该怎么办。  在这11年间,大家最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可以不直接说就让老板或同事做出改变?换句话说,很多人都希望有种神奇的咒语,让我们不用说话就能解决问题。人们真心不希望直接对话,特别是在对话可能产生尴尬的时候。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生计,你需要与同事,特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