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意的语境能够吸引人们到文学创新和创造中来,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突破,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语境对文学语言的重要意义,然后基于语境与文学语言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语境与文学语言诗意营造的对策。
关键词:语境 文学语言 诗意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97-02
语境是人类语言交际活动的环境和背景,是理解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语境的定向、调节和制约限制了词语的多义性,消除了歧义,从而使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文学语言能够用文字将人们感受到的生活的美好表达出来。语境是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将语言本身的风格和外部语言环境通过具有独特风格的写作方式和文学语言表达出来。国内外,关于文学语言问题的讨论很多。文学语言是指那些形象生动、生动具体、充满情感、气氛浓厚、情感突出、节奏鲜明、色泽自然、富有精神气质的语言,它不能脱离普通语言而孤立存在。与俄罗斯形式主义文学评论家所言不同,文学语言并非在语言本身中封闭。事实上,它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社会文化的变迁势必导致文学语言的变化,同样,文学语言的变化也会增加社会文化的内容。文学语言的词汇、修辞、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受到社会文化的限制,而修辞、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变化则为社会文化增加了新内容。文学语言与语境结合,以便我们能够理解其历史的美学意义。本文针对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展开讨论分析。[1, 2]
一、语境对文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如同鱼儿和水,语境和文学语言也是彼此密不可分的。语境化是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語境在文学语言文本中对于发现一个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一个句子是十分关键的。任何语言文本都处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社会文化对话关系中,不是孤立的,必须依托于话语境,否则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就不可能被揭示。正如马克思在他的文章《哲学的贫困》中所说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物质生产力建立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则,概念和范畴,因此,这些概念和类别也是相同的,它们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和临时的产品。由于所有的概念和范畴都是‘临时的和历史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概念和范畴放回去进行分析,将它们分析到原始的历史背景中,不应该孤立地分析它们,同样,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时,应该把它看作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在原来的历史背景对它进行把握。”[3]
语境能够给人以身临其境感,由于想象力的限制,学习文学作品时,我们可能难以理解书中描述的情景。但是,有了语境的帮助,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给我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身处其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源泉和创作时的心境。
不仅在人物话语中,在文学作品的叙事语言中,尤其是诗歌语言中,都能体现语境的“能产”作用。语境引出新的内含意义,不仅丰富了话语,让话语变成了“言语本身”,更能超越自身,将强大象征和暗示力量凝聚于此。
激发文学语言的学习兴趣。由于我们的知识有限,对于文学的理解并不十分准确到位,对文学的需求也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语境和文学语言的结合能够激发对文学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学习就能做到融会贯通。
二、语境与文学语言诗意营造中的常见问题
由于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对语境的要求不同,因此导致科学文学语篇结构向不同方向发展。科学文本的语言结构通常比较长,有很多的修饰词和严格的内部逻辑来确定词语的含义。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往往是跳跃、不连贯、简洁、自由的。它们对逻辑的遵循不严格,通常是非逻辑和反逻辑。语言与文学语言两者的默契配合度并不总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在诗意营造中会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究其原因也来自多个方面。
(一)接触文学语言的机会少
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每个人的专业不同,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的学生,平时上课时很少接触到文学作品,如果平时不主动学习文学作品,可能他们永远都接触不到文学语言,更不用说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了。
(二)师资力量薄弱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如果老师自身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学,那么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就更困难了。目前我国的学校文学方面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因此,老师对学生学习文学语言的指导不够准确和规范,导致他们学习文学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降低,造成我国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三、语境与文学语言诗意营造采取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语境与文学语言诗意营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将不利于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学习,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因此,针对语境与文学语言营造中的常见问题应及时采取对策进行有效处理。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是语境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进行文学语言的学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文学语言,学生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的学习中,才能将语境与文学语言诗意营造的良好感觉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投身到语境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学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专业化的老师
老师的指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关键作用,高水平的老师能够让学生在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中更好地投入。老师的专业水平对课堂氛围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老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对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认知。结合自己的所学和对知识理解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文学语言。
(三)开展能有效促进文学语言学习的活动
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文学语言的活动,帮助学生对语境有更好的理解,增加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特殊的情景的营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语言的学习中。语境的学习是文学语言表达的过程,学生学习文学语言,语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的认知绝大部分都来自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因此,学校和老师必须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能够有效促进文学语言学习的新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有益活动。
(四)诵读文章
诵读是语境产生和诗意氛围营造的重要方式。只有大声诵读才能将文学作品中的豁达正气、慷慨激昂的情怀表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时,只有大声地诵读才能体会到毛主席那种慷慨激昂的情怀,才能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充分表露出来,文学表达的诗意通过诵读油然而生,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
四、结语
文学语言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并且始终与社会文化相互对应。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构建、互为补充。为了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最重要的是要进入语境,在语境中去把握文学语言文本,语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文外语境、时代状态和精神、文外语境。三者不可或缺,密切相关。文学语言文本只有真正进入这种语境进行分析,其本义、历史与审美意义以及深层文化意义才能被充分揭示。文学语言文本虽然受到社会文化文本的限制,但是同时丰富了社会文化文本,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桂香.浅议语境在言语表达和理解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旬刊,2017(9):212.
[2]马强.浅谈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J].神州,2017(28):58.
[3]延已玮.浅谈互联网语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出路[J].神州,2018(1):57.
责任编辑:关 磊
关键词:语境 文学语言 诗意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97-02
语境是人类语言交际活动的环境和背景,是理解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语境的定向、调节和制约限制了词语的多义性,消除了歧义,从而使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文学语言能够用文字将人们感受到的生活的美好表达出来。语境是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将语言本身的风格和外部语言环境通过具有独特风格的写作方式和文学语言表达出来。国内外,关于文学语言问题的讨论很多。文学语言是指那些形象生动、生动具体、充满情感、气氛浓厚、情感突出、节奏鲜明、色泽自然、富有精神气质的语言,它不能脱离普通语言而孤立存在。与俄罗斯形式主义文学评论家所言不同,文学语言并非在语言本身中封闭。事实上,它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社会文化的变迁势必导致文学语言的变化,同样,文学语言的变化也会增加社会文化的内容。文学语言的词汇、修辞、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受到社会文化的限制,而修辞、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变化则为社会文化增加了新内容。文学语言与语境结合,以便我们能够理解其历史的美学意义。本文针对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展开讨论分析。[1, 2]
一、语境对文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如同鱼儿和水,语境和文学语言也是彼此密不可分的。语境化是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語境在文学语言文本中对于发现一个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一个句子是十分关键的。任何语言文本都处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社会文化对话关系中,不是孤立的,必须依托于话语境,否则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就不可能被揭示。正如马克思在他的文章《哲学的贫困》中所说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物质生产力建立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则,概念和范畴,因此,这些概念和类别也是相同的,它们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和临时的产品。由于所有的概念和范畴都是‘临时的和历史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概念和范畴放回去进行分析,将它们分析到原始的历史背景中,不应该孤立地分析它们,同样,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时,应该把它看作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在原来的历史背景对它进行把握。”[3]
语境能够给人以身临其境感,由于想象力的限制,学习文学作品时,我们可能难以理解书中描述的情景。但是,有了语境的帮助,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给我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身处其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源泉和创作时的心境。
不仅在人物话语中,在文学作品的叙事语言中,尤其是诗歌语言中,都能体现语境的“能产”作用。语境引出新的内含意义,不仅丰富了话语,让话语变成了“言语本身”,更能超越自身,将强大象征和暗示力量凝聚于此。
激发文学语言的学习兴趣。由于我们的知识有限,对于文学的理解并不十分准确到位,对文学的需求也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语境和文学语言的结合能够激发对文学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学习就能做到融会贯通。
二、语境与文学语言诗意营造中的常见问题
由于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对语境的要求不同,因此导致科学文学语篇结构向不同方向发展。科学文本的语言结构通常比较长,有很多的修饰词和严格的内部逻辑来确定词语的含义。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往往是跳跃、不连贯、简洁、自由的。它们对逻辑的遵循不严格,通常是非逻辑和反逻辑。语言与文学语言两者的默契配合度并不总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在诗意营造中会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究其原因也来自多个方面。
(一)接触文学语言的机会少
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每个人的专业不同,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的学生,平时上课时很少接触到文学作品,如果平时不主动学习文学作品,可能他们永远都接触不到文学语言,更不用说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了。
(二)师资力量薄弱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如果老师自身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学,那么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就更困难了。目前我国的学校文学方面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因此,老师对学生学习文学语言的指导不够准确和规范,导致他们学习文学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降低,造成我国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三、语境与文学语言诗意营造采取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语境与文学语言诗意营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将不利于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学习,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因此,针对语境与文学语言营造中的常见问题应及时采取对策进行有效处理。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是语境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进行文学语言的学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文学语言,学生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的学习中,才能将语境与文学语言诗意营造的良好感觉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投身到语境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学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专业化的老师
老师的指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关键作用,高水平的老师能够让学生在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中更好地投入。老师的专业水平对课堂氛围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老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对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认知。结合自己的所学和对知识理解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文学语言。
(三)开展能有效促进文学语言学习的活动
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文学语言的活动,帮助学生对语境有更好的理解,增加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特殊的情景的营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语言的学习中。语境的学习是文学语言表达的过程,学生学习文学语言,语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的认知绝大部分都来自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因此,学校和老师必须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能够有效促进文学语言学习的新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有益活动。
(四)诵读文章
诵读是语境产生和诗意氛围营造的重要方式。只有大声诵读才能将文学作品中的豁达正气、慷慨激昂的情怀表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时,只有大声地诵读才能体会到毛主席那种慷慨激昂的情怀,才能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充分表露出来,文学表达的诗意通过诵读油然而生,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
四、结语
文学语言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并且始终与社会文化相互对应。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构建、互为补充。为了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最重要的是要进入语境,在语境中去把握文学语言文本,语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文外语境、时代状态和精神、文外语境。三者不可或缺,密切相关。文学语言文本只有真正进入这种语境进行分析,其本义、历史与审美意义以及深层文化意义才能被充分揭示。文学语言文本虽然受到社会文化文本的限制,但是同时丰富了社会文化文本,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桂香.浅议语境在言语表达和理解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旬刊,2017(9):212.
[2]马强.浅谈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J].神州,2017(28):58.
[3]延已玮.浅谈互联网语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出路[J].神州,2018(1):57.
责任编辑:关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