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追梦》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ch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诗话情景剧展现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
  2017年9月9日晚7:30,杭州艺苑剧场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由夏强编剧,杨允金、王小红导演,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制作演出的诗话情景剧《红船·追梦》拉开了首演的帷幕。
  和一般的诗歌朗诵不同,诗话情景剧《红船·追梦》在追寻朗诵精髓的同时,也把故事中的一个个壮烈场景,还原在了舞台上,让人更能身临其境。
  一群年轻的演员们用深情的朗诵和精准的表演,让台下观众热血沸腾。一群怀抱理想、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宁愿牺牲自己的年轻人,在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建立了浙江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杭州小组。在党的领导下,柔石发出了《战》的号角;殷夫坚定地和旧家庭决裂;裘古怀与他妻子的诀别书之惨痛;郑复他和父亲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苦;金维映和她儿子生离死别以及未曾谋面的孙女对奶奶的思念,都让人唏嘘不已。刹那间,阴森森的铁栅栏布满整个舞台,在戒备森严的杭州陆军监狱里,四位被捕的浙江省委书记张秋人、罗学瓒、卓兰芳、徐英,坚持用慷慨激昂的誓言和行动与敌人斗争,直到最后牺牲;抗战时期牺牲的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想到的依然是党的事业……
  一首首普通的诗歌,一封封简朴的家信,一个个饱含血泪的故事,通过不同人物的对白、独白和旁白真情演绎,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尽在“字里行间”。而语言的张弛与魅力,也将在舞台上尽显。
  一位活在当下的女孩袁霞在参观党的一大“红船”及展览馆时,意外与中国首位《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发生跨越时空的交流。只见义乌人陈望道一边拿着稿纸翻译《共产党宣言》,一边拿着粽子在碟里蘸红糖。没想到他工作得太出神,竟然错把墨当成红糖蘸了。“这个细节是个真实故事,我是在亲自探访了党史纪念馆后,把这个细节节选出来。”编剧夏强介绍说这部剧既是“半部浙江党史,也是半部浙江现代文学史”,剧中人物的年纪大多是30岁不到,是希望用当年先辈的青春故事,来告诉现在的年轻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该剧之所以取名为《红船·追梦》,是因为故事从“红船”出发,既体现了红船精神,而且当年牺牲的革命烈士都很年轻,追梦也恰恰体现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理想。
  一位看完全剧并在现场流下热泪的观众激动地说:说实在的,主旋律的戏不好做。一个政党,从红船出发,历经风雨,期间无数人抛家别舍、骨肉离散,抛头颅、洒热血,只为自由的中国,民众的福祉,这样的志士,这样的政党是有大情怀、大追求的,也是值得人们期待和赞许的,这引起了我们观众的共鸣;最关键的是,该剧抓住了几条离别线,简洁又很有深意地表达出了早期共产党员的拳拳赤子深情,又通过占据整个舞台的铁栏杆、被捕者身上郎当作响的镣铐表现革命的残酷,以狱友同唱国际歌展映了革命人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整个舞台场景布置非常简洁大气,舞美、灯光、音效也很有水准。
  著名文艺理论家、二级教授叶志良看完该剧后,赞誉道:《红船·追梦》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结合、党性与人性的结合、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结合。以陈望道与袁霞的复合、全知视角和召唤结构,展示了百年浙江共产党人追求信仰的艰难历程,彰显了伟大的红船精神。
  据杭州话剧艺术中心負责人冯顺达介绍,这部耗资百万的大制作,主创全是杭州班底,已获得了浙江省及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的扶持。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层面的扶持,该剧希望能够从嘉兴出发,展开红色之旅的全国巡演。
  ◎编剧的话(夏强,一级编剧,现在杭州市文联创作研究室工作)
  选择一个恰当的手法,用发生在我们浙江大地上的人和事,展现中国人民近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来弘扬伟大的红船精神、追梦精神,向今天的人们传递一种强烈信念:人是要有信仰的!人是要有追求的!
  我选取一大批年轻的革命先烈的诗文、书信和故事,用朗诵和情景再现的形式,用意识流来穿越特别的时间和空间,再现在落后而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批批有理想的爱国青年,为了民族的新生、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投入到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艰难事业中。他们不改初心、忍辱负重,挣扎沉浮、宁死不屈,不惜用鲜血和生命去开辟共产主义道路。他们走过的路,他们寻找的路,是一条短暂而不平坦的路,是我们敬仰的英雄之路。这条路一直延伸到今天,今后还将永远延伸下去。
  这是一部剧,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更是中国人民永不停息的追梦之情!
  ◎导演的话(杨允金,一级导演,现在杭州艺术学校工作;王小红,一级演员,现在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工作)
  诗话情景剧《红船·追梦》将回忆掀开,回到那艘画舫,以点带面,选取革命先烈的典型性事件及书信,从“字里行间”窥见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是怀抱理想为新中国诞生做出牺牲的工人、农民、军人、革命诗人,他们年轻有为,他们是新中国的英雄;他们也是普通人家的丈夫、妻子、父亲、儿子、兄弟、姐妹,他们割舍不掉亲情友情与爱情,但在祖国面前,他们无私的将有血有肉的身躯奉献祖国,他们的诗歌、书信,人物的对白与独白,处处流露着信仰与使命。
  以一种诗画的写意手法描摹这种深刻与伟大。诗歌的朗诵,书信的朗读,人物的对白独白,采用跨时空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情感与情感碰撞,用不同语汇的表达方式给观众展现语言的张驰与魅力。舞台虚实结合,景、灯、人、情感融为一体,凝固如雕塑,灵动如流水。音乐摒弃全剧铺陈宏伟音乐,符合当时年代特色,外化人物心理情感。
  《红船·追梦》将以一种不流俗的方式处处体现着温情与感动。
其他文献
手指点一点,既可看书又有视频,用手机扫一扫,更能将图书免费带回家,这样的“阅读神器”在吴家墩社区落户了。“阅读神器”有个超大屏幕,内容涵盖了小说、经济、少儿、艺术、历史等近三十种文学类书籍,以及国学、国粹、综艺等多种视频,数目可达上万个。还可以找到《盗墓笔记》这样的热销书,能在线听书,可谓“学富五车”。更难能可贵的是,只要手機注册账号,再通过扫二维码,就能轻松获取在家阅读。  “阅读神器”的另一强
期刊
在西一社区艺术坊,正在开展一场活动,这次的主题是教大家制作绒布花球。负责教学的余老师将做好的花球成品,展示给在座的居民朋友看,并一步步演示如何从一块绒布做成一个花球。  據悉,艺术坊活动是西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乐龄课堂”的其中一项长期活动,每周四上午都会组织辖区居民制作诸如玫瑰花、康乃馨、波斯菊、吉祥“鸡”等纸艺。除此之外,在每周三上午,中心还会开展健康讲座,在这里可以学到与老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
期刊
有一个人,是个路盲。虽然开着车,却不太认路,只熟悉自己单位到家的那几条路线。有一次她去火车站接自己的先生,回来时,下意识地就把车开到了单位,然后绕了一个大圈,再从单位开回家。  先生问她,直接从火车站回家,不是更顺吗?她惊讶极了:“啊,我还以为是从单位回家是最顺的呢。”听了这个段子,我们都笑起来。我们单位,还真有不少这样的女人,路痴得不行。每次不管去哪里,都要有一个明显的地标才行。  有一个美国人
期刊
2017年3月3日是第十八个全国“爱耳日”,翠苑街道残联在3月1日开展了“防聋治聋,精准服务”活动。翠苑第二幼儿园邀请了翠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耳鼻喉科李院长,为小朋友们开展了“耳朵的秘密”讲座。在现场,李院长以PPT卡通图片的形式,与小朋友们一起探究耳朵的秘密,讲解耳朵的结构、功能,怎样预防耳病的发生等爱耳知识,现场还设立了游戏环节,模拟“什么东西或声音会使我们的耳朵受到伤害”,在游戏中进一步提高对
期刊
虎头鞋,作为中国传统特色手工艺的代表之一,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会做的人大多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最近,石桥社区的“东方嫂”们用“手作”的形式,带领大家回到小时候,一起体验做“虎头鞋”的乐趣,重拾传统工艺。  活动现场,“东方嫂”的成员们个个跃跃欲试,在家庭志愿者杨老师的带领下,裁鞋样,纳鞋底,做鞋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缝合,虎头鞋的基本轮廓渐成。在虎脸装饰环节,成员们发散思维,缝制自己心目中的
期刊
“我有糖尿病,能吃水果吗?” “医生,我总是觉得胸闷气短,不知道是不是患上了心臟病?”……运新社区市民学校,俨然成了一场小型医生发布会,四季青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叶医生用PPT的形式为社区的老年居民们,送上了一场《正确认识高血压,规范治疗促健康》讲座。  叶医生结合医治实例,围绕高血压防与治的主题,为大家宣讲最实用的“高血压医疗保健”知识。讲座后,叶医生还向居民教授了保健操防颈椎病的小妙招,为听讲座的
期刊
采访大东和阿新是在今年的6月末,那个时候的杭州正是梅雨季节,常常下雨,整个城市都湿漉漉的。他俩住在杭州城北,環境好,还有小山。车子在小雨中行驶,越接近他们家,周边的树木就越多,就像行驶在森林公园里一样。  两年前,大东和阿新找到这个,从窗户看出去就能望到远山的住处。两人一边在原来的住处发货,一边赶来这里动手装修。除了水电,其他工作都是亲手完成的,搬砖、糊水泥、做桌台、绑秋千……一点一点把这里打造成
期刊
每次拍照的时候,大家都齐声喊道“茄子——”。  一开始有点纳闷:这是什么状况?  后来才明白“茄子”发音时嘴唇呈微笑状,这样拍出的照片是微笑的表情。  据说它的“发明者”是一位美国摄影师,他经常给人拍照,但总觉得勉强装出的笑容很不自然,后来经研究发现,让照相的人说“cheese(奶酪)”的时候拍出的照片很接近自然笑容,后来这种方法在美国就流传开了,传到中国入乡随俗就取谐音改喊“茄子”了!  不管是
期刊
王晓斌(以下简称王):朱老师好!您30多年来坚持古法造纸,不为任何外界因素和诱惑所动,对这门手艺心醉沉迷,造出与古版《四库全书》用纸工艺质量一样的“纸中上品”,十分令人敬佩!在您身上体现了或者说承载著一种生长于民间的工匠精神。能给我们说说吗?  朱中华(以下简称朱):我们现在觉得做出好纸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这是因为关于手工造纸技术和经验,没有史料详细记载,竹纸制作技艺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期刊
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的精品名家名作展示了杭州民间艺术繁花似锦的成就,启发鼓舞着后继者,使其在艺术之路上不懈奋进,勇攀高峰。  9月6日—9月12日,为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展示杭州市优秀民间艺术,西湖六月中·喜迎十九大“指尖上的风雅”历届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精品展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展出。  本次展览是以第五届“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评选为契机,是杭州市加强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杭州市民间工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