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设计和分析性反思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zh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杠杆平衡的实验在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的第一节就安排了学生实验“探究杆杠平衡的条件”该节实验内容常被物理老师用于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1苏科版初中物理中的杠杆实验。
  11教材中关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设计
  在教材中,该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并且要求在九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周就要完成具体步骤是:(1)通过实验会让学生调节杆杠,让杠杆在水平位置达到基本平衡,因为这样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2)把一定的钩码挂在杠杆左侧,用弹簧测力计在某一位置竖直拉住杠杆,当杠杆达到水平位置平衡时,记录下测力计数据;(3)通过变换钩码数量,或调整塑料卡子改变钩码的位置,或调整塑料卡子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4)记录三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12杠杆平衡条件的定量计算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只要有3个物理量,就可以通过公式运算出来第四个物理量该阶段实验的难度在于:(1)杠杆示意图要准确;(2)单位需要做到统一;(3)保证测量直尺的密度准确均匀核心是讨论杠杆的平衡问题,杆杠得以保持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如果杠杆达不到平衡条件,可以将杠杆的支点向乘积较大的一方移动。
  13杠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实验设备对平衡的影响平衡实验设备一般搭配的塑料卡子,但是这会影响到杆杠平衡的精确度一般来说,塑料卡子约在02克,这对平衡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以小看的,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定量计算的精确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变换质量更轻的棉线圈取代设备自带的卡子这可以大大减少实验的误差问题
  (2)杠杆平衡的判断问题老版教材采用的是用钩码代替作用力F1和作用力F2,没有使用弹簧测力计虽然使用钩码既方便又便于观察,但是难以连续改变作用力F1和作用力F2的大小,力臂测量的不准确也会直接影响到定量计算的准确问题因而,新版教材已改进为左端用钩码,右端用弹簧测力计向下拉动进行实验但是弹簧测力计在右端倒置使用时由于受弹簧测力计弹簧、铝质滑片和外壳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拉力要小一些建议教师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左侧(与钩码在同一侧)施加拉力作用,正置使用,在竖直方向上调零,学生也比较熟悉而且可以尝试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杠杆,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下此时的动力、阻力、阻力臂的值,需要借助刻度尺及三角板辅助测量出动力臂的值,体会为什么实验中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实验的教学反思和后继实验。
  21保证杆杠实验的准确度
  杠杆属于力的研究范畴,但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杠杆平衡实验就是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力和力的作用,但是力臂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总结上面的实验问题可以看出,其中核心问题还是在于测量和计算的精确问题在实验前,教师要求学生调节杠杆到水平位置的原因也就是考虑到杆杠自身的重力对平衡造成的影响传统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实验3次,最后来求平均值,以此方法减少误差但是很显然,这样的做法依然是存在问题的笔者认为实验的次数可以加大到约10次左右,同时也对记录数据的表格进行了改变传统的数据记录表格可以参见教材,这里只给出修改后的表格
  22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杠杆属于简单机械,要求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式,这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独特的设计模式因此教材设定了实验活动的内容,不仅有探究、观察、实验,还有讨论、交流和评估等内容因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比如在实验中遇到图1出现的问题:怎么在不改变O点右侧的数据,同时保持左侧第几个钩码不变,需要将另外2个钩码移到到其下方?
  这一问题是考察学生在限定性条件下,如何动脑筋解决问题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通过相应的计算可以得出答案为第2格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询问学生一些通过实验才能读出的问题比如问:(1)平衡螺母的在杠杆平衡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需要调节杠杆到水平位置?(3)如果挂好钩码后,是否可以再次调整平衡螺母?。
  23杠杆平衡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常识性判断,杠杆平衡实验尤其表现出在生活中的适用性最简单的应用问题就是,学生可以依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准确地判断费力杆杠、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即当F1×L1=F2×L2时,若L1>L2,那么F1F2,那么该杠杆就是费力杠杆;若是若L1=L2,F1=F2,那么就是等臂杠杆经历过杠杆平衡的实验,学生至少应该能够绘画出杠杆示意图,并且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一定的平衡规律同时,学生还应该关注生产生活,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作用,比如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就是善于运用杠杆的结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杠杆平衡实验看起来简单,但是后面可以挖掘的学问却是很大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杠杆平衡的实验需要有下列几个关键问题:(1)教材中关于杠杆的实验设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教师不可以固步自封,而是要勇于突破教材的权威性;(2)杠杆平衡条件的定量计算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达到精确;(3)杠杆实验可以折射出实验本身、课堂本身和生活应用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扩大实验的可控制范围,让学生在生活中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实验结果。
其他文献
物理是文化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物理课程作为中学的主要必修科目之一,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务分析能力、立体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物理学科作为理科的一种基础学科,是学习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工程建造等专业学科的基础学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初中物理作为整个物理学习生涯的开端,它的重要性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初中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的实验教学由三种类型的
动态电路是电学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问题,也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该类题目考查了学生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电路的结构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还考查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一般的资料在对动态电路进行讨论时,往往定性的分析较多.但只是给出定性的结论会有一些不好的方面,一是会使学生误认为这些结论是无法证明的,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物理思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列出电阻或电流的表达式,
物理是一门生活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物理生活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加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具有良好的作用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也能够锻炼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导入  11使用生活情境进行导入  物理知识来源于物理现象,学习物
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曲线——正弦或余弦曲线,是数学三角函数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学物理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诸如:力学领域的机械运动中,用来描述简谐振子运动学特征的振动图象,机械波中用来描述各个质点在某时刻所处位置的波形图;电磁学领域中,线圈在磁场中匀速转动时产生的瞬时电压、电流随时间变化而形成正弦交流电以及正弦电信号、电磁波、电谐振等等.诚然,要把握上述物理的变化规律,那么就必须掌握正、余
“物体的平衡”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涉及.  单纯的“静”态平衡问题求解方法比较多,如力的合成与分解法、整体与隔离法、正交分解法等.但涉及到“动”态平衡时难度就会被加大.所以,“动”态平衡问题是一个难点.  “矢量三角形法”是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一般情况下利用矢量三角形求解时,必须注意“2定1变”.即三个共点力中,必有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一般情况下是重力 ),必有一
物理习题的评讲是物理教学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检查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习题讲评往往会浮于表面,难以吸引学生的深入参与,课堂气氛陷于沉闷,学生显得怏怏无趣结合习题中的具体情形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转变物理习题评讲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及时表露和解决物理学习中的存在问题和困惑,促进学生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心,是每一位物理教学工作者不能回避的
在近年来的高考、自主招生考试和物理竞赛试题中屡次出现这类问题,其运动过程或研究对象是非理想化的.因加速度不断变化,故无法选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求解位移、时间或速度.因物体受力变化复杂而无法求解做功,故用能量的知识处理时同样碰到困难.收尾速度问题是这类问题中的类型之一.本文将这一类问题与著名的芝诺佯谬联系起来,试从数学逻辑思维、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收尾问题进行剖析.  1芝诺佯谬  古希腊哲学家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物理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不同,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学习兴趣、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融入创新思维,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探究过程,学习到更加深刻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物理实验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教育意义不容忽视,为提高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将针对高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思路进行
微元法是高中物理中的一种基本方法,许多问题都用它来处理,但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对微元及微积分的概念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因此在用微元法处理一些物理问题时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作为学生,每天会有很多需要请教老师的问题,有时不知如何问,也不知何时问.作为教师,经常会被学生“一连串的问题题目”训练,最常见的情景如下:生问:老师这道题怎么解?师答:读